「美國#美國華人#移民美國#移民#法律#律師#劉龍珠#刑事案件#民事案件#犯罪 劉龍珠律師事務所有律師、顧問律師、法律助理約20人,從人數上為美國華人擁有的最大規模律師樓。 防遣返熱線電話:(626)664-9919 • 服務時間:洛杉磯時間上午9時至晚上6時(PST) 同時,為適應不同時區需求,熱線提供24小時二維碼掃描服務。通過掃描二維碼,求助者可獲取在線資源及相關信息,以便在緊急時刻尋求幫助。 地址:1163 Fairway Drive, Suite 105 City of Industry, CA 91789 電話:909-468-2165 微信:lawyerlongliu9
到底誰贏了?專家解讀美中關稅協議
據新聞周刊5月13日報道 在美中兩國宣布在90天內暫時大幅削減關稅後,雙方均將這一協議宣傳為自身談判策略的勝利與正當性的體現。
白宮周一表示,「這項貿易協議是美國的勝利,展現了川普總統在達成有利於美國人民的協議方面無與倫比的專業能力。」
中國一官方媒體運營的社交媒體賬號則發文稱:「這表明中國此前堅決的反制措施和鬥爭姿態發揮了非常好的效果,反制措施確實對美方造成了顯著影響。」
然而,經濟學家與地緣政治專家對這項協議的評價更為謹慎。接受《新聞周刊》採訪的多位專家強調,儘管該協議為兩國經濟提供了一個喘息機會,但並未解決根本爭端,也未能明確本輪貿易戰中究竟哪一方佔據上風。
周一,兩國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對自川普「解放日」演講以來不斷升級的雙邊關稅實施90天的大幅削減。雙方同意各自下調關稅115個百分點,使中國商品進入美國的關稅降至30%,美國商品進入中國的關稅降至10%。此外,北京還承諾「暫停或取消」非關稅反制措施,例如對關鍵礦產資源實施的出口管制。
專家看法
馬克·吳:哈佛大學法學院
哈佛大學法學院國際貿易與國際經濟法教授馬克·吳(Mark Wu)說:「這次為期90天的休戰,為企業爭取了一點兒時間來補充生產投入和庫存,但這個窗口期非常緊張。」
「此外,目前雙方是否能夠找到解決雙邊經濟關係中深層結構性矛盾的辦法仍遠未確定。」
馬克·吳在接受《新聞周刊》採訪時表示,至少在目前階段,北京「迅速且強硬」反制美國關稅的策略已被證明是有效的。「到目前為止,中國並未做出任何實質性讓步。而現在,壓力轉移到了美方,必須證明川普的策略能夠在談判桌上帶來有意義的成果。」
保·普霍拉斯: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
來自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保·普霍拉斯(Pau Pujolàs)認為:「只要川普發動貿易戰的權力依然不受限制,這項協議可能並沒有那麼有用。」普霍拉斯是美國政府在對等關稅測算中引用的幾位經濟學家之一。
「企業和家庭會因此相信美中關係一切都變好了嗎?我會感到驚訝。」
不過,普霍拉斯告訴《新聞周刊》,只要削減貿易壁壘,「就對兩國都有好處」,但要評估這一益處的具體程度,還需要更多關於協議細節、實施情況的後續信息,以及了解兩國公眾如何看待此次協議。
他還補充說,對兩位領導人的稱讚應附加一個前提:正是他們製造了需要達成協議的局面。
「如果我往自己的右腳上砸了一塊50公斤的大石頭,然後換成了20公斤的石頭……是的,我確實好受一些。但這是否有必要、是否值得做,顯然很難說。」
邦妮·格雷澤:德國馬歇爾基金會
「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一個談判機制。」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的邦妮·格雷澤(Bonnie
Glaser)在接受《新聞周刊》採訪時表示。
格雷澤是該智庫印太項目的負責人。她告訴《新聞周刊》,從美國角度來看,此次關稅削減是理性的——中國的基準關稅水平與全球其他國家持平,但仍保留了20%的額外關稅,以解決兩國關於芬太尼問題的糾紛。
「我認為,雙方都從懸崖邊緣退了回來,」她說,「否則這一衝突對兩國經濟的衝擊都將迅速而嚴重。」
她指出,該協議將暫時結束美國西海岸港口近幾周出現的進口危機,而這一危機已導致美國即將出現商品短缺、物價迅速上漲的情況。格雷澤補充稱,儘管聯合聲明未明確提及,但中方對關鍵礦產和稀土出口管制的放寬將是「美國的一項重大勝利」。
在被問及誰是此次日內瓦貿易休戰的勝者時,格雷澤表示,這一問題並不如「是否能夠達成並執行一項全面協議」更具意義。
「川普聲稱中國已向美國企業開放其市場。我們拭目以待。」
普希平·辛格:英國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
「日內瓦的協議標誌著貿易緊張局勢顯著緩和,儘管只是暫時的。」英國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CEBR)的首席經濟學家普希平·辛格(Pushpin Singh)表示,「即使僅在有限範圍內降低關稅,也有助於緩解投入成本壓力,並減輕我們此前預測因關稅實施而出現的美國通脹上行風險。」
他補充稱,雙方很可能都「認識到放寬限制的價值」。
「對美國而言,通脹和供應鏈問題可能起到了推動作用;而對中國而言,在國內經濟面臨壓力之際,保護出口競爭力則可能是關鍵所在。」
「儘管現在斷言誰是勝者還為時尚早,但該協議反映出雙方對貿易戰長期升級所帶來的經濟代價有了共識。」他補充道,「從近期的發展看,雙方似乎都在軟化此前強硬的談判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