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厚流光》巴郞
《字型檔石塔》
老場上除了這些百年老屋以外,其他的古迹也不少。
在老場的場頭,有一座字型檔塔,據說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這座石塔,取仿木七重檐式,成寶瓶狀塔頂,高8米直徑米半,據說是重慶市現存字型檔塔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
古鎮的先民們,滿懷敬天崇地惜字重文的虔誠之心,將積攢來需要焚燒的字文書畫絹帛紙張,緩緩投入字型檔塔的爐子里。在熊熊火光中,字紙焚化著,熔為灰燼,那漢字中的魂魄,在火焰中涅槃重生,化為古鎮人仰望的夜空上滿天星光。
《風雨普濟》
在老場的場尾,是比字型檔塔更為悠久的風雨普濟橋,清朝道光年修建,至今完好。整座橋其跨度長,設計合理,結構精良,砌法穩固,是清代石拱橋中的倖存者,至今沿用,普濟眾生。
這座單孔石拱橋,橋洞如圓月狀,高約20餘米,彩虹般橫跨百丈溝河谷。橋基上、下遊方向,皆築有緩衝作用的三角形石基,石基的條石間以銀錠形鐵鉚連接。券石用鐵制扒釘穩合,橋壁砌工精細,石縫灌漿滿實。橋洞的拱券頂兩旁分別凸雕龍首、龍尾,各各伸出橋壁,昂首擺尾。橋面呈弧形,條石階梯鋪墁。橋身兩側設石雕欄板、望柱,欄板上雕刻珍禽異獸、吉祥花卉以及福、祿、壽字紋樣,望柱頭雕獅子、花蕾、八寶形象。
橋頭建有碑廊,鐫刻「德厚流光」4字古訓。橋身青石階梯,隨形就勢,先上至拱頂再下行。作為川鄂茶馬古道上必經的古橋,四季煙雨里,當年馬蹄聲聲踏過橋身,甚至在堅硬的青石梯上留下了馬踏痕迹。橋的中部寬敞處,修建了不大的石砌神龕,裡面供奉著土地神。據說從古以來,這對公婆很是靈驗,凡是行路之人給他燒香禮拜者,他都能保佑他們趨吉避禍出入平安。信之則靈,人們過橋,按照習俗都要給神祇上一炷香,故此香火繚繞竟日不斷。
記得當年當知青時,每逢趕場,都要來到普濟橋上,大家聚在一起,交流感想與經驗,是難得的一抒胸臆解除憂鬱的機會。站在橋上下望,石拱下苔蘚青青茅草搖曳,古樹盤根虯節伸枝展葉,橋下百丈溝里卵石羅列溪水奔騰,洗衣婦釣魚郎站在清冽水中,歡聲笑語在河床上空蕩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