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巴郞《秋遊故鄉散記》
43《二寨傳奇》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從龍駒鎮出發,爬過20餘里陡峭山路,翻過楓霜坪大小二寨,站在峰頂埡口,面對羅田馬頭場,眼前為之一亮。極目而眺,只見遠周群山環繞森林密布,近處平坦丘陵,形成羅馬盆地。從足下,一片緩坡,層層梯田,鱗次櫛比,蜿蜒逶迤而下,怕不有上十餘平方公里,直至目不可及的遠處,融合於青黛峰嶺天邊白雲。
盆地的上部,稱作「馬頭」。大寨是馬臂,小寨是馬臀,大寨埡口呢,則是馬頸,層層梯田,就好像是馬腹。站在大寨埡口上側望,彷彿騎在一匹昂首向東引頸長嘶揚鬃奮蹄的駿馬身上。
一一一一
駿馬朝東的臂膀寬厚,擔負著一片約數百米高的直峭懸崖,稱為「大寨」,有青石砌就「萬步梯」通往其上。雖然萬步言過其實,但幾百上千步總是有的。梯道陡峭險峻,許多路段荊棘從生,站在其上,真是膽戰心驚,故梯道兩側打著鐵樁,用粗鐵鏈連接成鏈欄,便利手扶攀登,也可保證安全。高崖頂部總是籠罩在白雲中,其上倒很平坦,約有數千平方米大小。而在駿馬朝西的臀部,同樣也有一片如此的懸崖,只是略為小些,稱為「小寨」。這大小二寨,相隔數里,遙遙相對,互成犄角。
這大小二寨的稱謂,是有來歷的。據鄉間父老口口相傳,這兩寨頂部,最初是荒野和成片森林,沒有梯道也沒有房舍,由於險要難以攀登,除了獵戶葯農偶爾光顧外,渺無人煙。直到明末清初,滿清入關,中原大地戰火紛飛,最終天下落入清廷魔手。許多志士仁人或為了不忘明朝,或為了反抗滿清入主中華,大義凜然,志同道合,捨棄故土家園,千里跋涉,進入四川。在巴蜀各地,動員不願做亡國奴的民眾,築寨建堡,以熱血之軀,抵抗異族入侵,保衛家鄉免遭滿清鐵騎蹂躪。最為出名的,是合川釣魚城,全城軍民同仇敵愾,眾志成城,以弱敵強,浴血奮戰,以大小數百戰,英勇無畏,浩氣凜天,頑強抗禦強悍清軍,堅持不屈長達5年之久,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卻說,華夏民眾,從小接受傳統道德文化習俗的灌輸,滿懷忠義之心,不獨是士紳百姓,就是出世之人,對異族統治,也是持不認可的態度的。就有武當山的一對道士師兄弟,道行深厚,道德高尚,不願屈膝接受清廷的冊封,帶領門徒,黌夜逃奔,深入鄂西神農架原始森林,歷盡艱辛,千里跋涉,來到東巴南浦(今萬州)境內。當來到大寨埡口時,看見此處山清水秀,林木蔥籠,大小二高崖傲然兀立,雲霧繚繞,真是仙境勝地,使兩位道士喜不自禁,駐蹕留步。於是,他們帶領門徒弟子,同心協力,伐木建舍,結草為廬,在兩崖山頂修築道院,不問世事,清凈修為。師兄弟倆,為便於稱呼,將此兩崖,分別命名為「大寨」和「小寨」。
這大小二寨位於極頂,與世隔絕,自是方外之地。又奇在兩寨頂上都有數處活水泉眼,日夜外涌不息,既可灌溉莊稼,也足敷日常飲用。泉水甘甜爽口,可用以沖泡山茶,也可淬鍊提制方劑,實為生命之水。兩位師兄弟均是有道髙士,看破世俗紅塵,甘為清貧,有水有地,自己耕種,自食其力,與世無爭,倒也自得其樂。他們隱居其上,煉丹靜修,功力日進,又傳藝授徒,代代相傳。
如此數百年間,也曾出過幾位高士,雖不涉紅塵,但入世之心卻是不絕,為世間凡俗人等,救死扶傷益壽延年,看相算命卜卦扶乩,佈道極為靈驗,名聲流傳極廣。附近數百里的香客虔徒善男信女,懷著誠心,不辭辛苦,攀上崖來,焚香參拜,求取福禍預知未來。深山道統,香火鼎盛,就有富家道眾,捐資出錢,在兩寨修建了道院殿宇數處,極為壯觀,以滿足道眾需要。後來,有和尚尼姑見此眼熱,也上得寨來,修起佛廟尼庵,晨鐘暮鼓,為信徒講說今生來世,輪迴因緣,亦是興旺榮光,能與道院分庭抗禮,分一杯羹。這些細節,地方志中屢有記載。
卻說到了清朝中期,吏治腐敗,民不聊生,自身生存尚且不保,哪來多餘錢糧敬道拜佛?所以,道觀寺院信眾人數大減,供奉日不敷出,昔日絡繹不絕的人流不見了,門可羅雀。人禍未去,天災又臨。這片地域,連年遭到持續乾旱和蟲災,使得莊稼欠收,青黃不接,民眾啼飢號寒,流離失所。道士和尚也因寺無餘糧腹中空空,接二連三地離寺下山,遊走它方。
一一一一
經歷了幾十上百年,大小二寨昔日的繁華,都已成了過往。由於釋道和世俗人眾紛紛下山各謀前程,人煙不再稠密,變得稀少疏離,偶見開荒者燃起的燒荒的青煙,在寨周飄渺。原來的重樓迭閣殿宇羅列,也遭風吹雨打,變成了頹垣殘壁,城狐社鼠出沒之地。
就有那因世事不濟,生意破產,家道中落,無以為生,或受苛捐雜稅、地租、高利貸盤剝,傾家蕩產,饑寒交迫,或不堪官府保甲地主富商壓迫欺凌,敲詐勒索,胸懷不平,憤起而爭等等,如此這般地人,越來越多,就有人振臂高呼,群起響應,拉起匪伙,佔山為王。
神佛聖賢舍此而去,自然地,這塊地,又回歸了世俗。這大小二寨,地勢險要,萬步梯處,一夫當道,萬夫莫開,易守難攻。所以歷朝歷代,都有土匪嘯聚,成了知名匪巢。山上有水可飲,有地可耕,溫飽不虞,可以自保。山下四方富庶,錢糧豐足,下山搶劫,總不落空。清朝後期腐敗,民不聊生,盜匪之患尤其嚴重,甚至影響到官府的賦稅收入。故官府也曾組織過多次清剿,仗著人多勢眾,將匪眾趕回老巢。但匪徒牢守萬步梯頂,布置滾木擂石,見敵攻上,隨即砸下,官軍那血肉之軀,雖十分驍勇,卻怎能抵擋,砸著即死,擦著即傷。這兩寨如此難攻,如此損兵折將,卻沒有絲毫寸進,沒有火炮,只能望寨興嘆。
後來改朝換代,滿清滅亡,民國新生。國府效法西方,引進步槍火炮,建立新軍。1925年起,楊森治川,他建立起一隻強大軍隊,南征北戰,所向披靡。萬縣是他的老巢,為鞏固其統治,他派兵剿匪。大小二寨上盤踞的悍匪,手持刀矛棍棒冷兵器,既便仗恃著懸崖峭壁之天險,又怎能抵擋得住槍彈齊射火炮轟擊?血肉之軀被炸得四分五裂屍無完體,匪徒們嚇得丟鎧棄甲,撒開腳丫子作鳥獸散。馬頭羅田河清海晏,鄉里秩序井然,山民們都稱道楊森將軍做了一件惠民善事,甚至為他建了一座生寺,為他供奉香火。
可惜好景不常,山區的窮苦,是滋生土匪的搖籃,總是有土匪出現。大小二寨易守難攻,自必為土匪所鍾情。只不過,現時的土匪,不象其先輩,要大興土木,安營紮寨,似乎要在這雲霧山頂上,過一輩子神仙生活。現時的土匪,注重眼前利益,得過且過,目光要短淺得多。山上有寨牆遺址,還有頹敗廟宇,稍加修葺,既能遮風擋雨,比露宿荒野強得太多了。他們通常是流竄作案,只是在倦怠疲憊時,才爬上山頂,把這裡當個臨時的巢穴,躲開官兵鄉團,休養生息一陣子。當體力精神恢復后,或坐吃山空時,方悄悄下山,燒殺擄掠一番,搶劫財物糧食,以維持生計。
這樣的流冦,官軍來時則避開,官軍去后則復出,狡兔三窟,是很難剿滅的。故只要沒有明目張胆的殺人越貨,或與官軍叫陣放對,地方都眼開眼閉,放他們一馬,只求和氣生財,他們能念及鄉里鄉親的,少在本地搶劫,就為他們燒高香,謝天謝地了。
據說向士英向士雄姐弟英雄,在1927年蔣介石反動派背叛革命,屠殺黨人時,襲擊了茶馬古道上的卡門軍營,奪取槍炮武裝農工,組織紅軍,開闢川鄂黔湘根據地,發動山民,打土豪分田地,聲勢一度大振,遠近聞名。他們實行「耕者有其田」,注重民生,為山民們的生活注入活力,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所以,贏得了廣大山民的衷心擁戴,積极參与。他們也曾屢次藉助大小二寨天險,以弱敵強,頑強抗擊過國軍的清山圍剿。雖然傷亡不小,但也給敵軍重創,使敵軍望之而怯聞之喪膽。儘管硝煙瀰漫炮聲轟鳴,但紅軍雄關天險,紅旗不倒,長達八年之久。直到形勢變化,按上級指令,各地散在紅軍匯聚,組成紅二方面軍,辭別父老鄉親,衝出敵人的重兵包圍,揮師長征,北上抗日。雖然其後白色恐怖肆虐,但紅軍撒下的種子業已抪撒在山民心上,必將生根開花,孕育希望。
紅軍雖走,但傳奇長留。
========================
巴郞 記於 20240116
馬頭大寨
寨上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