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巴郎。《拾舊沙河夢》165。兩地分居

作者:巴郎  於 2025-7-30 16:5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巴郎|通用分類:前塵往事

巴郎。《拾舊沙河夢》165。兩地分居
巴郎長篇自傳《巴郎舊事》第一部:《拾舊沙河夢》 

 ***** 夢牽少年時,拾荒百萬字 *****
掬捧沙河那一泓流水,仔細清洗這兩眼昏麻。
常憶起曾經少年英姿,轉瞬間已過六十花甲。
世事如枰棋難料變化,人生似爐鐵反覆錘打。
夕照驛道孑然歸去客,回首來路依稀是舊家。
巴郎 記於20191205 - 20201218


165。兩地分居

這家屬樓里,一共住了8戶人家。從前,除了在食堂搭夥就餐的外,每家都在室內修了柴灶煤球爐子,做飯炒菜等,除中餐多在食堂就餐,早晚則在自家開伙。這樓上又沒有天花板封頂,家人們的說笑聲、烹飪時的炊具碰撞聲、柴火煤煙味,都衝天而起,瀰漫在房樑屋頂之間,徘徊著久久不散。
大家平時都忙於工作,回家又火急慌亂地做家務,男女老少一齊動手,吃完飯後好趕著去單位,參加晚上的政治學習。那時,強調「愛國如家」「政治挂帥」,職工們要積極投入本職工作,從周一到周六,每天早8點到晚6點,中午1小時午餐,都在努力完成業務定額。吃過晚飯,略事休息,又得去參加學習。政治學習從晚7:30起,到10點鐘結束。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洗洗后趕快睡覺,明天又得早起上班。
所以,鄰里之間,在樓道走廊對了面,不得不笑笑問個好打個招呼,或者在曬台上,晾晒衣服,碰到一起三言兩語聊聊天外,平時並沒有多少社交往來,因為事兒忙,時間不允許。

而今在幸書記大力操持下,為家屬樓修建了公共廚房,這種「雞犬之聲相聞,老死很少往來」的狀況,得到了根本改變,甚至可說是完全地被顛覆了。公共廚房的設計,為樓內各家著想,沒有尊卑上下之別,沒有有人佔便宜有人吃虧,一律公平對待,眾生平等,不搞特權。每家都有專用煤柴灶和灶台,共用長案板和洗池,不須排隊候用或爭擠搶鬧。少了利益攸關,大家不由自主地彬彬有禮起來,遇事時互相禮讓,商量討論,氣氛變得融洽。
大家心裡無限感概,這真與從前是有天淵之別。要不說要靠攏組織依靠集體呢,若憑一家之力,休說修建這大一間廚房,就是砌個這樣的鍋灶案板水池,怕不得花用大幾百塊人民幣?而今,公司免費為大伙兒設計修建,堂皇氣派,而且包括在了3塊錢一月的房租內,並不額外加收費用,說是公司給的隱形福利也不為過。
有了公共廚房,現成完好的設施,人們怎會傻到當個擺設不予使用呢?完工之後,大伙兒聚在新廚房內,一邊左觀右瞧嘖嘖稱讚,一邊商量著按自願原則劃分好灶位,幾家很少做飯的人家,主動提出請經常在家做飯的人家先選擇,表達出相好的善心。沒有利益之爭,大家也益發顯示了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溫良恭儉讓,互相禮敬,商量中把廚房劃分了,大家都心滿意足,皆大歡喜。

公共廚房正式使用后,給大家提供了一個社交的平台,不用再絞盡腦汁尋找理由,去與鄰居交談聊天了。機關單位的作息時間大致相同,下班后,大家幾乎同時回家,也同時拿著各樣家什來廚房做飯。有些人手腳麻利動作快,已捅開糊蓋著的煤灶,旺了火,在煮飯炒菜了; 而有的人還在不慌不忙慢條斯理地,擇洗切菜,準備開始做飯。雖然手頭上動作有快有慢,但是,嘴頭上卻是早就家長里短捕風捉影地傳抪消息,談天說地,議論紛紛揚揚了。有時一片贊同紛紛點頭,有時面紅耳赤據理力爭,廚房內總是人聲沸騰笑聲喧嘩,歡樂氣氛高漲,直欲衝破房頂。
廚房內,除了四周一圈的灶位條案水池等設施外,中央還余有較寬闊的空地。有人貢獻出一張舊八仙桌,還有椅子長板凳,盆花架子碗櫃掛鉤又粗又長楠竹晾衣竿。孩子們放學后,趴在桌上寫作業,或把桌子當舞台,站在上面表演節目。那時不許賭博,不玩麻將,大人們飯後收拾了,泡上一杯清茶,坐在桌旁,聊天小憩,放鬆身心。

家屬樓內共住了8戶人家。
其中有3戶人家,2男1女,都是公司下屬部門的老職工,自己一人住在公司,家屬卻在農村。那時城鄉還有很大差別,城市生活比農村強,糧食按時定量供應,大米白面,勝過農村的糠菜半年糧。所以,政府實行嚴格戶籍制度,城鄉有別,防止農村人口流入城市,擠佔了市民們的生存空間,抵消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這些老職工,60年代初,從農村招工出來工作,拿工資吃上城鎮供應糧,但家屬孩子及父母親人,卻都還在農村,在生產隊種地拿工分分口糧。他們也絞盡腦汁,想盡辦法,八仙過海,卻無通天神通,不能將老婆(公)孩子「農轉非」,將農村戶口轉成非農村戶口,弄到城鎮里來,享受城裡人的生活待遇。
所以,這些老職工,農村才是主家,單位的家,只是個臨時的窩。人在城市,心繫農村,隔三岔五地就要往家跑,孝敬父母,親近老婆(公)孩子。遇到農忙季節,犁田栽秧撻谷翻地時刻,通常要向單位請一兩個星期長假,回家去充當壯勞力,代替體弱年衰的家眷,為生產隊活計出工。
因此,這些老職工,被環境逼迫,人在單位,家在農村,身在曹營心在漢,很多時挂念家中,心思很難集中於工作上。公司領導也明了這種情況,但手頭沒有「農轉非」的權力,卻是無力改變現狀。只能時不時地提供方便,甚至睜隻眼閉隻眼,放任這些職工把家事置於工作之上。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比如老人孩子得了急症或慢性病,沒人依靠,怎麼辦?必得你放下工作回家照料。而孩子逐漸長大,其讀書就業的事,又會提上議事日程,憂愁得你焦頭爛額。
由此,這些老職工,通常把單位的家,當成旅館,只是個睡覺的地方。一天到晚,去單位工作,加班加點,吃食堂,清苦生活,擠出積攢時間,為單位盡心儘力,以報答領導的理解關愛,一償負疚之心。他們通常早出晚歸,很少看見人影,也很少與鄰居交往,從來不秀他們自身的存在。

其餘5家,都在公司屬下單位工作,且都是女職工。
在樓口,相對的兩家,一家姓曾,另一家姓譚。曾姨家朝後,與我家相鄰。她家房間小些,只有我家一半大,20平米左右面積,但對隻身的她來說,已是足夠了。
曾姨是沙河飯店的領班之一,歲數不大,不過二十七八,倒是生得標緻年輕,樓里人按習俗,還都喊她「曾妹兒」。其實呢,叫曾妹兒,是不恰當的,因為她那時已經結了婚,成了婦人了。她的丈夫王叔,要大她不少,十歲吧?倆人是一個村子長大的,算得是青梅竹馬。王叔先是參軍,去西藏打過自衛反擊,回來後上軍校,又受到嘉獎提升,前兩年以正營級加半級成付團級轉業,分配到武漢鋼鐵公司,任某廠行政管理。王曾相愛多年,心心相印,王甫一轉業即急不可待地與心上人結了婚。
這兩年來,一直思謀著將曾調動到武漢,花好月圓。豈知要從萬縣小鎮,調動到武漢大城市,雖說我在長江上游,君在長江中游,放舟三峽直下江漢,不過千把公里,乘上「東方紅」客輪,兩三天就能抵達。但是這個距離,雖說不遠,但就調動而言,不說難於上天,也與乘木船過海相似,幾無可能。王不信邪,施展神通,上竄下跳,左右求告,試了無數次,卻沒有成功希望。其中坎坷辛酸,每當王叔在廚房念叨起,都能惹得樓里一幫老娘們,為他倆的不幸拋灑同情的淚水。

其實,在那個年代,象王曾這樣的「牛郎織女兩地分居」,數不勝數。據說,有夫妻一在南國廣洲,一在北地佳木斯,每年每人有2周法定探親假,那時坐飛機旅行還是天方夜談,主要交通工具是火車,坐火車路途上倒換車等,就要消耗10天左右。甫一抵達,還未及親熱,訴說衷腸,又得急著買回程票,踏上返程歸途。當然這是極個別的情況,不足為例。
多數則是近距離的,象前面提及的3位鄰居。我家也曾是這種情況,文革前父親在區鄉任公安特派員,文革中在長江水上派出所任指導員時,也是吃住在單位,十天半月才回家過個周末,鬧得弟弟妹妹們與他都有些生分了。
而象王曾一樣,說近不遠,但又似鵲橋阻隔,只能每年利用探親假,雙方見面,夫妻生活在一起,不足一月的,也不在少數,每個單位都時有見到聽到。正值青春年華,相思眷念之苦,何時能解?每當相聚,兩人相依相擁,男人嗔愛有加,女人媚眼如絲,不避鄰里,打情罵俏,一舒銘刻心中的那份至真愛情,恨不能合二為一,兩情長長久久,永永遠遠!
雖然難以解決兩地分居的問題,但當時深入政治學習,人們的思想覺悟普遍較高,領導也曾關心幫助過自己的調動,但政策卡在那裡,不能違反不是?只怪自己時運不濟,並不怨天尤人。再說,那時大家都清貧,領導群眾生活上沒有差別,都有難處,還得體諒領導和國家不是?慢慢地來吧,不懈努力,牛郎織女總會聚到一起的,這樣的例子也不少見。

按說,兩地分居,夫妻相隔,過著行隻影單對鏡自憐的生活,天長日久,難免紅杏出牆柳巷尋歡,以解生理情感上的需求?如果你這樣想,那是大錯而特錯了。你是以現代人的眼光看事,須知,文革前和文革期間,人們的思想和認知是不同的。那時強調政治思想覺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狠批資產階級腐朽生活方式,人人以清教徒苦行僧自居,有意無意地抑制情感慾望,自覺自愿地厭惡奢華虛榮,青燈禮佛古井無波,更不需說什麼婚外戀情人小密二奶第三者之類,認定為資產階級腐朽淫慾生活作風,深惡痛絕,大加口誅筆伐。
當然,也不是沒有敢於犯險吃螃蟹「搞破鞋」當西門慶潘金蓮的,輕者在單位教育批判檢討認錯、撤職降級調換工作永不重用,領受單位群眾指指點點公開嘲笑面子尊嚴盡失; 重者開除回鄉自謀生路,或判刑關押流放永無回鄉之日。
鑒於如此重罰,敢於以身試法的人,並不多。更多的,則是如柏拉圖式,精神上的。比如說,象曾妹兒那麼漂亮個可人兒,正值花兒綻放之時,身肢婀娜,眉目有情,一路走過,體香撲鼻,怎不引起男同事的注目,男青工的渴望?君子好毬,古往今來都是有的。
曾妹兒是很自律的,下班后躲在家裡,靜靜地看書、刺繡、聽收音機抪放的評彈,或看著窗外河壩流水老街場景遠峰青黛日移雲捲髮呆,過著多愁善感地巴蜀仕女生活。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常有不速之客光臨,單獨地或一夥的,多男少女,一哄而至,濟濟一堂,談笑風生。正值如火青春似水年華,沒那些下流腛踀的念頭想法,男女相處是很純潔的,連牽手並肩都沒有,更別說有下一兩步的舉動了。究其實,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男生們也不過是想與美女呆在一處,多親近親近,受美女青睞,求一親芳澤,決無猥瀆美女之意,只望得有片刻,一解生活中難以打發的無聊而已。
巴郎 記於20200927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0 17:0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