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郎。《拾舊沙河夢》100。馬失前蹄
巴郎長篇自傳《巴郎舊事》第一部:《拾舊沙河夢》
***** 夢牽少年時,拾荒百萬字 *****
掬捧沙河那一泓流水,仔細清洗這兩眼昏麻。
常憶起曾經少年英姿,轉瞬間已過六十花甲。
世事如枰棋難料變化,人生似爐鐵反覆錘打。
夕照驛道孑然歸去客,回首來路依稀是舊家。
巴郎 記於20191205 - 20201218
一百。馬失前蹄
1966年12月底,寒月深冬,一件震撼萬縣百萬人民身心、觸及全縣保造兩派群眾靈魂的大事,因伯為豪而起。
伯為豪何許人也?
伯為豪,本地人,家住萬縣郊區伯家村。當年他40來歲,中等身材,文質彬彬,是縣教育局的幹部。他出生雖貧苦,然聰敏好學,個性強韌,契而不舍,從小學中學直到師範大學畢業,成績拔尖,表現優秀。
畢業后,分回本縣,原本可分配到條件好的高梁區,離家近,也靠近縣城。可那時的他,作為學生黨員,青春熱血,卻主動申請,志願去最偏遠的白水區六合公社中學校任教。那是在屬於大巴山脈的七曜山區,海拔在2000公尺以上,山高林密,荒徑野路,交通極為不方便。山區屬高寒地帶,其土地貧瘠,只產一季糧,以苞谷紅苕洋芋(玉米紅薯馬齡薯)為主,糧食產量低下。農村社員們,一年辛勤,收穫無幾,要靠國家救濟,以維持生計。不足部分,山民們則靠狩獵種煙、燒炭竹編、採集山貨藥材等,低價售賣與進山收貨的客商,用收入換點糧食度荒。
這裡的高山中學,自然環境簡陋得很,條件艱苦難言,沒有大學生願意來的。年青的伯老師,豪情滿懷,立志革新這裡的教育狀況,為改變山區面貌盡一份心力。他紮下根來,不怕吃苦,耐得辛勞,除了回縣區開會,5年時間,他每一天都在這裡,與學生們在一起。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善於引導,鼓勵思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們的學習自覺性和自信心,成績逐步攀高。他任教的初三年級畢業班,第一次有10位學生考入了區里高中,2位同學考入地區商校和農校中專就讀。其後,他任教的高三年級畢業班,竟有同學破天荒地超過高考分數線,被重慶大學錄取,成為六合公社自古以來的第一個大學生。
伯老師的成績有目共睹,不斷地受到鄉區縣乃至萬縣地區教育部門的嘉獎,樹為全縣的「先進教師」,「教學能手」。60年代初,縣屬沙河中學建立開張,作為新學校,又是萬縣地區重點中學,師資設備都有所傾斜。伯老師和一些優秀教師,經教育局選拔,分配到沙中任教。
比起六合中學,沙中的教學配備有著天壤之別,條件好得太多了。有這得天獨厚的條件,在這更為宏大的舞台上,伯老師盡情地發揮其聰明才智,演出了一場場好戲。
沒幾年,因教育有方,所帶班學生中考高考成績突出,受到前任縣教育局長的賞識,提拔到教育局裡,先當文員,再之秘書,繼以股長。他擔當起全縣中小學宣傳教育重任,經常帶領手下,深入基層中小學,貫徹執行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培養發掘先進榜樣模範典型,將工作進行得風生水起,有聲有色。局長老懷大慰,捻須暗贊,深感手下得人,將伯老師樹為全局先進個人,模範幹部,提拔為局裡辦公室主任,黨委委員。老局長甘當伯樂,把這匹年青有為的千里馬攏在身邊,時時指點,希冀其有朝一日,揚蹄騰飛。
且說伯主任受到領導重視,心中感激涕零。他感戴領導器重提拔,決心投李報桃,更上層樓。在工作上更加主動積極,想方設法創造革新,抓好中小學的教學,使縣局直屬學校沙中沙小面貌日新月異,出現多個「尖子班」、「示範班」,「先進教師」,經常接待上級領導的視察,以及接受其它學校的教師來校觀摩進修,名聲在外。
伯主任工作出色,老局長看在眼裡,喜在心裡。老局長將伯倚為臂助,相處融洽,予以實權,放手使用。並且話里話外,隱約透露要將伯作為接班人培養。伯也聽話知音,更加賣力地為老局長承擔重任,排憂解難。
65年中,老局長年高已到退休年齡,按規定從局長崗位上退了下來。他沒有食言,寫了一份報告,還專門去找主管縣長交心,盡數伯主任的能力才幹,推薦伯主任接替自己,掌管教育局。縣長允諾,作了彙報,上報地區專署。
可地區專署卻壓住,很久沒有迴音。在此期間,局裡6位副局長,卻看到一絲希望,蠢蠢欲動起來,上下打點,試圖壓過他人,將自己扶正。這些微末伎倆,怎能逃得過伯主任的慧眼?這些副局長,雖有官衘,卻是虛的,沒有實權。伯主任身為辦公室主任,局長在位,他是小卒,局長退了,他手握權力,敢稱老大。
冷眼看著副局長們的蹦跳,他不動聲色,暗裡安排,控制著局裡行政、管理權、人事權、財政權,令行禁止。副局長們要用人用錢用物,即使一個人一文錢一枚釘,也必須先寫正式報告,上交辦公室,由他簽字批准方行。幾周下來,局裡幹部群眾,都知道了,誰才是局裡的真正主宰,都不再去奉迎副局長們,轉過頭來,唯伯主任之命是從了。副局長們,使盡解數,見翻不起來風浪,鯉魚難越龍門,也自動偃旗息鼓,承認了伯主任的權威,而縣長也加以默許。
局裡的氣氛現在一派祥和,工作按步就班地進行著,與老局長當家時一個樣。局裡幹部員工們都在默叨著,估摸伯主任何時成為伯局長。伯主任自己也望眼欲穿,盼著專署批複早日下達,給自己個名分,結束現今這名不正言不順的狀態。
到了秋天,專暑的批複終於下了,卻是如驚天霹靂一樣,打得伯主任暈頭脹腦找不到北。正確地說,這並不是對縣長報告的批複,而是一紙任命,關於教育局長的任命。這次任命出乎所有人的意外,既沒有從局裡現有人員中,也沒有從縣裡其它部委局辦人員中選任,而是一點消息都沒漏地空降而來。
空降來的局長屈音卓,是個女幹部,40來歲,身材苗條,舉止端莊,精明幹練,講究效率。有消息靈通人士擴散,她夫妻倆原在下游的雲陽縣任職,雲陽縣靠近三峽入口,是個40萬人口的小縣。她夫君孫立功是雲陽縣委書記,一把手,治理雲陽政績斐然,受到省委賞識,今調至萬縣任縣委書記,一把手。萬縣是個百萬人口大縣,又靠近府城萬縣市,調到這裡,官銜未變,卻是榮受了提拔。孫書記攜帶家小上任,兒女都入了沙小,兒子孫力高我們一個年級,女兒孫叢婭卻插入三甲班就讀,成了我們的同班同學。赴任之前,孫書記卻是借上級之手,找了個空缺,將夫人任命為教育局長。天意使然,不想卻無形中阻礙了伯主任的仕途。
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經過短時問的接觸觀察磨合,屈局長對自己的這一攤子,心中有了底。她工作經歷豐富,是官場老手,有手腕也有魄力。她新官上任,借調整班子之機,報上級批准,將伯主任提拔為局裡第七位副局長。而將自己走馬上任時,帶來的親信,安排為辦公室主任,堂而皇之地接管了這至為重要的職位,將內務掌握在了自己人手中。而伯呢,雖然受提拔為副局長,但排列末位,只負責局裡雜務,相當於一個辦事員,與辦公室主任的實權相比,真是天淵之別。
伯副局長正在順風之時,卻被這一陣狂風暴雨颳得怔忡,淋得透濕,明升暗降,太憋屈了,實不甘也。可是,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頭?雖然滿肚子憤懣不平,伯副局長表面並沒有表露出來,而是更加勤懇、謹慎地干好份內工作,以圖給屈局長留下個好印象。在雙方刻意維護下,各自有所退讓,行政上公正持平,業務上多有商量,倒也相安無事。
然而,表面上風平浪靜,深處卻暗流涌動。屈伯兩方,行為辦事,各行其道,並不是一類人,份屬異己,又在同一戰壕之內,矛盾,總會泘現出來的。
65年,四清運動方興未艾,逐漸從農村波及到城鎮各業,從清查幹部的多吃多佔、帳目不清、貪污腐化、損公肥私等經濟問題,過渡到清查幹部與地富反壞互相勾結,腐敗墮落,敵我不分,蛻化變質等立場問題。國家主席劉少奇指派夫人王光美,蹲點農村,炮製出著名的「桃園經驗」,將四清運動,上升到階級鬥爭、反修防修的高度,將幹部的貪圖享樂不作為思想行為,作為中了資產階級糖衣炮彈,和平演變的證據,將幹部四不清問題,看作是受敵人拉攏腐蝕,成為地富反壞的代言人,進行復辟倒退。針對此,劉王將運動擴大化,派出工作組,要求基層幹部「層層下樓」,「搓背洗澡」,交待自罪,逐漸加碼,無中生有,上綱上線,波及無辜,造成許多冤假錯案。
上行下效,屈局長也派出工作組,下到基層,對廣大基層幹部、教職員工進行清查。趁此機會加以大肆整頓,將老局長及伯副局長扶持肯定的基層領導、教學能手、業務骨幹、辦事人員,借「澄清思想提高覺悟」名義,擱到一邊,學習交待,努力改造,不予使用。而將自己的親信及追隨自己的人安插進去,把教職員工排查站隊,各校互換。經過這樣「大換血」,終於將教育局各下屬單位梳理了一遍,要害部門和崗位,都換成了自家人,自己的指示能迅速得到貫徹,如臂使指了。
通過四清的大清洗,伯副局長在局機關和下屬單位的「黨羽」們,也被置換剪除殆盡。伯付局長若有事吩咐下去,也很少有人願意為其跑腿了,或是拖延,難以辦成,心裡不免鬱悶。雪上加霜,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屈局長又按照上級指示,再次祭起了工作組這個法寶。她選派親信,帶領工作組,奔赴各下屬學校單位,與校領導一道,先打擊異己,試圖撲滅文革烈火,又轉移鬥爭目標,挑動群眾斗群眾,企盼矇混過關。其殘酷鬥爭無情打擊,激起下屬幹部群眾的極大不滿,其中就有不少是舊時同事「黨羽」,將意見反映到了伯副局長處。
在局辦公會議上,伯副局長將這些意見提出來,據理力爭,要求加以討論,探尋解決方法。這一舉動,發生在辦公會議上,著眼點在工作上,原本無可厚非,卻被屈局長等人視為,伯心性猖狂,急不可待地跳出來,有意挑釁,唱對台戲,向局委黨領導發動進攻。於是,屈局長立意反撲,糾集力量,連續召開大小會議,開始了對伯付局長的批判,並報上級同意,將伯停職檢查。
短短的一年時間裡,伯老師從升職主掌權力,正春風得意躊躇滿志,到突然被剝奪權力,停職檢查,從天上跌落,被打入塵埃,境況好不凄慘。就好似一匹人人看好的千里馬,正引頸長嘶待命馳騁,卻突然被兜頭蓋臉一頓猛鞭,打得馬失前蹄,陷於路中坑窪,一跌難起,前程盡毀。伯老師心中糾結,不由得暗自悲鳴,嘆息上天待我,何其不公也!
巴郎 記於20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