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郎。《拾舊沙河夢》090。寶刀不老
巴郎長篇自傳《巴郎舊事》第一部:《拾舊沙河夢》
***** 夢牽少年時,拾荒百萬字 *****
掬捧沙河那一泓流水,仔細清洗這兩眼昏麻。
常憶起曾經少年英姿,轉瞬間已過六十花甲。
世事如枰棋難料變化,人生似爐鐵反覆錘打。
夕照驛道孑然歸去客,回首來路依稀是舊家。
巴郎 記於20191205 - 20201218
九十。寶刀不老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自古以來,巴蜀因山川險峻,北有劍閣,東有三峽,隔斷了與中原的交往,雖然名義上服從中央政府,但山高皇帝遠,卻總是割據一方,自成獨立王朝。巴山蜀水物產豐盛,人民殷實,自給自足,故又稱「天府之國」,歷來為豪強、軍閥、野心家覬覦之地,必欲掌握於己手而後甘。
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進入民國。此時,中央政府偏於廣東一偶,鞭長莫及,軍閥割據,各自為政,爭奪地盤,戰亂頻仍。誰手握兵權,就能佔山為王,川軍將領亦是如此。他們兵多將廣,最盛時幾達400個團,100多個師,藉助天險,佔據四川,轄制雲貴康藏西南五省,與國府分庭抗禮,聽宣不聽調,只知有「楊劉」,不知有中央矣!
「楊劉」者,乃是川軍翹楚楊森和劉湘劉文輝叔侄。
楊森,1884年生於四川廣安縣,與鄧小平是鄉親。他是袍哥會舵主,川軍著名將領,與「水晶猴子」鄧錫侯、「巴壁虎」劉湘、「多寶道人」劉文輝,「王靈官」王陵基並稱川軍五行。曾任國民革命軍20軍軍長,陸軍二級上將,歷任四川省及貴州省主席。
楊森生平頗具傳奇色彩。其出身武吏世家,入川軍武堂,后因治軍有方,軍功卓異,逐級提拔,從基層排連營團,而至旅師軍。1924年由北洋政府吳佩孚授森威將軍,加上將銜,任四川前敵總指揮。楊森占重慶,克成都,勢力曾達全川,任四川軍務督辦,是北洋政府在四川的代理人。楊森性真,1928年,北洋軍閥體系崩解,因收留兵敗入川的吳佩孚,導致免職和內訌,實力大損,但對落難的吳佩孚的死忠,卻使人對他的品德刮目相看。
北洋時代,楊森事業達到頂峰,他實控川東川南50餘縣市,及川西川北多地。他興辦實業、販賣鴉片、巧征賦稅、促進商貿,積棸無數銀錢,厚實資本。他雄心勃勃地吼出「建設新四川」的響亮口號,在各地大力推行「新政」:一、修建馬路;二、開闢公共體育場;三、成立通俗教育館;四、提倡「朝會」等措施。
下川東八縣一市的許多公共設施,均為楊森治下所建,許多還是當地地標。他自任萬縣市市長,修建了萬縣市的一二三馬路環城路望江路電報路等12條碎石馬路、高筍塘、楊家街口港口港務局、西山公園塈體育場、西山公園鐘樓、北山書院、翠屏書院,靜園(地委行署)、楊家花園(萬縣人委)等,對萬縣市政建設貢獻巨大,無人能出其右,使百姓受益百年數代,至今仍為人讚譽,津津樂道。
楊森推行「新川政」,在四川諸多軍閥中獨樹一幟,許多人認為這是歷史進步,大誇楊森有魄力。但由於他一些作法橫蠻,不合理,比如連老百姓生活私事,如不修指甲,穿長衫等,都要遭懲罰,自然也遭到不少人譏笑反對。
楊森高呼反封建,解放婦女的口號,也在四川解除婦女纏足,但他在國民黨軍閥中,卻是以妻妾成群、兒女眾多而出名。他明娶12位妻妾,有子女43人,眠花宿柳,倚紅擁翠。為防爭寵,定下家規,軍法治內,實在令人覺得,他的做法只是一種形像工程罷了,根子上還是難改軍閥陋習。老百姓私下取笑說:「楊軍長,急男兒樣,提倡婦女要解放,春眠花下不覺曉,娶他幾個小婆娘」!
1937年,抗戰爆發,楊森是第一位響應國府抗日號召的川軍將領。他率部徒步行軍出川,編屬於老虎將薛岳的第九戰區,任20軍軍長。楊森在此期間,浴血抗日,立下了多次戰功,參加了淞滬會戰、武漢會戰、三次長沙會戰、長衡會戰等多次戰役。
楊森部剛出川即赴上海參加淞滬抗戰,血戰5晝夜,守住陣地。所率川軍18000餘人,傷亡高達7000餘人,是淞滬會戰中,包括德國武器王牌師中央軍88師、稅警團直屬隊在內,淞滬戰場最能打的5個師之一,蔣介石立即下令優先給予補給換裝。在其後數次戰役,楊森因多次積功,先後升任第27集團軍總司令、第6軍團軍團長,加上將銜。1939年9月,在第一次長沙會戰中負責防守鄂南山地,雖沒能在正面擋住日軍33師團的突擊,但依靠不斷的頑強側擊和追擊,拖慢了日軍的進軍步伐,受到褒獎,兼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1940年,任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
在1941年秋季的第二次長沙會戰中,他中了日軍的佯動之計,抽調主力圍攻大雲山的日軍一個聯隊,導致正面新牆河防線戰力空虛,被日軍迅速突破,戰區增援的幾個軍,在開進途中就因時間差的關係,被日軍各個擊破。10月國軍主將陳誠發動15個師,圍攻宜昌日軍第13師團,導致了佔領長沙的日軍迅速退兵。這時九戰區就他所部戰力最為完整,在日軍撤退的時候給予了日軍很大殺傷,將功補過,成了這次戰役最大的功臣。12月第三次長沙會戰的時候,他在堵截日軍後撤途中,在珠影山全殲了企圖接應的日軍第9混成旅團的一個大隊500人,這是一個得到日本戰史叢書確認的很實在的戰果。
封建社會中,皇帝就不必說了,「佳麗八百,後宮三千」,而我國的婚姻制度是三妻四妾制,或一妻多妾制,普通男人如有條件,正妻之外,還有側妻旁妻,也可以納很多妾。清朝滅亡,民國建立,鼓勵一夫一妻制。不過對於有錢人來說,照樣可以娶好幾房姨太太,法律對此並不禁止。
楊森在民國軍閥中,算得是風流倜儻,桃運盛放,在大陸時,有名有份妻妾11人,子女眾多。楊森的斂財手段很高,通過投資地產、開辦公司、販賣煙土,賺的錢無計其數。為了杜絕妻妾爭寵,楊森採取平衡原則,在每個老婆處輪流住宿三夜。一旦妻妾懷孕,即憑醫生證明額外領取五千元生活費,倘使順利產下子女,則可領取存於外國銀行的補助費兩萬元。同時,還可以子女的名義,領取一份豐厚的田產。
他在治內上,實行軍事化管理,每天如夫人們要統一著裝,軍訓出操,風雨無阻。還有嚴格作息的正課時間,學習古文、英語、鋼琴、女紅刺繡、社交禮儀等,不得無故缺席曠課。稍有觸犯,便會遭到鞭笞,謂之曰打「滿堂紅」。每房均按時發放錢財物品,透明公開,無有偏倚。妻妾之間常棸一起,交流心曲,關係融洽,友情甚篤,外有口碑。
楊森赴台後,只有兩位愛妾隨行,人老珠黃,未免寂寞,只好經常去攀爬台北高山,強健體魄。九十大壽時,有四千親友佳賓來賀,蔣介石親書「貞固康強」的壽軸,楊森把它掛於壽堂正中。聽說許多人稱他是傳奇式人物,他很高興:「我一生過得平凡而實在,如果歲月不會催人老,我將繼續拿出我的力量,為人生而服務」。他又說:「我這個人就是喜歡和年青人在一起,這樣才有朝氣」。四川同鄉國民黨元老張群慫恿打趣道:「紅粉贈佳人,美女配英雄,那你再討(娶)一個」?
誰知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事隔不久,大學生張靈鳳被楊森以招募「秘書」為名,娶進府中,成了楊府第「十二金釵」。翌年,張靈鳳居然奇迹般地又為楊森生下最後一女,真可謂神守丹陽,寶刀不老,一時傳為海內外的奇談。
全國解放前夕,有人動員他反戈一擊,陣前起義,把蔣介石扣為人質向共產黨獻禮,免得流亡異鄉。他哭著說:「就像當年不能背叛吳子玉(佩孚)一樣,現在我也不能這麼做。」1949年,楊森以國民黨第20軍軍長、西南長官公署副長官、重慶衛戍司令部總司令身份,由成都離川赴台。他歷任總統府國策顧問、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理事長、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畢生追求洋氣和新潮。
楊森是頗具傳奇色彩的一位川軍將領。他經歷了辛亥革命、護國戰爭、軍閥混戰、抗日戰爭等歷史時期,既有早年討袁護國、炮擊英艦、保護朱德陳毅胡志明的正義之舉,又有勾結吳佩孚破壞革命、積極追隨蔣介石打內戰的斑斑劣跡。1977年,楊森以93歲高齡,在台北壽終正寢,是民國時期四川軍閥中最後一位去世的將領。
巴郎 記於20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