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巴郎。《拾舊沙河夢》082。弄潮少年

作者:巴郎  於 2023-5-2 16:3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巴郎|通用分類:前塵往事

巴郎。《拾舊沙河夢》082。弄潮少年
巴郎長篇自傳《巴郎舊事》第一部:《拾舊沙河夢》 

 *****  夢牽少年時,拾荒百萬字  *****
掬捧沙河那一泓流水,仔細清洗這兩眼昏麻。
常憶起曾經少年英姿,轉瞬間已過六十花甲。
世事如枰棋難料變化,人生似爐鐵反覆錘打。
夕照驛道孑然歸去客,回首來路依稀是舊家。
巴郎  記於20191205  -  20201218


八二。弄潮少年

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的下發,昭示了文革的正式開始。那年夏秋之際,我們從沙小4年級甲班,升級成為5年級甲班。那年我們整10歲。
文革初期萬花筒,遠觀近瞧難顧及。只覺世界變化快,熱鬧非凡象趕集。評《海瑞罷官》和批判《三家村》,是文革的序幕,如今已經揭了過去。代之而起的,是風起雲湧,方興未艾的紅衛兵運動。學校已經全面停課,按上級指示,「停課鬧革命」,好不快哉!
老師們,天天都開會,進行政治學習,力圖緊跟形勢,提高思想覺悟。思想積極些,嚮往上進的,如趙健民老師等,感覺到新的機遇即將降臨,特別地精神振奮,幹勁沖天,一方面頻繁外聯,了解沙河子內文革運動風向動態,一方面內部溝通,擬將教師們鼓動起來,按黨和毛主席的指示,成立紅衛兵組織。

到了8月份,偉大領袖毛主席開始在天安門城樓上,檢閱百萬赴京的紅衛兵小將。毛主席檢閱紅衛兵這個舉動傳達出一個信息,說明偉大領袖是歡迎紅衛兵小將到北京去的。於是,一石激起千重浪,全國的紅衛兵秣馬厲兵,整裝而發,奔向北京,奔向全國,迅速掀起了波瀾壯闊的紅衛兵大串連運動。
沙小老師們組織的紅衛兵組織,自然是不失時機的,踏上了大串連之旅途。另外有幸參加大串連的,是高我們一年的原五年級,他們剛好在夏天小學畢業,已經被沙中接受為初中新生。雖然說他們連中學課程,一天也沒有上過,但是按政策規定,參加大串連的在校學生,最低限為初中生,所以,他們剛好夠格,是幸運兒。
既然有資格,到北京,走全國,經風雨,見世面,如此好機會怎能錯過?他們互相邀約著,積极參加高年級同學組織的紅衛兵戰鬥隊,以便在高年級同學的帶領下,參與大串連。這些初中新生中,有許多是我班同學的哥哥姐姐,或一塊玩耍長大的朋友,如張仲平的哥哥張仲偉,丁黎明的哥哥丁魯川姐姐丁小華,孫叢婭的哥哥孫力,袁和平,金初亮,孫世剛等。他們能去大串連,而我們剛好在政策杠杠下而不能去,看著這些老哥老姐們那趾高氣揚不可一世之模樣,不禁羨慕嫉妒恨,沮喪之極。

沒辦法,既然不能去,那就做另外的打算吧,如真似幻度日月,百無聊賴充積極。至少,我們也有參加文革的權利和責任的。而且,現在我們年級是沙小最高年級了,山中無老虎,猴子充大王,幹什麼,怎麼干,我們說了算,當仁不讓,呵呵!於是,在哥姐們榜樣的影響下,沙小第一個紅衛兵戰鬥隊,在我班成立了。這確實是「紅衛兵」,如假包換,因為直到67年末,開始「複課鬧革命」后,才把小學紅衛兵降格改名,統稱為「紅小兵」。「小」字指小學生,以與中學生紅衛兵相區別。
當時要成立紅衛兵組織,通常稱作為戰鬥隊,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公民有集會結社的自由」嘛。其實,這只是文革初期的特殊現象。到了文革中後期,則不再允許。那時,若你不經同意,硬要成立么子組織,小心被打成反革命集團,把你抓起來,從嚴從重從快地,把你打成反革命分子,若是首惡者,還會判你死刑立即執行,送你一顆子彈。但在文革初期,為了將文革的星星之火,燒成燎原之勢,是鼓勵建立紅衛兵戰鬥隊的。只要不是地富反壞右黑五類,只要屬於工農出身紅五類或其子女,幾個人酒足飯飽后,一陣聊天,情投意合之下,就可以吆喝攏來,拉起一支戰鬥隊。
戰鬥隊的成立,並不需要到某部門去註冊登記,只需自個承認,並得到周圍其它戰鬥隊認可就行。或作為金字塔的基座,附屬於其它較大的戰鬥隊,與千百萬其它類似的中小戰鬥隊一道,百川匯海,最終成為系統性或區域性的大型紅衛兵組織內的一員。
有些人,愛新鮮,水性楊花地,今天在這個戰鬥隊,明天又去了那個戰鬥隊,隨便得跟串門一樣,也不希奇。戰鬥隊,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又曇花一現地消失,變化很快,而且大部分組織的存活率都不超過一個月,因此並不值得特別較真。即使好歹存活下來,到了後來「四大」時,經過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也因為見解和觀點的不同,開始站隊分派,因為內鬨,或外來勢力介入,而被分化瓦解,或吞併整合了。頻繁地分合聚散,沒當回事,除了當事人外,很少有人會注意到這些戰鬥隊存在過。

當時沙小為了鬧革命,成立了「文革辦公室」,專門處理與文革相關事宜,由易中靜老師和另一老師,管理具體事務。記得我班紅衛兵戰鬥隊,取大名叫「紅星」,喻意為象解放軍一樣,是毛主席的小兵,是大家討論后命名的。「紅星」戰鬥隊是沙小第一個報備的戰鬥隊,其後我們五年級和下面四年級又冒出過幾個戰鬥隊,但人員規模和戰鬥力,都遠遠不能和「紅星」相比,只能甘拜下風,望塵莫及。
報備后,可從「文革辦」領到設備,如空白的紅旗和袖章,可以去沙河印刷廠,使用模具,刷上黃油漆,印製成戰鬥隊隊旗、紅衛兵袖章。另外還有16開本《毛主席著作選讀》,或32開本《毛主席語錄》,以及筆墨紙張,和油印裝置等。文革初期,為了鼓動群眾起來,開展「四大」,所用物質還算豐富,筆墨和各色紙張都不缺乏,只要在「文革辦」簽個字,總能領到夠用。直至67年武鬥開始后,工廠農村停產,只有消耗沒有產出,物質才逐漸變得緊缺,需憑票證供應了。

一個戰鬥隊,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有主事也有從事,分工而又合作。
「紅星」戰鬥隊推舉的「勤務員」是張仁和。他家住沙河子鎮上,父母都是鎮屬哪個工廠的幹部工人。他本人活潑好動,倒也氣質軒昂,面容討喜,喜歡出頭露面,在社會上人頭熟,是個「潑皮」。潑(念拋)皮,是川東俚語,川東人說話,並非象《水滸傳》里,作為貶義詞使用,只是借指野性難束之青少年,倒有少許誇贊含意在內。由他去聯絡外面,打聽消息,了解動向,是再好不過了。他觀察敏銳,領悟力強,雖然學習上不乍的,最多能達中流,但處理外事,卻是把好手。對於破「四舊」、「四大」、幫派等新潮概念,他已經有著一些認識,對我們的懵懂,還能夠做一些「引導」。知識面廣,也是好事,使生活豐富多彩。比如,我就是從他口中,第一次聽到樣板戲唱腔,那是《智取威虎山》中少劍波的唱段:「誓把那反動派一掃光」,美妙鏗鏘音符從他口中流出,覺得硝煙撲面而來,熱血頓時賁張了。
豐宗仁和羅萬榮,個頭和出生月份比我們要大上一些,算是我們五甲班「雙雄」,「大哥級」人物。他倆一住沙河子三段,一住汽車48隊,都是工人子弟,吃得苦耐得勞,力大憨實,總是象老母雞護佑小雞樣,護著我們這些小弟小妹兒們。有他們在,其他班級的戰鬥隊屌絲們就不敢來捋虎毛,找上門來囂張。他倆身強體壯,帶著陳文軍、郭小林等,負責雜務。戰鬥隊要活動,要擴大影響,雜務還是挺多的。例如,開大會時布置會場講台拉標語橫幅;準備外出宣傳所用道具,包括旗幟鑼鼓服裝等;要準備鍋灶、麵粉和水,加熱調製漿糊,裝桶,準備大排刷和小毛刷,去沙河子張貼標語大字報,散發傳單等。
其餘的,李維民、張聯平、尹建平、向建中、孫叢婭、駱雪婭、沈芳秀、李萬清、饒樂蘭、周運平等同學,則屬駕車的馬兒拉磨的牛兒,負責戰鬥隊的日常工作,通常是大字報、標語、傳單的策化和製作,佔據了大部分的時間,比上課時還要忙碌。
巴郎  記於20200416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9 18:5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