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郎閑話177 - 《基因優劣》
中華文明傳承了5000多年,是迄今為止,最輝煌久遠的文明。
一個文明得以流傳,在於文明之內涵博大精深,即超脫有別於其它文明,又極接地氣,代表民眾的理想信仰,因之能得到普羅大眾認可,願意去追隨、膜拜、實踐,以至於用鮮血和生命,去捍衛它的存在和延續。所以,文明流傳的關鍵,取決於普羅大眾的數量,「眾人拾柴火焰高」,人數越多則越強勢。眾志成城,也方能借勢發力,使其道德傳統,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百代千秋,綿延不絕。
換言之,如領袖曾言:「人的因素第一」,乃是最好的註解。只要有人,人定勝天,就能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就能從一而十百千而萬億兆,直至無限。
這是往大了說,一個文明或國家,是如此。往小了說,一個家庭或個體,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國人一向認為,家族的傳承,香火的綿延,天經地義,是個體一生中,最為重要的事。七情六慾,生老病死,個體一生的忙碌,都是為自身血脈的繼續作鋪墊。而自身血脈的繼續,又是民族、國家、乃至文明的基礎。
難怪古人強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講的是個體立業當家的終極目的,是要生育兒女,而且多多益善。如果沒有兒女,就使自身斷了香火,祖宗斷了血食,違天悖地,該當天譴,打入地獄,受那刀砍火燒剝皮抽筋之苦楚。
封建社會,父子相續,要傳宗接代,兒子可以繼承姓氏衣缽,女兒卻是不能,所以常常重男輕女。主人三妻四妾丫環婢僕,甚至擁紅依翠眠花宿柳,說穿了,個人享樂倒在其次,而是要有眾多男性繼承人,提供選擇多樣化。
特別是當社會變更環境惡化時,如天災人禍戰爭瘟疫等,人類的行為,其實也更趨向於動物本能。如老鼠遭遇大肆捕殺時,其繁殖速度和數量會加快,以彌補失去的同類。人類亦是如此。環境的惡化,必然導致人口銳減,社會難以運作。面對如此逆境,一旦解決溫飽之後,最先提上議事日程的,是生兒育女,以彌補人口數量上的缺口。此時,女兒的地位也隨之上升,因為女兒當婚,也可招贅上門女婿,盡半子義務,傳香火責任。
現代社會,隨著生活狀態持續改善,從溫飽向小康,而今又向富裕邁進,人們的觀念也潛移默化,認知也有進步升華。
現在的社會,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在繼承香火上,男女都一樣。甚至許多父母,認為「兒聽媳婦話,女顧娘家裡」,女勝於男,會照顧長輩,與父母更為貼心。
所以,現在的議論,不再囿於生男或生女這一基礎層次,而是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層次,即是「基因」。在人體基因內,儲存著生命的種族、血型、孕育、生長、凋亡等過程的信息密碼。這些特殊信息密碼,是控制生物性狀、結構、功能的基本單位,決定著人體的結構、性格、和體征。並能與環境依存互動,演繹著生命繁衍、細胞分裂和蛋白質合成等重要生理過程。
既然基因對生命繁衍至關重要,就有人建言:「基因好,多生,沒有關係」。這種觀點,因為看似很有道理,故而很是流行,附會者眾,但細細思考,卻是疑點多多,大謬不然也。
首先,基因好,好基因,要以什麼來加以界定,是否有一個通用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基因好,可以多生,基因不好,就要少生,誰來強制執行呢?
父精母血,兒女的基因,有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基因按一定次序排列組合,就會傳遞出遺傳密碼,指導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的發育,最終形成新的個體。
個體的基因,千變萬化,繁瑣複雜,世上幾十億人,具有相近相似的基因組合的個體數量眾多,無以計數。但每個具體個體又都是獨特的,有著或多或少自身的特質,用來與其它個體相區別。時至今日,基因的研究多如汗牛充棟,也已經深入到肽鏈片斷中氨基酸的演變,但卻尚還沒有發現,基因完全相同的兩個個體的存在。既使單卵雙胞胎,雖說其基因組合大致相周,但也是有細微差別的,不會是一個模板的兩個拷貝。
既然基因千變萬化,要制定一個好與壞或說是優與劣的標準,談何容易?似乎也難以辦到,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以論基因之優劣,通常忽略了個體性,而強調宗派或種族之群體性,因為群體具有相近相似的基因組合的可能性大增,從而具有統計學意義。
中國古代有語:「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指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等異族,是養不熟的白眼狼,翻臉比翻書還快,常把你的善良慈悲當作軟弱可欺,不可信任。雖然這是事實,但其中已經隱含著一絲種族的歧視,或者說是一個群體對其它群體存在著一定的固有偏見。
這種針對宗派甚或種族的群體性歧視,不僅中國有,世界上許多地方也都存在。例如,將黑人從非洲拐賣到美洲的種植園裡當牛做馬的販奴行動;為開發美國西部而將土著印地安人趕盡殺絕;在殖民時期上海租界外灘公園門口,掛著的「華人與狗不得入內」招牌;舊南非白人政府對黑人的種族歧視;在衣索比亞、烏干達、伊拉克、敘利亞、科索沃等地發生的種族滅絕戰爭,等等。
最出名的自然是納粹元首希特勒了。一方面,他鼓吹「亞利安人至上」,獎勵德國人生育,傳承好的基因,準備主宰世界。另一方面,他醜化猶太民族基因低劣,將猶太人關押於集中營,斬盡殺絕,必欲除之而後快,罪行令人髮指,罄竹難書。這種行為以自我主觀為中心,背逆人類學生理學規則,強制執行,最終事與願為,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基因論局囿了人們的視野,造成了個體之間或群體之間的不平等,冠冕堂皇地維護著少數人對多數人的巧取豪奪,而且即得利益者對於自己高人一等,凌架在他人之上,認為理所當然,心安理得。
現在科技進步,人們開始重視生育的質量,希望能夠多有好的基因,或選擇好的基因,生育健康兒女,形成良性循環。這種想法本無所厚非,但繁殖生育的度和量,並不是單一地以基因為準繩,而是隨社會和環境變化而作出精細調整的。
例如,今日的發達國家富裕社會,要花費精力和財力維持高雅的生活方式,實現自我生存的價值,生育兒女,無疑地加重了體力和智力的付出,加大了家庭的支出,增加成本。為避免出現收支赤字,人們普遍不願多生子女,增加自身負擔。甚至也有人不願承擔生育責任,成為丁客族(Dink),致使其社會人口逐漸地減少,形成負增長,造成社會乏人運營。
反之,貧窮不發達國家,有「養兒防老」傳統,雖然溫飽尚未解決,雖說醫療衛生極差,卻是不管不顧,願意多生,并力行生育的。也有許多孩子的降生,並非其父母的本意,只是作為父母享樂的附帶物來到人世的。多生孩子,無須關注孩子的教育成長,就如養個小貓小狗似的,成本不高,長大后,又能成為好勞力,為家庭作奉獻,何樂而不為也?
父母有生和養的責任義務。將孩子生下來,卻不盡心養護,任其生滅,引起社會秩序混亂動蕩,引發災難。這是社會的責任,但卻不能責怪貧國民眾,更不能指責貧國民眾的基因低劣,不宜量產孩子。
貧富兩方的基因孰優孰劣,是難以定論的。富國民眾不願生育,而貧國民眾愛好生育,是由其環境、而非由其基因而決定的。貧富兩方的想法雖異,卻又都有道理。但如此一來,富國生育少,貧國生育多,就會使貧國經濟壓力劇增,引發國計民生的危機。俗話說,人往高處走,貧國民眾就會想方設法向富國移民,減輕貧國壓力,使貧國本土民眾得以生存,同時佔取富國資源,通過教育獲得知識和能力,使富國社會正常運營,最終又達到新的動態平衡。
========================
巴郎 記於 2023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