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郎。《拾舊沙河夢》062。風起雲湧
巴郎長篇自傳《巴郎舊事》第一部:《拾舊沙河夢》
***** 夢牽少年時,拾荒百萬字 *****
掬捧沙河那一泓流水,仔細清洗這兩眼昏麻。
常憶起曾經少年英姿,轉瞬間已過六十花甲。
世事如枰棋難料變化,人生似爐鐵反覆錘打。
夕照驛道孑然歸去客,回首來路依稀是舊家。
巴郎 記於20191205 - 20201218
六二。風起雲湧
首都紅衛兵鬥志昂揚地奔赴全國各地,進行大串連,傳經送寶,煽風點火,真正揭開全國文化大革命序幕。在中央文革煽起的所謂捍衛毛主席和毛澤東思想的狂熱下,各地紅衛兵衝擊文化教育界、黨政機關和社會,對他們認定的所謂「封資修」的事物進行大破壞,許多人被當作「黑幫分子」、「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反動學術權威」、「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受到批鬥、抄家侮辱、毆打迫害。這種嚴重破壞社會秩序、踐踏民主和法制的行為,引起人民的普遍不滿,自然而然地引起地方黨政領導的壓制打擊,一時間,全國社會陷於大混亂。
針對如此狀況,領袖卻並不認為是壞事,反而認為是好事:「天下大亂,是亂了敵人,鍛煉了群眾」。他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指責劉少奇鄧小平推行一條「壓制群眾、打擊革命積極分子的資產階級反動路線」,對其要進行聲勢浩大的批判。作為領袖的前秘書,陳伯達聞弦音知雅意,在會上發言,對紅衛兵的破壞行動竭力吹捧。領袖極為高興,提議說:「各地學生要來北京,應該贊成,應該免費,到北京大鬧一場才高興呀!」。
聽聞領袖的最新最高指示后,全國各大專院校和中學率先響應,受到壓抑的外地造反者奔赴北京大學取經,到中央文革接待站告狀求援。黨中央國務院隨即發出通知,要求組織外地大中學校學生代表和教職員工代表免費來京參觀、學習運動經驗,生活補貼由國家財政開支,交通坐車乘船不要票,吃飯住宿不花錢,各大中小學校停課鬧革命,學校眾多的宿舍、機關單位及工廠事業的空閑房屋都騰出來開設接待站。這一舉措,鼓勵了紅衛兵大串連,並促進其走向高潮,也使種種越軌不法行為不再受到約束,造成了原有運轉秩序的全國性癱瘓。
黨中央毛主席的大力鼓動支持,促進了紅衛兵運動發展到巔峰,作為一個新起的政治勢力已完全登上歷史舞台。從人數上講,到1966年10月,估計投入運動的「紅衛兵」 已達1000萬人以上。
其實,紅衛兵只是一個時髦通稱,當時的大中學校的學生,凡是願意響應毛主席的號召,緊跟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投身於史無前例的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都可以由自己個人,或集合一幫人,建立個組織,稱呼為「紅衛兵」。當然,紅衛兵的前提是本質要好,根正苗紅站好隊。出身工農血統純,無產階級紅五類。娘胎裡面熱愛黨,天生革命自然會。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遭罪。心須是三代歷史清白,出身於工農兵革命幹部革命知識分子「紅五類」家庭,而不能是地富反壞資本家「黑五類」家庭的子女,這是不成文的政策規定。後來略有放寬,只要你能與剝削階級家庭劃清界限,或大義滅親,參與批鬥剝削階級的父母祖輩,也可得到革命群眾的認可,以「可教育好的子女」身份,加入紅衛兵,但只能為普通成員,不能擔任重要職務。
當時各大中學校里,都有幾支或十幾支分別取不同名稱的紅衛兵組織,多稱為「戰鬥隊」。戰鬥隊的名號,多援引自毛主席詩詞,或當地當時的重大事件的日期,如「雲水怒」「千鈞棒」「東方紅」「百萬雄師」「全無敵」「叢中笑」「五一六」「八一五」「反到底」「赤旗」「主力軍」等,千奇百怪,但都稱作為「毛澤東思想紅衛兵」。
紅衛兵的組織架構大同小異。戰鬥隊內,多按軍隊編製,或分為組班排連營團師,或分為小隊中隊大隊支隊縱隊等,視人數多少或地域單位而定。許多學校工礦農村的紅衛兵組織,因觀點一致而聯合,形成地區性的大型組織,又稱兵團或司令部。每一級基層戰鬥隊的頭腦,以「某長」命名,如團長師長支隊長縱隊長等。而地區性兵團或司令部的頭腦,俗稱為「司令」,正規稱呼為「勤務員」。勤務員一稱,本是軍隊首長身邊的侍從,端茶倒水,照料首長起居,干勤雜活,地位很低,多為列兵。取此稱謂,是剔除其地位低下的內涵,取其為人民服務的精髓,不但不顯卑微,反而很有面子。一般按在兵團的地位,順序排列,呼為「一號」「二號」或「三號」勤務員,大型組織的一號勤務員,也稱為「總勤務員」,或直稱「總司令」。
即然組織架構遵循軍事編製,那麼其典型著裝,除了沒有帽徽領章外,也是准軍事化,從裡到外,以著軍裝為榮。參照解放軍部隊,統一標準來著裝。頭戴綠軍帽、身著綠軍裝、腰間束條武裝帶、挎包水壺鈄背皮帶上。軍帽多為解放軍式綠色布帽,或綠色尼龍布帽,也有標新立異的,戴著灰色八路軍帽,或紅軍時代的灰布八角軍帽,這些只是少數人,因其製作難度大些,故沒有流行開來。大部分紅衛兵戰士,都內穿白色襯衣,身著卡嘰布或尼龍布士兵裝,即軍裝只有兩個帶蓋加扣的口袋,位於上部左右胸位置,扣上風紀扣,下穿寬鬆的綠軍褲,著綠色解放膠鞋。有些愛美的戰士,多為女孩,心靈手巧,設法修改綠軍服,將其敞領束腰,以顯出脖頸白晰腰肢苗條,紮上皮帶后,胸部突出豐滿,凸顯精神。
紅衛兵幹部們,則多著軍官服,也就是軍服是四個口袋,下面兩個口袋大些,好裝文件等,也有多背一個文件皮包的,和挎包左右交叉,十字型地鈄背肩上。皮帶最好是寬牛皮帶,模仿解放軍,在全屬帶扣綴上「八一」兩字。高級幹部們,則身著呢料幹部裝,綠中帶土黃,稱為「將校呢」,也有著深藍色「海軍呢」的,多是工礦企事業機關幹部出身,有此偏好。由於中國地域廣大,南北溫差較大,戰士幹部,多有一件仿解放軍士兵似的笨腫的軍棉大衣,雷鋒似的帶耳棉軍帽。而勤務員們,則多有一件將校呢的呢大衣,外加一件長披風,模仿著人民公敵蔣委員長那樣快碎步行走,大衣或披風被風掀起一側,後面跟著一眾隨從,倍兒覺威風而神氣。
這些服裝,大多是仿製解放軍軍服,如果有軍內關係網的,如在軍分區或武裝部認識人,也可從部隊里鼓搗出來真正的軍服。甚或至於少數人,嘯聚一夥,月黑風高,遇見執勤落單的解放軍戰士,或轉業退伍軍人,一擁而上,強搶強奪強買強要,軍帽軍衣軍褲挎包皮帶軍鞋,席捲一空,揚長而去。
除了身著綠色軍裝外,紅衛兵還用若干附件來彰顯身份。在左臂上,通常要佩戴紅袖章。袖章約10餘厘米寬,縫成套狀,纏套在左臂上,套上可縫有橡筋,靠彈性伸縮固定,或在不顯眼處用別針固定。袖章多用紅布製作,也有用紅色綢緞的,質量更好。紅袖章是紅衛兵的標識,自文革發明后,幾十年來,仍在廣泛使用。如街道的退休老爺們小腳大媽們,閑不住,左臂上籠個它,維持交通秩序市場安全,如集會糾察飯店商場保安,防止盜賊宵小水火警兆等,都須佩戴,一個小小的紅袖章,一旦戴上,就象換了個人,顯示其擁有執法權力,請敬而遠之。
紅袖章上,用黃色油漆橫寫,上楣小字「毛澤東思想戰鬥隊」,中央大字「紅衛兵」,下方小字寫出隊名,如「四川省萬縣縣屬機關東方紅兵團」等。如是幹部,則在紅袖章上方另綴一塊名片見方的臂徽,上書「隊長」或「一號勤務員」等。除了袖章,在左胸前,通常別上一枚毛主席像章,大小形狀各異,乃個人收集物,我見過有人別上碗口大的一瓷像,就象古代殺仗時武將遮擋胸前的護心鏡,離兩丈遠也能看清楚偉大領袖那慈祥的笑容。
紅衛兵初期是不持武器的,直到「破四舊」抄家時,或後來武鬥時,應文攻武衛需要,方才有持棍棒鐵條的。串連初期的紅衛兵,都是手持作業本一樣16開大小的厚厚的《毛澤東選集》,或稍薄一些的《毛澤東著作選讀》,裝在鈄挎於身上的挎包里,取用都不是很方便。直到66年底67年春,應廣大革命群眾的要求,仿造林付統帥的創新,全國大量發行《毛主席語錄》后,方才可能人手一本袖珍本,即是後來世界聞名的「小紅書」。小紅書64開,巴掌大小,套上紅色塑料封面,可放在胸前衣袋中,隨時取用,方便極了。通常活動時,小紅書是不離手的。用左手持握,左臂內收橫放胸前,小紅書豎立緊貼心口,昂首挺胸,兩眼前視。在背誦語錄時,或行進時,都要邊呼喊邊手揮紅寶書,隨時準備來個英雄亮相。
紅色衛兵是利刀,革命理論一套套。崇拜領袖熱血沸,指哪打哪霹靂炮。砸碎一個舊世界,陳規舊矩連根薅。破除四舊立四新,不惜赴湯把火蹈。
紅衛兵的宗旨包括打倒「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資產階級反動權威」和「資產階級保皇派」,「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等。手段有大字報、大批鬥、「破四舊」、「抄家」等,「打砸搶」行為時有發生。他們的造反行動衝擊了各級黨政機關現成的運行體系,理所當然的受到壓制,冤屈難伸。紅衛兵組織也由於觀點不同和利益的爭奪,發生分化改組。他們打出各種派別旗號,展開劇烈的派系鬥爭。
於是,借大串連的機會,各地紅衛兵源源不斷湧向北京,渴望得到中央文革小組的支持,一伸冤屈。千山萬水跋涉來,五湖四海匯一方。他們在北京聚集期間,除了尋求公正外,還渴望得到仹大領袖毛主席的接見,親眼看見毛主席,祝福萬壽永無疆。毛主席深體下情,不孚眾望,支持革命紅衛兵,統帥巨手寫華章。從8月起,在天安門城樓上,與林付主席和中央文革成員一起,連續八次登上天安門,檢閱百萬小闖將,接見首都和外地來京紅衛兵,總人數超過1000萬。毛主席當時的裝束,就是一身綠軍裝,臂戴紅衛兵紅袖章,這更加公開了他對紅衛兵的肯定支持,也以個人的權威魅力,促使紅衛兵運動遍及全國。
1967年進入奪權階段后,圍繞權力分配(在新成立的革委會裡名額的多寡、誰分管有實權的部門),紛爭吵鬧不休,紅衛兵組織分裂為不同的派別,以致發展到大規模武鬥。毛主席於是說:「現在是小將們犯錯誤的時候了」。為穩定局勢,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國務院、中央文革小組發布一系列通知批示,要求學校師生停止大串連,複課鬧革命。在毛主席「推翻」以劉少奇為首的所謂「資產階級司令部」的目的達到以後,「從大亂達到大治」,工宣隊軍宣隊相繼進入學校等單位系統,複課鬧革命,隨著紅衛兵大聯合,召開紅衛兵代表大會,最終解除了紅衛兵過度膨脹的權力。1968年底,紅衛兵作為一支文革政治力量,退出了文革舞台的中心,逐漸被新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所取代,壽終正寢。
巴郎 記於20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