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郎。《拾舊沙河夢》061。星火燎原
巴郎長篇自傳《巴郎舊事》第一部:《拾舊沙河夢》
***** 夢牽少年時,拾荒百萬字 *****
掬捧沙河那一泓流水,仔細清洗這兩眼昏麻。
常憶起曾經少年英姿,轉瞬間已過六十花甲。
世事如枰棋難料變化,人生似爐鐵反覆錘打。
夕照驛道孑然歸去客,回首來路依稀是舊家。
巴郎 記於20191205 - 20201218
六一。星火燎原
文革初期,首都北京的紅衛兵運動蓬勃發展,方興未艾,五大領袖的聲威如日中天,全國家喻戸曉,盛極一時。但是,在全國各地,由於地方各省市的領導,對黨中央毛主席發動的這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認識理解水平不等,馬列主義覺悟參差不齊,或擁護或猶疑或抵觸或反對,一時持觀望態度。中央下發《五一六通知》「十六條」,造成的強大衝擊波,仍未打破各地黨政機關領導人對文革抵觸抵制的局面。為了使文革繼續深入健康發展,中央成立了文革小組,以林彪掛帥,陳伯達康生江青張春橋姚文元謝富治為主要成員,負責具體事務,擔當起了指導文革發展的重任。
眼看首都形勢一派大好,令人振奮,而全國各地多處卻是明擁暗拒,虛應故事。於是,在中央文革的授意下,首都紅衛兵奉旨而行,開展「大串連」,或兩三五個人一組,或七九十來人一隊,分赴天南地北,五湖四海,進行社會動員,將文革火種廣為散布,期待星星之火,遍地起烈焰,滿天閃紅光,在華夏大地,燃成燎原之勢。
「大串連」指1966年8月到1967年3月,先由首都紅衛兵發動,后以各地大中學生紅衛兵組織或個人為主體,在全國範圍內免費乘車(或步行)、接待(食宿)、互相串聯交流、和宣傳造反的活動。
思想覺悟要提高,革命鬥志要磨練。風起雲涌紅衛兵,經風見雨走河山。青春少年有志氣,徒步長征大串連。手揮語錄登井崗,風展紅旗拜延安。哪怕天北或地南,無懼荒嶺和雪原。赤足踏浪登海島,空手攀岩抵孤院。普及宣傳迎日出,遍地歌舞伴夕煙。撒下文革火種來,喚醒群眾萬萬千。
串聯從單一的以北京為目的地,到開始向南京、上海、成都、武漢、廣州、長沙其他地方輻射分流。出現部分工人、幹部離開崗位參加大串連,不少人乘此機會探親訪友、遊山玩水。引發了全國範圍的客運高峰:長途汽車、內河船隻、海運輪船、火車超載均達極限,限載100多人的火車車廂裝載到200-300人,茶几上、行李架上、座椅下、椅背上、過道里擠滿了乘客,連廁所里、車頂上都有人。步行串連就是在這樣的窘況下提出來的。參觀革命聖地的紅衛兵蜂擁而至,井岡山高峰時達到10萬人,井岡山革命鬥爭博物館閉館時間推遲到深夜23點30分,其所轄17個接待站僅炊事員就有近千名,先後接待紅衛兵1000多萬人,耗資250餘萬元。
紅衛兵遵從領袖號召,身體力行,嚴格的反對和防止修正主義,以及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復辟,捍衛初生的新中國文化。領袖曾說過:「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對敵人的同情就是對革命事業的犯罪」,「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條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造反有理!」。於是,以領袖的教導為聖旨,北京紅衛兵南下北上去各地煽風點火,各地紅衛兵聞風而起,互相聲援,「造反是一家」。
大串連造成的革命氛圍,使學生紅衛兵脫離日常生活角色和行為規範,進入自己確定行動目標的無政府狀態,虛假的自由、崇高感,刺激了革命造反、打破修正主義黨政體系的想象。他們到處設立聯絡站,衝擊黨政機關、揪斗走資派,「破四舊」,以各樣方式開始了破除和批判他們所認為的「封資修」。紅衛兵對領袖的崇拜狂熱情緒過激,忠貞無二,導致了盲目和極端,造成天下大亂,犯下了罄竹難書的罪行。直至1967年3月,中央發出停止全國大串連的通知,各地接待站陸續撤銷,串聯逐漸減少,餘波延續到1967年底方才結束。
紅衛兵運動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發展起來的,它主要是由一群單純、熱血沸騰和以政治掛帥的大、中學生組織起來的,隨著紅衛兵「北上、南下、東征、西進」的大串連如火如荼地展開,紅衛兵運動逐漸遠離了它的初衷,從而嚴重地困擾了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正常秩序的維護。它的特徵具體表現如下有三。
崇拜性:紅衛兵對偶像的崇拜,對領袖的個人迷信,是維繫千百萬紅衛兵小將的精神紐帶。一切傳統和現實的社會思想準則以及社會習俗,都以毛主席教導為價值判斷的標準。因此,無論紅衛兵中什麼派別或組織都是以對領袖的無限忠誠為旗幟的,對領袖的個人崇拜不是紅衛兵組織的目的,而是紅衛兵組織的手段。
破壞性:紅衛兵運動最流行的語言是:不破壞一個舊世界,就不能建立一個新世界。紅衛兵運動對於物質和精神的破壞是繁雜的、無目的和無序的,他們的破壞涵蓋著政治上的衝動、青春期反叛心理的表現,和缺乏理性的情緒宣洩。同時,他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否定,以「破四舊,立四新」去創造一個水晶般純潔的社會,在對「走資派」、「牛鬼蛇神」進行肉體打擊和精神折磨時,他們給未來編造了一幅虛無的藍圖。
空幻性:紅衛兵運動具體表現在缺乏理性精神,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過於情緒化、觀念化和絕對化,階級感情、思想道德被看成是第一位的。紅衛兵的幻想一般來說其出發點是好的、是善意的,可惜的是,他們的觀念不是以事實為依據,而是被畸形的政治宣傳所困惑。他們的絕對化體現為,沒有民主的論爭與科學的分析,只有絕對的專制和服從。
革命無罪,造反有理。「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北京紅衛兵運動的風起雲湧,方興未艾,通過大串連,傳經送寶,終於使文革的星星之火,在全國各地燃成燎原之勢。在此之前,一般民眾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站在旁邊看著熱鬧,指手劃腳加以評論,諷刺譏笑。隨著運動範圍在逐漸擴大,波及到社會的各個層次群體,運動規模變得難以估掐。社會上普通民眾很快口澀笑不再,不由自主地,迅速捲入進去,隨風逐流擊浪花,觸及靈魂涉及心身,思維行為均靠掛。輿論鼓噪當先行,波瀾壯闊隨後發。包括大學中學的青年學生,工人、農民、軍事院校,政府機關、文藝團體等,都自發組成紅衛兵團體,領袖揮手指方向,文革全面開始啦。
巴郎 記於20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