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巴郎。《拾舊沙河夢》054。出身標籤

作者:巴郎  於 2023-1-6 17:0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巴郎|通用分類:前塵往事

巴郎。《拾舊沙河夢》054。出身標籤
巴郎長篇自傳《巴郎舊事》第一部:《拾舊沙河夢》 

 *****  夢牽少年時,拾荒百萬字  *****
掬捧沙河那一泓流水,仔細清洗這兩眼昏麻。
常憶起曾經少年英姿,轉瞬間已過六十花甲。
世事如枰棋難料變化,人生似爐鐵反覆錘打。
夕照驛道孑然歸去客,回首來路依稀是舊家。
巴郎  記於20191205  -  20201218


五四。出身標籤

文革期間的中國人,從小到老,總是有多如牛毛的各種表格要填寫。而且每份表格的起頭,在姓名性別年齡藉貫之後,無一例外地都要填上「家庭出身」,不光要填上父母情況,而且還要填上祖父母的成份。只要祖父母是地主、資本家,你就成了「剝削階級」的後代。政治審查要查到祖父母那一輩,這叫所謂的「查三代」。填寫好的表格,由所在工作單位或農村公社的政工人事部門存入檔案,永久保存。如果工作單位變換,檔案將隨著個人,移交到接收單位。因此,個人填寫的這種家庭出身,要隨著個人的檔案帶一輩子,走到哪跟到哪,沒有檔案,接受單位是不能也不敢接受該個人的。

人民中國成立於1949年,而文革開始於1966年,此時新中國已發展了17年了。按說經過了一代人的更新,所謂的「剝削階級」死的死老的老,作為敵對階級,應該是早已不存在的了。作為他們的子女本人,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從小接受的是黨和人民的教育,在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想理念的熏陶下成長,是合格的革命接班人,應該受到信任和重用,可為何卻遭受到社會普遍的歧視,而被打入另冊呢?
有人解釋說,如此做法,是因為無產階級革命的性質使然。中國共產黨遵循蘇聯十月革命的道路,槍杆子裡面出政權,建立革命武裝,靠暴力革命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中國。在建國初期,被推翻的反動政權的殘渣餘孽,以及舊社會的地主資本家等即得利益者,他們人還在,心不死,時時不忘他們以前的吸取窮人血汗聚集財富,而享有的紙醉金迷奢華生活,總想變天復辟,重溫過去的美好時光。他們暗含妄想,保存地契房契賬簿,試圖翻天,挑撥離間,腐蝕拉攏意志不堅定的幹部,消極怠工,破壞機器設備國家財產,惡意攻擊,叫囂今不如昔,要求輪流執政,己成為社會進步的阻力。人民政權對這些敵對勢力,重拳出擊,鐵腕嚴懲,經過土地改革、清匪反霸、三反五反等運動,已將危害國家肌體的贅瘤剝離,遺毒清除乾淨。再經過互助組合作社人民公社公私合營等城鄉社會主義改造,剝削階級賴以生存的根基已被徹底搗毀清除,剝削者也已革面洗心,重新作人。
如果說有階級歧視的話,那麼它顯然是應該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淡化的。在50年代,也確實如此,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深入和順利進行,大規模的急風暴雨式的階級鬥爭已經逐漸緩解下來,過去的「剝削階級」,經過反覆改造,逐漸地被接納,視為人民中的一員。可是,隨著57年反右運動,台灣派遣敵特潛入大陸,叫囂反共復國,以及蘇聯撤資逼債,國內外風雲變幻,黨內高層的思想意識也產生了變化。
1962年,依據蘇聯變修的教訓,為了防止和平演變,保證無產階級江山永不變色,毛主席提出「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要求各項工作都要以階級鬥爭為綱,階級鬥爭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而進行階級鬥爭就必須要有階級鬥爭的對象,作為靶子。老一代的剝削階級黑五類早就被打倒,成為死老虎昨日黃花,他們的社會影響早已喪失殆盡。但是他們雖然死的死老的老,但他們還有子女,有可能傳下血統,承繼衣缽。而今的掌權階級,對於被打倒的階級,包括他們的子女,總會存有一種猜忌,「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是可以理解的。「寧可錯殺一千,切莫放走一個」,於是黑五類子女,就自然而然地李代桃僵,成為了鬥爭對象。

記得小時候,住在沙河子二段收購站里,街坊鄰里的孩子常在一塊玩耍。有一個玩伴小子,好象姓崔,比我略大一點,也比我早些加入少先隊。他家住在後山半腰一間板壁房裡,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就他和外婆住此,婆孫相依為命。
外婆年青時,曾在地主家當丫環,給地主老爺和太太端茶送水,照料起居,挨打受氣,淚水洗面。後來因為太太連生三個女兒,老爺盼想兒子,於是將她收了填房當小妾。她也爭氣,隔年就生了個兒子,老爺視如珍寶,連帶她的待遇也改善許多。誰料天有不測風雲,兒子兩歲時,得了白喉,請神驅鬼,救治不及,一命嗚呼。老爺心有不甘,反覆再試,不見動靜。過了幾年,老爺的堅持有了結果,她的肚皮又膨脹了起來,不久生產,這次卻是生了個女孩。而且產後護理不當,附件感染,愈后卻發生粘連,卻是再也不能生育了。老爺絕望之餘,不免將憤怒發泄到她的身上,不但取消了她的年供,而且將她打回家中仆佣堆里,去做粗使丫頭所做臟累活計。抗戰勝利前夕,老爺得了暴病而亡。太太又不待見她,給了她村邊幾間破房,幾畝田地,讓她帶著女兒分家另過。她一個婦道人家,孤弱無依,靠著村民們的好心幫勵,日夜操勞,侍弄田地,含辛茹苦,撫養女兒長大,直到解放。按照她當時情況,有幾畝薄田,自己耕作,本應劃分為自耕中農。但是她居喪未滿五年,有原則性強的村鄉幹部,按政策將她劃為了地主婆,厄運從此就跟定了她。
每逢街道居委會政治活動,作為地富反壞黑五類,她就得規規矩鉅地聽從指令,召之即來,接受革命群眾的批判鬥爭。一來是那時還算年輕,挺得住,二來大家知其根底,暗生憐憫,虛應故事,常將街道攬來的活計分給她做,賺錢謀生,生活還算過得去。女兒技校畢業,分到外地,積極要求上進,為避嫌要劃清界限,也很少回家看她。直到後來結婚生子,女兒女婿兩人工作忙,再說工資低請不起保姆,無奈之下,把兒子送回娘家,讓外婆照料。有外孫相伴,外婆自然是喜出望外,只是年事已高,接近60歲的人,操持家務,許多時侯已是力不從心了。好在外孫也聽話懂事,小小年紀,里裡外外地,幫助外婆做事,以減輕外婆的負擔。
文革開始后,紅衛兵執行極左政策,一刀切,每逢有政治活動,都要求所有黑五類到場接受批鬥。對於紅衛兵的要求,街道是不敢違拗的,只能硬性規定必去。外婆年老多病體弱,又是纏裹小腳,三寸金蓮,步履蹣跚,外孫血脈相傳,不放心外婆受折磨,每當有街道活動,都主動攙扶外婆前往。有兩次,外婆生病卧床,起身都難,而又不敢違背紅衛兵的命令,外孫只好隻身赴難。看著只有10歲左右的他,站在一排黑五類之中,個頭只有旁人肩高,單薄瘦弱,孤苦無助,也像同伴一樣,勾著頭,胸前掛著寫著外婆名字的紙板牌,黑字紅叉,代外婆受過,一言不發地接受批判。偶爾來的匆忙,紅領巾來不及取下,雖然被紙牌遮住大半,但系在頸上那部分,卻明白無誤的顯露出來,在昏黃的燈光斜照之下,恰象白襯衣上潑灑了片片血跡,令人怵目驚心,印象深刻,直到今天。
不久后,我們就搬家了,也就再也不知崔家的命運如何了。

文革初期,盛行「血統論」「出身論」,掀起一股公開講究家庭出身的風氣,宣揚「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封建世襲制和「株連九族」的味道極為濃厚。
特別是在幹部子女中,其命運更是隨著父母的命運而起伏:父母被打倒,他們就遭殃;父母重新出山,他們也時來運轉。幹部子女,由於其父輩冒著生命危險,南征北戰,為新中國的誕生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他們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特權階層。為了維護他們的即得利益,以幹部子女為主的學生紅衛兵以「紅五類」自居,借「破四舊」名義,這些紅色暴民,在全國各地興起主要針對「黑五類」的「抄家」行動,到處打砸搶抄抓殺,僅66年8月,北京紅衛兵就抄了3萬多戸,上海10萬多戶,武漢兩萬多戶。當時,對「黑五類」的子女嚴重人身歧視,被稱為「狗崽子」,不準戴毛主席像章,不準唱毛主席的語錄歌,也不準參加紅衛兵。
「血統論」「出身論」出現后,中央高層是不贊同的。因為不論是以毛澤東林彪周恩來為首的黨中央,或以陳伯達康生江青張春橋為首的中央文革,都出身於「剝削階級」,沒有一個人出生於無產階級家庭。或許是政治需要,或許以自身經歷為鑒,他們指出,依據血統論出身論,政治賤民太多,不利於團結大多數,因此提議將標語改成「老子英雄兒接班,老子反動兒背叛」。提出:「剝削階級子女的大多數,都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要與他們的家庭有所區別」。這段話似乎是給出身不好的人提供了出路,但是實際上卻是肯定了這些人帶有原罪,是本身有罪而非無辜的,需要經過教育才能在政治上和別人平等,帶有強烈明顯的歧視色彩。

中央文革還沿襲建國以來的另一說法,就是所謂「有成份論,不唯成份論,要重在表現」。其實,過去這麼提是正確的,是指當時剝削者本人的成份,是對剝削階級而言。而現在如此提,卻是搞的出身歧視,因為過去你的階級路線指的是階級呀,你現在是沖人家的子女來了。而他們的子女已經不屬於其父輩那個階級了,他們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不應該受到這種牽連,受到這種連累。
然而,儘管血統論出身論受到批判,但是並沒有根除滅絕,恰恰相反,而是深藏於意識中,植根在行動上。只是換了方式方法,從原來的明目張膽公開提倡,到現在的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在實際執行具體政策時,仍是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出身論在當時社會特別流行,其原因是因為強調家庭出身,將出身不好的人打成政治賤民二等公民,就能夠使出身好的人享有特權,能夠輕而易舉地、不費吹灰之力地就站於這個社會的上層。
文革期間,家庭出身是人們最為看重的一項。無論是下鄉、上學、招工、就業、參軍、入黨、提干,甚至婚嫁、找保姆廚師清潔工等,無一不需要內查外調,詳細「政審」,證明三代九族歷史清白,方可錄用。紅五類子女通常是近水樓台捷足先登,當仁不讓水到渠成,而「可教育好的子女」,則會遇到坎坷,需要費盡十倍心機百倍努力,方有希望達成夙願。
巴郎  記於20200227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00:3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