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茂子舊作016-17《悠悠石馬山》

作者:巴郎  於 2022-11-28 15:5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巴郎|通用分類:旅遊歸來

茂子舊作016。《悠悠石馬山》
一一一一
老萬州的「西大路」,從西門出,過沙河鋪、西溪鋪、高粱鋪,順薴溪河一路蜿蜒,最後繞過煙包梁,便到了石馬山。
傳說,石馬山初設遞鋪之時,還沒及取名字,一考生在遞鋪投宿,早上起來馬匹被盜,順口為遞鋪取了地名,曰:「失馬山」,諧音「石馬山」,自此開始沿用。
石馬山鋪殘存的這一段古道,不過二三里長,但文物古迹不少。豎立於古道邊的《重修路碑》,記錄了捐款修路的情況,對研究萬梁古道石馬山路段有著重要意義。
古道上,還有跨澗越溝的三座古橋:張啟華橋,蔣二橋,篦子橋。張啟華橋,蔣二橋是以捐資人命名的古橋,篦子橋是以橋的形象而命名。這幾座古橋,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的交通發展狀況,成為研究萬梁古道的實物依據。
現存的石馬山老街,長約二百來米。當年,老街酒樓茶肆,齋鋪客棧,應有盡有。西去東來的客商,挑二,大都愛到石馬山歇息,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四面八方的村民,也都愛來這裡趕場,集市貿易十分紅火。
石馬山鋪的雙龜井,是一口充滿故事的古井,因兩塊大石頭形狀像烏龜而得名。這口古井水質清冽甘醇,千百年來從未乾涸過。即使現在家家安通了自來水,當地的許多村民依舊飲用的是古井裡的水。古老的雙龜井,不僅承載著石馬山的歷史,而且把人文傳說、風俗習慣一併傳承。
石馬山現在保存下來的老建築,只有文家大院遺址了。院子有東西3個天井,房屋數十間。土牆黑瓦、青石門框,布滿斑駁和滄桑。人生的紛繁際遇,大起大落的人事離散,都寫在文家大院遺址上,令人無限感慨。
現在的石馬山老街,以前的青石板路被鋪成了水泥路面,老的民房子也改建成新房子,許多東西都在慢慢消逝。但是,無論怎麼變遷,石馬山都深藏在老街人內心。當年情、當年事,甚至當年的吆喝聲,穿過狹窄的街面,依舊鐸鐸作響。她,不僅是「西大路」的魂,更是「石馬山」的魂。
一一一一


茂子舊作017。《紅岩子渡槽》
一一一一
紅岩子渡槽位於萬州李河鎮蒲團村紅岩子山巔,修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渡槽全長約200餘米,寬約1米,由數十個基座、拱體和槽體組成。渡槽所採用的石條全部就地開採。
據聞,該渡槽為全國「農業學大寨」背景下的產物。在工程建設中,農民工匠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在沒有機械,運輸工具的情況下,全部採用人力在山巔上完成,工程之艱巨可想而知。
原計劃渡槽建成之後,將提升登豐水庫的水源,以灌溉周邊數萬多畝農田。後來因農業體制改革,這項水利提灌工程最終擱淺。
紅岩子渡槽工程,從投資建設伊始,到今天成為文物保護點為止,它雖然並沒有發揮過任何作用,但它的故事,卻為研究那個特殊時期的農田水利建設,提供了最好的實物依據。
而今,紅岩子渡槽猶如一位垂暮的老人,默默地向人們訴說著那個艱苦的歲月,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去體味那段過去了的歷史。
​一一一一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其它[旅遊歸來]博文更多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09:1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