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巴郎。《拾舊沙河夢》039。九評蘇共

作者:巴郎  於 2022-11-16 19:1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巴郎|通用分類:前塵往事

巴郎。《拾舊沙河夢》039。九評蘇共
巴郎長篇自傳《巴郎舊事》第一部:《拾舊沙河夢》 

 *****  夢牽少年時,拾荒百萬字  *****
掬捧沙河那一泓流水,仔細清洗這兩眼昏麻。
常憶起曾經少年英姿,轉瞬間已過六十花甲。
世事如枰棋難料變化,人生似爐鐵反覆錘打。
夕照驛道孑然歸去客,回首來路依稀是舊家。
巴郎  記於20191205  -  20201218


三九。九評蘇共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列主義」,使中國的先進分子找到了救國救民的真理,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1921年7月,在蘇聯為首的共產國際的指導幫助下,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並成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受其直接控制。許多中國共產黨人都曾在蘇聯學習過,特別是著名的以王明博古為首的「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他們無限膜拜蘇聯,唯命是從。當他們於30年代回國,並擔任黨的主要領導人之後,更是主動將中共置於蘇聯和共產國際的直接控制下,事無巨細,都得請示,畢恭畢敬。
1933年,共產國際代表德國上校李德,進入中央蘇區。在王明的支持下,擔任中共軍委核心,直接指揮紅軍行動,以弱勢軍力進行堡壘戰陣地戰,對抗白軍強力進攻,於第五次反圍剿中失利,退出蘇區,被迫長征。1935年1月遵義會議上,李德被中共本土力量以「嚴重脫離中國革命現實情況」為由,強行剝奪權力,而王明等親蘇派也大權旁落,第三國際逐漸失去了對中共的直接控制。

人民中國成立后,蘇聯第一個承認這個新國家,又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新中國建國初期,天災人禍,內外交困,滿目瘡痍,百廢待興,急需援助。作為社會主義國家陣營的老大,蘇聯名聲響亮,老兄幫弟,傾力而為,選派專家熱心腸,對口支援有多項。採礦建港鋼鐵廠,培訓深造技術人員。鋪設公路遂道鐵路,在武漢援建了首座長江大橋。集體農莊作示範,土豆牛肉口水淌。「全盤蘇化「哥倆好,背靠巨樹有蔭涼。
作為兩黨兩國的領袖,斯大林和毛澤東,形式上由馬列主義連結在一起,但實際上又都因覬覦國際共運領袖地位而有分裂。兩位卓越的政治家之間,既有相互尊重和對友誼的信誓旦旦,同時也有彼此懷疑、傾軋和背信棄義。
毛澤東和斯大林僅有過一次面對面的交流。1949年12月,中國領袖對莫斯科進行了訪問,中國客人在蘇聯幾乎待了2個月,而且,首次也是最後一次見面的時間還相當的長,兩國簽署了《中蘇友好條約》,從而為兩國關係開闢了新的篇章。毛澤東在蘇聯期間,住在斯大林的別墅內,相鄰而居,說明他們之間的信任和親近。
斯大林對毛澤東的看法隨著時間推移發生變化。開始時,斯大林認為毛澤東是農民領袖,像蘿蔔一樣,「外紅內白」,不太可靠。但逐漸地,斯大林發現,這位「中國同志」,個性強大,極端果斷,富有創造性,具有「舵手」氣質。而對於毛澤東來說,斯大林是塊『石頭』,是精細的分析家,偉大的演員和政治劇目的導演。抬高斯大林,也是在抬高自己,為成為國際共產主義和民族解放運動領袖接班人做準備。而比毛澤東年長不少的斯大林,開始逐漸認為毛澤東是競爭對手,擔心這個領導著龐大國家革命運動的領袖,可能在某個時刻與其平起平坐,甚至,也可能將其擠到二線。

天地變幻風雲動,誰知蜜月不久長。毛澤東最後一次訪蘇是1957年11月。當時,斯大林已經不在人世了。1956年斯氏去世后,赫魯曉夫上台,改弦更張,糾偏清算,個人迷信遭破除,全面否定掀風浪。在蘇共二十大上,掀起反個人崇拜浪潮,馬列主義須修正,順應形勢重評講。
這一做法,給毛澤東留下非常負面的印象。也許,他已經意識到,自己所面臨的,也是多年被極度頌揚而最終倒下神壇的領袖的命運。毛澤東對蘇聯發生的事變,震驚之餘,以審慎敏銳的眼光,縱覽斯大林的功過是非,透視這一事件的利弊得失,從而提出相應的對策。毛澤東正面評價斯大林,高度讚揚斯大林,在他執政的30年時間裡,完成了革命、社會主義改造,並取得了偉大衛國戰爭勝利,提出功過「三七開」,即三分錯誤七分成績的看法。
赫魯曉夫全面否定斯大林,實施去斯大林化的做法,受到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若干共產黨陣營成員國的反對,紛紛指責蘇共搞修正主義。對於中共的作法,赫氏心中好不惱火,立即施以報復。國際共運老一哥,發號施令稱天王。插手內政欲掌控,獨斷專行禍心藏。釜底抽薪撤專家,追款逼債黑心腸。天災人禍助凶虐,哪管無辜多死亡。蘇聯撤走專家,追還債款,使中國陷入極度困難境況之中。而中共被老大哥的背信棄義激怒,痛定思痛眼目明,是敵非友莫幻想。挺身而起來反抗,捍衛馬列毛主張。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蘇論戰拉開序幕。首先,中共中央發表了一封「建議信」,就國際共運總路線提出一系列改進建議,對所涉及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批評討論。這一舉動,捋了熊毛,成為中蘇論戰的導火索。蘇共中央隨之發表公開信,對其進行了全面的反駁與回擊。沙文主義惹反感,人身攻擊情誼傷。關係惡化終破裂,怒目為仇相對抗。
從1963年9月至1964年7月,中共中央以《人民日報》和《紅旗》編輯部的名義,相繼發表9篇評論蘇共中央公開信的文章,由半公開不指名爭論轉為全面公開的指名道姓的爭論,批判「赫魯曉夫修正主義」;與此同時,蘇共也發表文章進行還擊。雙方你來我往,各不讓步,把中蘇論戰推向頂點和高潮。
「九評」蘇共,首提蘇聯修正主義,掀起意識形態領域論爭。「九評」的發表表明毛澤東已作好了與蘇共決裂的準備,不再有什麼忌諱了。正如毛澤東所說:從此我們就像孫悟空大鬧天宮,我們拋棄了天條,必須走自己的革命道路。
針對赫魯曉夫的背信棄義,中蘇論戰火藥濃,分岐根源在兩黨。老大多年執牛耳,驕橫跋扈當家長。小弟叛逆性格倔,凡事自立有主張。互不相讓出手掐,恰似針尖對麥芒。
中方主筆鄧小平,機智聰明鬥志昂。把握歷史明脈絡,挖掘背景知腑臟。揮毫神思涌清泉,檄文深刻驚天浪。抽絲剝繭舉利刃,「九評「蘇共黨中央。意識形態爭高下,兄弟反目鬩內牆。你說局勢變化快,急需改弦圖更張。馬列主義成古董,要加修正試新妝。墨守教條非俊傑,歷史車輪不可擋。我說任爾風雨狂,胸懷正氣心不慌。馬列原則應堅持,勿庸修正籌碼當。共產主義畢生求,人類大同乃理想。背棄信仰是猶大,叛徒從無好下場。
自認正統馬列徒,意正詞嚴斥奸黨。高屋建嵴申大義,罄竹難書數罪狀:同流合污帝修反,主宰世界逞妄想。花言巧語鼓簧舌,婊子欲立貞節坊。撕破麵皮露猙獰,指責漫罵耍流氓。假大空話加套話,互潑髒水拳腳向。拉幫結派定同盟,不相往來設屏障。政經軍事幾重壓,國家利益至高上。

九評蘇共要點:
1。如何評價斯大林。
中共不同意蘇共對斯大林的評價。隨著論戰升級,中共逐漸從原來的立場上後退,從中肯地批評斯大林的錯誤,到忽略甚至為斯大林錯誤辯護,迴避了斯大林的個人迷信,曾經給蘇聯黨和國家造成的巨大危害。赫魯曉夫反對斯大林,但他並不反對社會主義制度,他反對斯大林其中有權力鬥爭的因素,但是,破除個人迷信,從大鎮壓的恐怖陰影中走出來,是當時蘇聯社會的需要。赫魯曉夫的報告雖然在方式上存在問題,但他提出這一問題,本身是得到蘇聯人民歡迎的,這也是赫魯曉夫能戰勝對手,走向權力頂峰的一個原因。當蘇共試圖糾正斯大林的錯誤時,中共全盤肯定斯大林,又把斯大林的錯誤重新實踐了一遍,中蘇大論戰是中國發生文化大革命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一教訓是深刻的。
2。「三和兩全」與修正主義。
蘇共提出「三和兩全」理論,即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和平過渡、全民國家、全民黨,一開始就遭到中共的激烈反對,認為是「修正主義」綱領。目前,學術界對「三和兩全」理論爭議很大。近年來,有學者認為「三和兩全」理論對傳統的世界革命理論重新進行審視,許多觀點和論述已具有開創性,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繼承和發展,不應對其全盤否定。中共對修正主義的批判模糊了自己的視線,沒有看到赫魯曉夫路線的實質,是以自己的「左」反對赫魯曉夫的教條主義,結果使中共走向了極「左」。
3。要和平還是要戰爭。
中蘇雙方都認為新的世界大戰有爆發的可能,蘇共強調製止戰爭的側重點是蘇美合作和國際裁軍。中共則強調要壯大世界和平力量和亞非拉地區民族解放運動。中方認為,美帝是世界人民最兇惡的敵人,是侵略與戰爭的主要力量,蘇聯要與這樣的國家和平共處,是不可思議的,是投降主義,「蘇美合作主宰世界」是不能接受的。
4。國家利益間根本衝突。
蘇共認為通過和平共處和平競賽,社會主義可能戰勝資本主義,由此確定蘇聯對美合作政策。在炮擊金門和中印邊境衝突中,蘇聯限制中國行使主權處理內政,蘇美合作損害中國利益,導致中國反感,認為受了屈辱。
5。社會主義陣營同盟破裂。
同一種意識形態的國際主義理念,與維護各自國家利益的民族主義之間,必然產生矛盾,加上同盟內部領導與被領導的組織原則,與各國平等享有權利的準則之間的矛盾,構成先天缺陷,同盟必然破裂。
6。中蘇領袖的個人因素。
中蘇兩國都是一黨主政專制獨裁國家,加之毛澤東和赫魯曉夫當時都缺乏處理社會主義國家、各國共產黨之間互相關係的成熟經驗。領袖個人因素對兩黨兩國關係影響重大,他們對對方的認識,甚至感情用事或一時衝動,都能左右中蘇關係發展的走向。
7。大國大黨心態發號施令製造不平等。
赫魯曉夫的領導地位鞏固以後,蘇聯的大國主義、大黨主義、以我為主、發號施令那一套,越來越明顯暴露出來,對待中國黨的不平等態度,使中國人感到受屈辱,兩黨兩國關係由惡化,發展到最後破裂,並走向對抗。
8。意識形態的分歧導致破裂。
蘇共二十大后中蘇出現三大分歧,即:對斯大林的評價,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關係,蘇美緩和戰略。意識形態的隔閡和不和諧,使兩國的不協調,日趨表面化。

直到1964年10月16日,蘇共中央撤銷了赫魯曉夫的領導職務,勃列日涅夫就任蘇共第一書記,中蘇激烈論戰方告一段落。正如鄧小平在反思這段歷史時所說:「經過二十多年的實踐,回過頭來看,雙方都講了許多空話」、「意識形態爭論的那些問題,如何認識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雙方都未必正確。真正的實質問題是不平等,中國人感到受屈辱」。
國家關係,比之如家庭關係。正如一家父母早逝,只傳下家族傳統道德規矩。兄弟妯娌眾多,難免有人想修正,也有人想恪守這些規矩,日常總有摩擦,產生矛盾。在外部環境的影響下,在外人的七嘴八舌中,兄弟也會鬩牆,妯娌也會反目,特別是嫡系和旁系,羽冀豐滿,躊躇滿志,爭奪家中老大地位。一旦上位,將頤指氣使,不可一世,涉及到發號司令,人權財權物權主盟權,更是不能禮讓,要百計千方地爭取的。因此,拉幫結派,爭執吵罵,拳腳交加,大打出手,都是有的。利益決定一切,司空見慣,不足為奇。
巴郎  記於2020020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5 22:0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