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巴郎。《拾舊沙河夢》032。兒時遊戲

作者:巴郎  於 2022-10-29 16:0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巴郎|通用分類:前塵往事

巴郎。《拾舊沙河夢》032。兒時遊戲
巴郎長篇自傳《巴郎舊事》第一部:《拾舊沙河夢》 

 ***** 夢牽少年時,拾荒百萬字 *****
掬捧沙河那一泓流水,仔細清洗這兩眼昏麻。
常憶起曾經少年英姿,轉瞬間已過六十花甲。
世事如枰棋難料變化,人生似爐鐵反覆錘打。
夕照驛道孑然歸去客,回首來路依稀是舊家。
巴郎 記於20191205 - 20201218


三二。兒時遊戲

雖然說,幼兒園的孩子,肯定開始學習過兒歌和遊戲,但有印象的玩樂,則是自上小學才開始的。

小學低年級最常玩的集體遊戲是「丟手巾」。大家席地圍坐成一圈,一邊拍著手一邊唱著:
   「丟手巾,丟手巾,輕輕地放在小朋友的後面,
   大家不要告訴他,快點快點捉住他,捉住他」。
一個同學手拿手巾,按順時針方向在大家身後行走,趁人不注意,悄悄的將手巾丟在某同學的身後,然後佯裝若無其事地繼續走。如果繞場一圈回到丟了手巾的地方,某同學仍未發覺,被抓住了,這個倒霉蛋就變成了新的丟手巾的人,直到找到下一個替代者。
這個遊戲,後來逐漸地衍生了若干類似的玩法,比如「老鷹叼小雞」,或者成人的「擊鼓傳花」遊戲,但其實丟手巾是比擊鼓傳花更要好玩的。因為在「丟手巾」中,你可化被動為主動,引導遊戲。比如,你可裝傻充楞,明明知道別人把手巾丟在了你的身後,卻裝不知道,任他將你捉住,罰你來當丟巾人。這時,你就掌握了主動權,慢慢地在人圈後面走著,裝著要丟不丟的動作,讓人圈內的同學都心生緊張,一驚一乍地,你心中則偷著樂。另外,你可趁機把手巾丟在你的好朋友或你心儀的同學身後,然後迅速跑圈,在他們還沒反映過來時捉住他,讓他成為你的替罪羊。

除了唱歌跳舞外,還有其它的集體活動。女生們用粉筆在地上畫出框架,標上數字,用來「跳房」。或是幾人在一起,玩各種花樣的「跳繩」。或一人雙手綳繩,擺成各種「花結」,讓對手破解。
男生的遊戲與女生有所不同。常見的有「滾鐵環」,用鐵絲等圈成鐵環,可大可小,將其滾動起來,手持一根頭上帶彎曲的鐵棍,用以控制鐵環的平衡,維持其滾動,在上學下學路上都可練習,或比賽,看誰最快最遠而不倒。也有「抽陀螺」,陀螺多由木或鐵製作,5-10厘米高,上部分圓柱形,下部分圓錐形,錐尖接地。雙手搓動陀螺,使其在地上旋動,用一根鞭子抽打,維持其平衡和轉動。鞭梢可用金邊菠蘿葉撕成絲纜成繩,也可用麻繩。2018年回家探親,在南濱廣場散步,竟然看見有成人在那裡抽陀螺。那陀螺似乎是金屬製作,很大的巨無霸,約尺許高半尺直徑,甩動一根拇指粗丈把長的皮鞭子,抽動時聲聞四野,陀螺閃閃發光,真是鳥槍換砲了,震撼著路人,給你一種異乎從前的視聽觸覺的體會和感受。

「踢毽」,是男女都能玩的。用布包裹一枚銅錢,作為踢盤,其上垂直揷上幾根雞公尾毛,用針線固定,就是一枚毽。那時銅錢還很普遍,普通人家都還有幾枚,清朝明朝的制錢,外圓內方,又叫「通寶」,俗稱「孔方兄」。因為沒有鐘錶,許多居民家裡喂有公雞來打鳴報時。所以,趁主人不注意,抓住雞公,選其尾巴上翹的那幾根柔軟漂亮羽毛,一氣拔下,做個毽子足夠了。經常遭拔毛,居民區觸眼則儘是禿尾巴雞公了。
踢毽時,將毽拋起,一腿立定,隨時調整跳躍,另一腿朝內側彎曲,用腳內側或腳面迎毽,不使其落地,用巧力將毽垂直擊起。可一人獨玩,也可二人或多人比賽,以踢起數量多少定勝負。
據說這個遊戲起源於宋朝,人們用布料或皮革製作拳頭大小的足球,可自娛亦可比賽,稱為「踢毬」或「蹴鞠」,《水滸傳》里記載,當時有一小混混名高俅,啥嘛不會,只因球技出眾,受到皇帝青睞,提拔到朝廷委以高官。因為踢毬要場地寬廣,所以後來又逐漸衍變,兩極分化,朝大則發展為足球,在專門場館,幾十人對踢,千百人觀看;朝小則發展為雞毛毽,一兩個人,隨時隨處可踢,自娛自樂。

小學時也玩某些遊戲,以遊戲器具代表它物,如糖果瓜子小吃等,來賭輸贏。最基本的是「打釘」,用粉筆在地上畫一圓圈,對手放一果核通常是杏核在中心,自己手拿一杏核,舉在耳側,瞄準打下去,如果準頭角度恰當,就可把對手的杏核打出圈外,賭物歸了自己。後來,就有人偷奸,將打核鑽個小眼,將錫化了灌進核內,以增加重量,提高準頭,加大獲勝把握。另一遊戲是「打珠」,趴蹲在地上,用泥珠或玻璃珠,瞄準對手的珠子,在一定距離打去,玩法有些象微型版的保寧球,打中了則贏得賭物。同樣地,也有「拍糖紙」,「拍煙盒紙」,將糖紙煙盒紙摺疊成一定形狀,放在地上,對手用力朝地上拍去,搧起風來,將紙翻個面,則贏。
學校是不提倡這些遊戲的,據說這些遊戲是由外國傳教士帶入中國的,其原意是讓中國孩子趴在地上玩,沾染泥土灰塵病菌等骯髒東西,影響孩子們的身體健康,達到他們順利推行殖民統治的不可告人的陰險目的。沒人考究,不知此種說法是否屬實。

男生常玩「打彈弓」。彈弓可選結實的樹枝椏叉削成丫型,也可用粗硬鐵絲扳成丫型,剪一長條自行車廢內胎作為弓帶,將其兩端各固定在兩個分叉頭上。手握把手,將一顆鐵彈或圓石丸放入弓帶內,象射箭一樣拉長弓帶,隨即鬆手,鐵彈或石丸就象箭矢一樣,脫弦而出,飛向前方。偶爾用彈弓射鳥,比如麻雀一類,但通常是幾個人比拼,射樹榦上塗的靶標,看誰能百步開楊,射得遠快又準確。
小時候也鍾愛玩武器玩具,如手槍和刀劍。有了武器,最愛玩的自然是「警察抓強盜」了。如果在一定時間段內,警察找不到隱藏起來的強盜,那就角色互換,由抓人的警察變成被抓的強盜了。或者玩「打仗」,分成紅軍白軍,把操場或上學路上當成戰場,摸爬滾打,硝煙瀰漫,玩得大汗淋漓,不亦樂乎。有次玩時,跨跳一個溪溝計算錯誤,一腳落空,摔進溝里,左前額跌破,流了不少血,送到縣醫院縫合止血。從此一生,額頭上就留下了一個印痕,就象哈里-波特那著名的額頭傷疤一樣,好在比較淺薄,不太明顯,並沒有影響到自己的各項人生大事,實乃慶幸。

6歲生日,大舅給買了兩把鐵皮手槍,一套七把木柄小飛刀,這是我記得的第一次擁有玩具,非常高興,成天不離身。我對手槍感受一般,但卻特別喜愛飛刀。受小人書《飛刀華》的影響,時不時將飛刀別在腰間皮帶上,去大門外公路邊練習。路邊的樹榦門板房柱等,都是練習的好目標,熟能生巧,慢慢地準頭好了,自信心也起來了。
有一天,不知怎麼鬼使神差,瞧定馬路對面的一顆樹榦,作為目標,練習在車流間隙向它飛刀。由於動作尚嫌稚嫩生疏不太熟練,一刀飛出,稍遲了一瞬,正迎上了一輛賓士而來的十輪大卡。好巧不巧地,飛刀穿進車窗,從司機鼻尖擦過,落在旁邊乘客的身上。飛刀輕巧,用力又不大,飛進車時,動勢能已減弱消失了,造不成危害,只是把司機和乘客著實嚇了一跳。
他們緊急剎車,跳下車來,一張望,自然就看見了在馬路對面的我,正做出擲刀的姿式。於是跑過來,一伸手揪著了我,因我是小孩,他們又不能揍我,只好狠狠地罵我,眼中冒火恨不得吃了我。幸好建民媽媽趙姨聽見外面動靜,趕出門來,好說歹說,賠禮道歉,司機方才恨恨不平地放手而行。
晚上回家后,老爸聽說了,無名火驟起,賞了我一頓板子,將飛刀幾腳踩得粉碎,當了柴火。
巴郎 記於20200125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1 05:1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