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禁書遇冷」並未對香港書展產生任何的影響,書展本身不僅依舊火熱,除去「禁書」后甚至還更令人期待了。
書展開鑼首日,「禁書遇冷」引來了部分港媒的關注。有報導指出「銅鑼灣書店多人失蹤事件餘波未了,連帶一年一度書展出版的書籍疑受影響。場內涉及內地政治的書籍幾乎絕跡,有書商指出版、印刷、發行等均不敢出書,避免有關方面日後收集讀者名單。」
更有消息稱「同往年不同,香港出版業一年來經歷的一系列事件的影響還沒有過去,書展氣氛有些沉重,不少主流書商事先都將敏感書籍下架,還有的書商已經移民海外」。
本屆香港書展似乎呈現了一種「死氣沉沉」的氣氛。可事實呢?根據法廣消息,本屆書展有640家參展商出席,相較2015年增加了9%,而文化活動也高達360多場。主辦單位香港貿發局也表示,「希望今年書展可以吸引超過百萬人次」。
可見,所謂的「禁書遇冷」並未對香港書展產生任何的影響,書展本身不僅依舊火熱,除去「禁書」后甚至還更令人期待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由於港媒和西方媒體的有意聚焦,使得「禁書」一度成為了香港出版界的「標籤」,一度讓讀者認為「禁書」就是香港出版界的一切。
但隨著銅鑼灣書店事件后,「底線思維」在香港社會的初步建立,使得越來越多讀者開始回歸到「讀書」的本真,也就是對知識的渴求,而非對謊言、謠言的迷戀。不僅如此,從長遠來說,這種「底線」的建立對香港出版業其實是非常有好處的。畢竟,大陸越來越開放的市場終究是香港出版業得以繁榮壯大的最實在的依託。
隨著「禁書」這類違背大陸法律的部分被從香港出版業「機體」上有效地清除,逐步規範了「整體」定將能引來大陸市場更加溫暖的擁抱,它將為香港多元化的書籍提供世界上最大、最具需求、最有潛力的銷售市場。對於絕大多數的出版商來說,這無異於重大利好消息,一旦緊密關係形成,沒有人敢否定「大陸市場」作為成就香港出版業走向新巔峰道路上最有力支撐的角色。
銅鑼灣書店案已告一段落,隨著各類信息越曝越多,真相也越來越清晰,不同人群亦會有自己的判斷。雖有媒體仍想利用各種話題對它進行捆綁式的炒作,但根據傳播規律,這類行為終難再引讀者聚焦。
隨著尊重「法治」的回歸,相信越來越多的港人,尤其是出版商會明白,只要尊重「法治」,只要遵守大陸法律,大陸對於香港出版業必定會是更開放和歡迎的。在「法治」底線之上的大陸市場很大很廣,利潤很足,足夠支持一個,甚至十個香港出版業的繁榮。
但「底線」之下的大陸市場不僅很小很窄,風險還很大。若有人想要以破壞「法治」底線為手段來盈利,想要通過銷售、出版意在煽動危害國家安全、影響社會政權穩定的書籍來達成不法目的的話,那合理運用法律讓「違法者」付出應有的代價,則是「法治」賦予大陸方面無可置疑的合理手段及合法權力。 「底線」上下,取捨之間,彰顯智慧。這歸根結底是書商對法律的選擇,對市場的選擇,對智慧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