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被「10后」作業逼瘋的中國父母,又一次進了醫院

作者:默默的小溪  於 2018-5-16 09:1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要問中國小孩學習有多努力?且慢,先看看他們的家長。


因為陪孩子寫作業,動脈痙攣、拍桌子把手拍骨折、誘發心梗做搭橋、導致腦出血……各地的父母把突發疾病得了個遍。


之前有條很火的視頻,一位陪讀爸爸因為嫌孩子笨大發雷霆:「你想寫幾就寫幾,隨便你寫幾好伐!


他越說越生氣,在草稿紙上的滑動的手也已經微微顫抖。


實在氣不過了,朝兒子大吼,「爺叔!告訴你做這裡!你要做!這裡!」




感覺視頻中的爸爸隨時都要背過氣去。如此劍拔弩張的氛圍,又曾是多少人小時候的噩夢。


用生命「賠」孩子寫作業的中國父母,賭上的,都是身家性命。



 要成績也更要命 


上海有個三年級小學生的媽媽最近一直耳鳴頭痛,脖子也很難受。


她之後發了條朋友圈,說是得了「動脈痙攣」。


去檢查時,醫生了解癥狀后第一句話就問,「是不是每天晚上陪讀?」


「女兒有時做小動作、上廁所時間長點,我就有種要發火的衝動。要是有些題目她反覆錯,這時候我就要吼了……一刷朋友圈,看到各路牛娃在那裡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我就覺得又開始頭疼了。


醫生讓我寬寬心、少吃肉,降低膽固醇,但我要是不吃肉,晚上怎麼有力氣陪讀……女兒才三年級就動脈痙攣,到了高中豈不是要爆血管?」


不少年輕媽媽都和她有相似的癥狀。雖然動脈痙攣和自身膽固醇偏高有一定原因,但長期處於神經焦慮的狀態逃不了「罪魁禍首」的鍋。


輕則暴跳如雷,重則鬧到生病住院,「中國式陪寫作業」堪比自殘。



被耗盡了耐心,張口就是「你眼睛瞎了不會審題嗎?」「你腦子去哪了?」就算沒有做錯題,也要說,「字寫得不認真,重新寫!」「你看看錶幾點了,動作快一點!」


高度緊張的家長付出大量時間和心力陪孩子念書,身體和精神都吃不消;高壓之下孩子聽不進家長的話,學習熱情並未見提高,成績依然不夠理想。


得不償失,兩敗俱傷。


關於陪寫作業,中國家長遠不該如此如臨大敵。



 期望值過高的誤區 


慣性的「優越感」,讓父母急著和孩子共同承擔競爭的壓力,也不想讓孩子給自己丟臉。


這是父母在受控於「相對剝奪感」。


孩子還是嬰兒時,覺得自己家寶貝最可愛;孩子剛開始學說話了,覺得他是最聰明的。等孩子上學,理所應當地覺得自己的孩子應該是最優秀的。


於是,家長們變得無比焦慮,總是拿著班上的第一名與自己的孩子對比,滿腦子都是「別人家的孩子」。


「高開低走」的心境,讓家長們覺得被剝奪了本應該擁有的東西。



作家三毛說:「大部分的中國父母,將孩子當作命根,將孩子視為自己生命的延伸與繼續,期望自己一生沒完成的理想和光榮,都能在孩子身上實現。


更認為,自己人生的經驗,百分之百,都可以轉移都教育下一代的身上去,又以為孩子是必須無條件聽命於父母而不可反抗的,壓力便由是產生了。」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是因為家長們的焦慮心理在作祟,而它更是對孩子的一種心理攻擊。責怪孩子笨、達不到自己預期,是對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的雙重打擊。


健康的教育理念,是看孩子與以前相比是否取得了進步,而非讓他同「高開高走」的小孩去拼。



除了「被剝奪感」,家長還總覺得孩子做作業時磨磨蹭蹭、不能專心,覺得孩子態度不端正,但其實這也有跡可循。


據英國學者Kevin Healy等人的研究,代謝率和身體大小,與時間信息的感知相關聯。也就是說,對於大人和孩子來說,時間的快慢是不同的。


對孩子來說,家長眼中不起眼的一分鐘,孩子可能已經在心裡處理了很多信息,看起來「不緊不慢」的時間,其實已經效率滿格。


換位思考,畢竟如果讓一個成人安靜地在辦公桌前坐上八個小時不動,也很難保證不像小孩一樣「開小差」。


除了心理和直覺上的偏差,家長過分的指導也不一定會讓孩子學到更多。


《媽媽是超人》第三季中,演員鄧莎的母親對外孫從寫字姿勢到寫字筆畫,都要嚴加管教,恨不得拿著孩子的手完成作業。



這種行為,會剝奪孩子建立「自我效能感」的機會,也即一個人對於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件事進行推測與判斷的能力。



斯坦福大學著名教育學家Julie Lythcott在TED演講《如何養出成功的小孩而不過度管教》中,引用了哈佛大學歷時75年的「Grant Study」實驗結果: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過度幫忙,對孩子進行手把手的指導,這會剝奪孩子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孩子在做作業時產生對父母的依賴。


雖然這種「幫忙」可能會在短期內使孩子的學習成績有一定的提升,但他們可能會付出長期的代價,就是缺少自我意識



面對越來越困難的學業,父母應該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而不是過度參與解題的過程。


否則既苦了家長,也害了孩子。


 正確的陪讀「姿勢」 


關於磨蹭,心理學專家李玫瑾說過一個很實用的思路:先引導培養習慣,后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1、在習慣養成的初期,盡量讓孩子的學習環境整潔簡單。除了必要的文具,周圍沒有玩具和食物,減少干擾項。


2、問清楚孩子作業有多少,預估作業難度,按照「易-難-易」排序,約定單個任務的完成+休息的時間。


假設一共是半個小時,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快點寫完就能多玩一會。磨蹭的話,就會佔用休息的時間。


3、習慣養成之後,把分配時間的權力交給孩子,讓他自己分清主次,做好規劃。


「家長陪讀的重點是讓孩子明白學習的意義,幫助孩子適應學習方式的轉變。」


學習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一場馬拉松,家長應該做的是陪跑,而不是背著孩子替他們跑。



對於家長來說,「保命」的第一步,是要控制情緒平等溝通,相信孩子能聽懂你說的話。


養育方式會對孩子的自尊心產生影響。家長需要把握好的合理的指導尺度,與培養孩子的自主探索學習能力之間做好平衡。


其關鍵,就在於控制情緒和溝通


教育是一項工程,是教會孩子用磚瓦建造一座自己的人生大廈,而絕不是全憑家長們的一紙藍圖,剝奪了他們自己添磚加瓦的工作。



第二點,是不要糾結於錯誤,試著挖掘孩子的優點


心理學家哈特通過調查發現,喜歡自己的孩子往往才是最快樂的,對自己評價不高的,就經常產生悲哀、沮喪等消極情緒。


每天被家長盯著缺點不放,重壓之下,很難培養出懂得欣賞自己的孩子。


孩子也不想犯錯,每當錯誤出現,家長應該是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態度解決,而不是消極地埋怨孩子達不到要求。


最重要的,要跳出死循環,眼光放長遠


寫作業是一時的,能力的培養才是根本。


華裔女科學家Angela Lee Duckworth認為,「教育成功的先兆,是毅力。」


她做了一份關於毅力和成功的研究,在調研了西點軍校、全國性的比賽、以及一些私企后發現:毅力在很大程度上預示了「成功」。


Angela說:「毅力是對長遠目標的激情和堅持,毅力是具有持久的恆勁,毅力是你對未來的堅持,日復一日,不僅僅是一個星期或一個月。」


而輕易就被作業「逼瘋」的家長,也很難引導孩子在困難面前堅持下去。



人的學習能力是可變的。要培養孩子的想法與直覺,讓他估量自己能否成功、總結失敗和渴望再次嘗試,才能真正獲得好的學習能力。



對於下一代的培養,不應該只汲汲於眼前可以看到的成績、獎狀、榮譽、頭銜,家長應該教會孩子的,是更能長遠受用的個性和品格,它們才是伴隨一生的寶貴財富。


家庭教育,是一場教學相長的馬拉松。


雖然有點悲催,但目前對中國家長的最貼心問候,就是「祝你平安」。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05:5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