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譜本身沒有靈魂,
是廚師賦予它靈魂。」
《識廚解味》
提起中國廚師,
在你印象中是怎樣的存在?
也許是體型壯碩,
徜徉在吃貨的最高殿堂,
讓人一看就覺得福氣滿滿。

也許是他們過硬的刀功,
讓人眼睛都不捨得眨一下。

也許是他們,
眼花繚亂的各色菜式,
就像李安電影《飲食男女》中,
父親為孩子們準備的,
那一桌精美食物。

也許是他們,
整天圍繞灶台打轉的樣子。
中國的廚房叫后廚,
他們從未走向人前,
只在背後默默付出。

然而你會發現,
這些印象都離不開一個「吃」字,
我們對廚師的刻板印象,
要麼是他很愛吃,
要麼是他很會做吃的。

事實上,真正的廚師,
是美食靈魂的賦予者。
真正的廚師擁有更多,
有味道的生活故事,
和刻板印象全然不同 。
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位
負有使命感的廚師——大董。
提起大董你會覺得陌生,
但提到「大董烤鴨」,
你肯定就垂涎欲滴了。
大董正是大董烤鴨的創始人,
美國前第一夫人米歇爾訪華時,
吃的便是大董烤鴨。

奧巴馬一家去吃大董烤鴨
大董出生於廚師世家,
舊時的天津有個勸業場,
那裡有個老酒樓,
他的父親就是這家酒樓的名廚。

原天津創業場
從小其他的孩子在聽評書,
聽西遊記、聽水滸傳,
大董就跟著父親,
聽菜名、看菜譜。
那是父親一筆一畫,
用毛筆手抄的菜譜,
上面是父親一輩子的心血。

但是,大董漸漸發現:
父親那一輩的廚師,
即使菜做得再好,
別人也只當廚師是做飯的,
廚師走不出去,全部的世界,
只有那幾十平米的廚房。
可以說,廚師這一行,
在那個年代沒有得到相應的尊重。

但反觀國外,情況卻大不相同,國外的廚師受人尊重愛戴,帶著自己的作品走向人前,迎接讚揚和掌聲,早已成為飯後傳統。
為什麼中國廚師卻只能待在後廚,為什麼他們不敢走到人前,只願默默做那背後的英雄?

於是當大董自己成為廚師后,
他身上不由自主地,
背負起一種使命,
那就是——走出去。
「中國廚師缺少的,
從來不是刀功、技巧、火候,
而是走出去的見識,
而見識又來自於行走。」

所以每年他
都會為自己安排出行。
去法國干邑酒庄,
了解當地特有的酒文化,
專門為新店去美國,
尋找當地最優質的鴨子品種,
了解美國當地對烤鴨的喜好和口味。

大董烤鴨紐約店
對於大董來說,
「做萬道菜,不如行萬里路」,
一路遊走的他,
更是將路上的靈感與趣事,
都融進了自己的菜品中,
首創了中國意境菜,
一菜一境,一詩一景。

比如這道:
松果煙熏雪花牛
「前調紫羅蘭花香,
中調青草,后調松果
這是空山新雨後,
香格里拉山谷里的味道。「
去年冬天,大董先生在法國干邑地區米其林星級餐廳La Ribaudiere交流時,發現主廚Thierry Verat有一道菜是把松葉煮熟后,將青口放在上面熏。
這種Thierry的祖母輩傳下來的做法,和大董先生的松果熏雪花牛肉的做法異曲同工,相隔數萬公尺的兩位偉大廚師,在與自然的靈感上,得到了默契共通。

還有這道:
馬爹利藍帶酒湯芥菜混沌
大董的湯從來都很有誠意,
雞湯熬制配上花雕酒和馬爹利藍帶,
外加餛飩本身的香濃味道,
繪製出不一樣的美味。

大董創造了中國意境菜,
是為了讓路上的風景,
可以成為盤中的意境,
更是為了讓中國的味道,
有更為詩意的國際化表達。
他說:「當中餐有了廚師自己的生活態度,有了更國際化的表達方式,我們的中餐廚師自然就有了從后廚走向人前的自信與從容。當中國廚師可以得到別人發自內心的認可時,自然也能得到應有的尊重。「

把詩意的中國菜帶向世界,
讓中國廚師憑藉自己的生活態度,
贏得世界的尊重,
這是大董的使命。
除了大董,
還有一系列中國廚師,
也想通過自己的表達,
讓世界看到不一樣的中國廚師。
馬爹利攜手大廚打造《識廚解味》,
深入挖掘廚師背後的生活故事,
希望打破對於中國廚師的固有印象,
告訴觀眾,廚師不止於烹飪技巧,
更多的是背後的生活故事」。
希望我們不僅可以享受菜本身,
更可以通過了解美食背後的故事,
找到美食背後蘊含的生活之味。
酷愛各項極限運動的,
廣東廚師曹嗣全,
將泰拳、賽車、
馬術、跳傘的精神融入菜中,
告訴大家一個愛挑戰、
有創新的中國廚師。
▼

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的,
川菜大師付海勇,
翻閱千年川菜古籍,
守護傳統川菜,
告訴大家中餐廚師,
也可以很有文化味。
▼

誰說廚師都是油膩膩的胖子,
來自閩南的吳嶸是個非典型。
他對生活有無限的期待,
並將這種期待融進了,
自己創意滿滿的閩南菜,
告訴大家中餐的精髓也在創新。
▼

廚師,沒那麼簡單。
一千個廚師,
一千個故事。
值得品味的不只他們手中的味道,
還有他們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