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防夜防,家賊難防。近日一則「老乾媽」遭家賊泄密的新聞引發普遍關注。

這個「值得我們守護一生的女人」會因此被打倒嗎?

自1996年創立以來,憑藉獨特配方造就的美味,「老乾媽」暢銷海內外,創始人陶華碧被封「國民女神」。據2015年的胡潤百富榜,她的身家達到了70億元

作為一個以食品加工消費為主的企業,配方是品牌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砝碼,也是培養「老乾媽」商業神話的關鍵所在。
誇張一點,得配方者得天下。

網際網路上,僅輸入「老乾媽配方」,就有多達127萬個搜索結果
而根據公安部門提供的資料顯示,這次配方泄密完全是一次「內鬼」行為。

2016年5月,「老乾媽」工作人員發現本地另一家食品加工企業生產的一款產品與「老乾媽」品牌同款產品相似度極高,很可能存在重大商業秘密的泄露。
2016年11月8日,「老乾媽」公司到貴陽市公安局南明分局經偵大隊報案。
經多方了解和仔細排查,偵查人員將注意力最終鎖定到「老乾媽」公司離職人員賈某身上。2003年至2015年4月,賈某歷任「老乾媽」公司質量部技術員,工程師等職,掌握「老乾媽」公司專有技術、生產工藝等核心秘密信息。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條,有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行為,給商業秘密的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的,造成特別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目前,嫌疑人賈某因涉嫌侵犯商業秘密,已被刑事拘留。
事實上,這並不是「國民女神」第一次遭「內鬼」暗算。根據媒體的公開報道,早在2009年便發生過類似案件。當時,兩個「老乾媽」公司員工將公司8個產品的配方、加工流程和製作工藝等商業秘密泄露給內蒙古一家公司,隨後兩人辭職到該公司任技術部負責人,指導生產辣椒製品,給「老乾媽」公司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而「老乾媽」對打假的態度也一直很堅決。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僅2011年到2013年初,貴州工商執法人員就曾遠赴重慶、四川、湖北、河南、湖南等地,查獲大量假冒「老乾媽」產品,為公司挽回經濟損失近億元。

商戰不可無秘密,商業秘密管理是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一項極其重要的內容。「老乾媽」配方引發的這起商業泄密事件,讓「保密觀」聯想起另一家依靠商業秘密進行競爭的成功範例——可口可樂公司。
可口可樂是世界上最流行的飲料之一,全球每天都要消費幾億瓶可口可樂,而這些消費者對可口可樂的配料卻一無所知。現在,只有嚴格挑選的少數幾個人知道這個秘密。

其實,可口可樂中99%以上的配料是公開的,基本上是幾種物質的混合物——糖、碳酸水、焦糖、磷酸、咖啡因和「失去效能」的古柯葉及椰子果。神秘的配料「7x號貨物」在可口可樂中所佔的比例還不到1%。為了分析出這個「7x號貨物」,化學家和競爭者花費了八十多年的時間,至今一無所獲。

可口可樂公司一直拒絕披露究竟有多少人知道完整配方,但是人們基本都知道,配方的知情者總共不超過10人。如果這幾位知情人士忘記了配方,就必須到喬治亞信託公司去取:因為可口可樂公司本身也沒有原始記錄。配方的記錄存放在信託公司的保管庫里,安全措施十分嚴密——首先要提出申請,經信託公司董事會批准之後,才能打開保管庫門。保管庫門要在有關人員在場的情況下,在指定的時間內打開。
如此大費周章,關於保密工作,可口可樂公司不可不謂重視,他們鼎鼎大名的座右銘就是:「保住了秘密就保住了市場。」
採取這麼嚴格的保密措施絕不是多此一舉,要知道可口可樂公司可是見過大世面的。
七十多年前,可口可樂德國分部與希特勒達成一致,開始在德佔區修建飲料廠,一度非常暢銷,到1939年已有43個飲料廠和600多家分銷商。
到了1940年代,美國與納粹德國的關係開始緊張,1941年,由於貿易禁運,德國分部已經無法從美國本土獲得帶有關鍵技術的可口可樂半成品,而高度保密的配方又無人可知,只能另想辦法。

納粹德國自創的「納粹可樂」
他們竭力利用當時已知的可口可樂原料重新配方,希望能夠儘可能接近可口可樂純正的口感,結果卻是差之千里,試驗品因此成為一款新的飲料。為給新飲料取一個有吸引力的名字,公司舉行了一次比賽,當時一名銷售人員脫口而出——「芬達!」(詞根與德語「幻想」相同),於是就成為了這款新飲料的名字。

芬達飲料的誕生,一方面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另一方面更是讓我們一窺可口可樂公司百年不倒、基業長青的成功之道:對商業秘密的高度保護。試想,如果沒有當年對配方的嚴格保密,怎會有芬達飲料這種妥協方案的產生?又如何能夠保證如今可樂可樂品牌的飲料界巨無霸地位?

從「老乾媽」到可口可樂,商業帝國的建立無一不依仗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也是企業發展的重要引擎。
就像武俠小說中的武功秘籍,一旦人人都掌握,那誰也不會比別人高明。核心競爭力是公司的立身之本,也是公司獲取利潤的根本保證。而為了避免他人染指,公司一旦確立核心競爭力,就必須採取各種措施保護,避免被他人竊取、接觸、掌握。
根據美國《時代》雜誌對該國1558家公司進行的調查,有1224家公司公開承認,他們常對競爭對手搞一些間諜活動,在法國,自1976年以來,僅警方發現的工業間諜盜竊案就有58562起。從工業配方到研發文件,從人事名單到客戶信息,一切皆可泄露,一切都有隱患。這也為暢遊在商業海洋中的大鱷、小鱷們敲響了警鐘:保密無小事、事事需謹慎。

在國內,華為公司的信息安全和商業保密管理堪稱極為出色,華為公司每年銷售額的10%要投入到研發,而研發的絕大部分是以商業秘密的形式存在的,華為因此單設了信息安全部門,有將近200個人從事該項業務,專職負責對商業秘密的保護。這也解釋了為何華為公司能夠做大最強,手機產業傲居全國第一。

如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傳統的商業秘密保護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開放式的網路環境、不斷延伸的網路邊界使得信息泄密渠道增多,防範難度增大。這次「老乾媽」泄密事件,公安機關就是在犯罪嫌疑人賈某的電腦上查獲了大量涉及「老乾媽」公司商業秘密的內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