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鼓樓西大街北側,有著一條「鐵影壁衚衕」。清代時名為鐵影背衚衕,為什麼衚衕叫這個名字?因為這條衚衕里真的曾有一面「鐵影壁」。

先有鐵影壁 後有衚衕
這面鐵影壁的歷史,能夠追溯到元代。這面影壁最早存在元代時期建德門內(今德勝門外土城地區)的一座古剎中,影壁是由中性火成岩石雕刻而成,由於影壁的質地和顏色十分像生鏽的鑄鐵,當時很多人不了解它的材質,故稱其為鐵影壁。壁頂雕成單檐歇山式,上面刻出瓦壠、屋脊。壁面兩側雕刻著雌雄狻猊,狻猊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古書記載是與獅子同類能食虎豹的猛獸,亦是威武百獸率從之意。也是中國古人傳說中一種驅邪的聖獸。將其雕刻在影壁兩側,可以推測其目的是為了驅邪、保護房屋的平安而作。
到了明代,鐵影壁被從荒廢的古剎移到位於鑄鐘廠一帶的德勝庵。而德勝庵的這條衚衕,就是今天被稱作鐵影壁衚衕的前身。
為防外強掠奪 鐵影壁搬新家
如今,在北海公園西北的闡福寺和快雪堂之間,矗立著一面鐵鏽色的影壁。這就是曾經位於鐵影壁衚衕內的那面「鐵影壁」。為什麼這面影壁會跑到北海公園中呢?這還要從幾十年前的事情說起。
根據曹子西編纂的《北京歷史綱要》記載:1947 年,一個英國人曾經多次想以重金誘買鐵影壁,企圖將這座珍貴的元代遺物運出中國佔為己有,但遭到了德勝庵住持僧人的拒絕,據說住持僧人為了保住鐵影壁不被外強掠去,忍痛砸壞了鐵影壁正脊兩端的吻獸和叉脊頭。
消息傳出,一時牽動了不少北平市民的心,當時國民政府行政院北平文物整理委員會工程處立刻致函北海公園事務所:「案查鐵影壁移建工程,前經招工承攬,函承貴園協助一切,至級公誼,茲已竣工驗收,相應函達查照,並希轉飭隨時照護,以維文物為荷,此致北海公園理事會。」
最終在愛國志士的多方努力之下,1947年春天,北海公園順利地將鐵影壁遷至園中。杜絕了一場文物外流的悲劇發生。


延伸
護國德勝庵為神明保護城牆而建
護國德勝庵原址位於今天鐵影壁衚衕19號,這裡是曾經存放鐵影壁的寺廟。德勝庵大致是在明代北京城牆修筑後建設的一座寺廟,如今關於這座廟宇的相關記載信息已經非常稀少。唯一能肯定的是當時鐵影壁從城外的古剎遷來時,這裡的香火很旺盛。
明代朝廷雖然修建了不少大型土木工程,但首都北京曾多次受到北部蒙古的威脅並且被圍城。其國力相對空虛並無法承擔過大的工程開支,在修筑北京城圍牆之時由於財政吃緊,在南城城牆修好后無力擴建北城的城牆,最終只好將北城的城牆向內縮了五里,這也就是為什麼今天北京的南城和北城的明城牆遺址寬度並非是四方形。
而在修筑西北角城牆時候,為給當時的德勝門水關進出水讓路,不得已又將西北角修成了「少一角」的形狀。那些曾經在元大都城牆附近的寺廟,因為明城牆的繞路而置身城外以至於被荒棄,其中不乏一些為了祭祀和保護城牆的寺廟。明代的統治者為了新的城牆能夠得到神明的保護,不得不在城牆內重新興建一些廟宇,「護國德勝庵」就是其中之一。

閑話
鐵影壁底座的失蹤之謎
在 1947 年初春,鐵影壁移至北海安放時,只有鐵影壁的上頂、鐵影壁的壁面和鐵影壁的中座三個部分,而缺少鐵影壁下端的束腰和底座,於是公園只得用園內拆除三藏塔留下的舊磚砌壘,封上水泥面作為座,勉強將鐵影壁矗立起來。
當時的歷史學家對於鐵影壁下端和底座的失蹤十分在意,但是在查閱文獻和走訪了眾多老居民后,影壁的底座依然不見蹤影。根據時人描述,很可能鐵影壁在遷到德勝庵之時,也是用碎磚砌的底座,並沒有使用完整的底座。鐵影壁的底座到底在哪,就成了一個困擾多年的謎團。
直到1981年的時候,家住鐵影壁衚衕的劉先生向《北京晚報》致信,稱自己知道當年失蹤的鐵影壁的底座所在。北海管理處找到這位劉先生,在他的帶領下終於找到了被埋藏在當年鑄鐘廠路邊一米深地下的鐵影壁束腰和底座。
雖然鐵影壁的底座失蹤之謎在時隔近40年後終於解開,但是這又留給人們更多的謎題:當年埋藏鐵影壁底座的人是誰?既然將鐵影壁整個遷到了德勝庵,為何又將其底座煞費苦心地分開埋藏起來?在時隔多年之後,這位劉先生又是如何認出並找到埋藏鐵影壁底座的地點的?雖已「完璧歸趙」的鐵影壁,謎團似乎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