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伏》中孫紅雷飾演的余則成,卧底軍統,通過獲得敵方情報這一方式,幫助共產黨在「國共內戰」中取得了勝利。由此,擅於獲得情報的「卧底」,成為改變戰爭走向的關鍵之一。

那麼,我國古代是否也有卧底?歷史上那些著名戰役中,是否也有卧底的功勞?
今天,咱就來說一說三場著名的戰役:牧野之戰、淝水之戰、赤壁之戰。它們共同的特點都是以少勝多,被作為「戰爭教科書」載入史冊。而無論是史料記載還是經典名著,又都能從中發現在這些戰役里起決定作用的金牌卧底。
武王伐紂,牧野之戰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遵循文王遺志,在姜子牙的協助下,率將士四萬五千人東進伐紂。這場戰爭中,紂王出動十七萬人,雙方力量對比實在鮮明。
但戰爭結果卻出乎意料,周勝商敗,從此改朝換代,成就了兩周八百年的基業。

出乎意料的背後,往往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先讓我們回憶一下這場戰爭的細節:周武王帶著他的四萬五千大軍,一路高歌猛進到牧野,在這裡與商紂王的十七萬大軍相遇。兩軍甫一交戰,紂王的十七萬大軍立馬倒戈相向,殺回朝歌。
一場醞釀良久之戰竟然瞬間結束,武王甚至沒怎麼費力,江山就唾手而得。這看似自然,卻充滿了詭異。
商紂大軍為何臨陣倒戈?這裡就不得不提這場戰爭的關鍵人物——膠鬲。
膠鬲發家於市井,本是賣鹽的,古代富商大賈以鹽商居多,這個膠鬲也正是家境殷實之商。
因為鹿台的酒池肉林,成日驕奢淫逸的商紂王眼看國庫日漸空虛,他正心煩時,武王的父親文王,將膠鬲推薦給了紂王。
紂王心想,上天真是待我不薄,入不敷出時立刻有人來付賬。膠鬲的巨額財富幫助紂王繼續尋歡作樂,紂王也投桃報李,封膠鬲做了少師。從此,膠鬲便跟商紂的士大夫們混跡在一起,出入朝堂。

但事實上,膠鬲終究是周文王的人,他所扮演的不過是潛伏在紂王身邊的一個內應而已。當然,膠鬲也用他富得流油的資本,成功策反了紂王身邊的一些臣子。
在膠鬲官居少師時,他作為「特使」成員出使周國。這時候,武王與膠鬲便對接上了暗號,二人一番密謀,商量好伐紂策略。
趁著紂王與東夷開戰無力分身時,武王率領將士揮師東進,他與膠鬲約定十五日為期到達朝歌。而膠鬲此時也成功勸說了紂王將能征善戰的將領派往東夷戰場,留下的都是膠鬲已成功「策反」之人。
終於,由被膠鬲成功「策反」的將領們帶隊的十七萬大軍,也就「順理成章」地歸膠鬲指揮。
武王如期而至到達朝歌,「迎接」武王的便是膠鬲所率領的十七萬大軍。於是乎,陣前倒戈在所難免,紂王焉能不敗?
隨著武王昭告天下伐紂,就出現了前文中所提的一幕:十七萬大軍臨陣倒戈,殺向朝歌,商朝滅、周朝興。這一切的原始之臣,膠鬲功不可沒。

成王敗寇,淝水之戰
公元383年,淝水之畔,南方東晉政權與北方前秦政權展開了一場反侵略戰爭。這場戰爭中,東晉共出動兵力八萬人,前秦號稱出動兵八十萬人,戰爭的結局卻是東晉以少勝多。
戰爭的勝敗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處於劣勢的東晉,這一結果不得不令人唏噓。然而,戰爭勝敗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原因呢?

前秦統帥苻堅在其統一北方后,逐漸按耐不住一顆騷動的心,決定揮師伐晉。試想,如果伐晉成功,那麼天下重歸一統,他的聲望有可能直追秦皇漢武。
可要想伐晉,還是需要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苻堅向他的朝臣說明了想要伐晉的決心,並列舉了晉室數宗罪狀,為自己出師營造一番名正言順、替天行道之感。

接著,苻堅帶著他的八十萬大軍揮師南下,迎接他的則是東晉東拼西湊的八萬壯丁。苻堅見此,更是膨脹軍心,並堅定了速戰速決之心。
而晉軍方面,襄陽守將朱序以為北方軍隊沒有舟船,不可能攻進固若金湯的荊州,因此未加防備。但是,現實卻狠狠地打了他的臉,在隨後的熱身戰前,秦攻破襄陽,俘虜了守將朱序。
朱序也真是耐得住寂寞的人物,雖然兵敗被俘,卻沒有自暴自棄,仍是「身在秦營心在晉」,就此蟄伏起來,隨時準備為晉朝效力。
他一直在等,等一個機會。

東晉雖然丟掉了襄陽,但好在並沒有傷筋動骨,依然有一戰資本。經過戰前熱身,參戰雙方都亢奮異常,兩軍躍躍欲試,於是,淝水之戰的決戰上演了。
決戰開始后,前秦主帥苻堅認為,應該等到晉軍「半渡而擊之」,這一看就是深讀兵法之人,誘敵深入,一舉滅之。
因為大多數都是僕從軍(指為別人賣命效勞的軍隊),所以前秦軍隊嚴格執行後退命令。這時,前面被俘虜的卧底朱序看到機會來了,率部在秦軍陣后大叫:「秦軍前軍敗了!」後退中的秦軍一聽前軍已然戰敗,心想著趕緊逃命吧,越發亂了自己的陣腳……隨後,以逸待勞的晉軍主動出擊,大敗秦軍。
誰能想,一個固若金湯之陣營,竟因卧底一句假傳軍令,全軍士氣渙散,瞬間潰敗。最終,一場經典的以少勝多戰役就此誕生。
淝水之戰改變了晉朝時期南北對峙的結局,它使得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重新陷入混亂,相反,南方漢人的政權卻得到了幾十年的穩定發展。這也使華夏文化得以傳承和延續,為後來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礎。

三足鼎立,赤壁之戰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講述的赤壁之戰實在是比真實發生的戰爭要精彩得多,作為優秀小說家,他更喜歡將名不見經傳的隱藏人物描述為改變戰爭走向的關鍵。
赤壁之戰發生在公元208年,孫權、劉備聯軍與曹操大軍在湖北赤壁展開了一場關乎天下命運的決戰。孫劉聯軍投入兵力五萬,曹操投入兵力八十萬。然而,面對如此懸殊的人數,戰爭結果卻是孫劉聯軍大勝,曹操狼狽敗北。
孫吳聯軍精彩絕倫的連環計是一大亮點,其中苦肉計很關鍵。明面上是黃蓋詐降才讓曹操中計受挫,不過按照曹操多疑的性格,要想讓他上當不是那麼容易的,這就要提到一個隱藏人物——送降書的闞澤。

關於闞澤詐降,《三國演義》中有更詳細的描寫。
他是會稽山陰人(今浙江紹興),年少家貧,好在寫了一手好字,以替富人抄書賺錢度日。他博聞強識,常在抄書的過程中就記下所書內容。後來,得益於博覽群書,他成了當世著名的大儒,精通算術,並且對圓周率也很有研究。

《三國演義》中描述在火燒赤壁之前,需要有人能接近曹軍,藉機放火,這個任務落到黃蓋身上,於是黃蓋詐降。為了能有效迷惑曹操,闞澤臨危受命,前往曹營送降書。對於東吳大將黃蓋和闞澤的投降,曹操原本是不信的。但就在這時,闞澤靈機一動,稱自己「是傾心而降,猶如嬰兒見了父母,豈能有詐?」
雖然曹操當時心裡也犯猶豫,闞澤本是來自敵軍陣營,是否投降真有誠意?但聽到闞澤把自己比喻成他父親,曹操也就釋然了,當時那個年代,哪會有不敬重父親的呢?
闞澤在決戰的前夜,趁著濃霧,與黃蓋所部一起駕著無數輕舟,帶著硫磺、火藥等駛向了江北曹操的大營。曹操還在滿心歡喜地幻想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攻破孫劉聯軍,從此一統天下,但他等來的卻是火燒赤壁、一敗塗地。
當然,三國演義是文學作品,說的不都是史實。但是,這個文學故事卻也反映岀「卧底」的這個有趣現象。
武王伐紂,以仁克不仁;淝水之戰,成王敗寇;赤壁之戰,三分天下。無論是歷史上還是文學作品中,三場戰爭都靠金牌卧底扭轉了戰局。有時候,歷史就是被這樣的隱藏人物所改變的。
《孫子》曰:「上智為間,必成大功」。卧底臨危不亂、機智勇敢又不失氣節,隱忍中鎖定乾坤。戰爭便是如此,往往不僅僅是靠勇氣與實力,更是一場智慧與智慧的較量。
來自凱風清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