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領導中國的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作者:baoma111  於 2016-4-22 10:5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3評論

關鍵詞:中國, 一個人


原標題:領導中國的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 《
時代》 選載
什麼樣的人才能領導中國?
今天的中國人期待一個怎樣的領袖?
有學者說,社會公眾對領導人形象的公共期待大體有三條:崇高期待、才資期待和平民期待。具體到中國,崇高期待,可以理解為從古代中國延續至今的「內聖外王」的儒家道統,領袖首先必須有聖人般的道德自律,並且敦厚沉穩、從容有度,同時還要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仁義與德政;才資期待,即要有應對複雜局面的本領,要能匯聚併合理配置政治資源;平民期待,即要有百姓情懷,切實了解民眾所需,真正為人民謀福利。
總會有人提到義大利馬克思主義者葛蘭西的那句話:一個政黨要想長期執政,就必須超越自己的利益,代表其他各個社會群體和社會階層的利益。
從這個角度說,中國民眾所期待的領導人,百姓情懷只是其特徵之一,更重要的是,他不能因為「愛惜羽毛」而束手束腳,而要有「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擔當,還要有鋼鐵般的意志和嫻熟的政治技能。
有學者曾這樣分析改革家鄧小平所擁有的三種政治資源:第一,他是一個元老派,不同於歷史上大部分改革家是少壯派,他具有豐富的體制內政治經驗,有著敏銳的政治分寸感與行動的邊界意識;第二,他具有極高的政治威望與號召力;第三,他具有豐富的組織資源來建立改革動員體制。
在改革開放30多年之後,今天的複雜局面,什麼樣的領導人才能恰當應對?他又必須掌握哪些政治資源?
毛澤東、鄧小平,這兩位分別在中共執政的前後30年具有影響力的政治家,經常被拿來與習近平做比較。
你可以把這看作公眾的深切期許,也可以視為中國發展至今,急需在「貓論」「摸論」之上加強頂層設計的時代呼聲。
在執政一年內基本掌控局面,迅速推出新理念、設置新議題,並在國內及國際上引起極高關注,習近平做到了。回溯其來路,可以看到他有這樣一些特點。
其一,有鐵腕,敢擔當
那箇舊棉衣腰間扎一根導火索、帶頭踩在冰凍的泥濘中勞作的農民,那個「凡事一定要畫一個句號」的青年軍官,那個認定「有時候拍桌子是必要的」「要干就干成」的地委書記,還有那個整頓官員作風時表示要「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中共總書記——這種如磐石一般沉靜的堅定,在習近平的人生中不斷強化。
其二,取中道,善平衡
儘管鐵腕,但習近平的脾氣卻是不溫不火、務實理性的,從不咄咄逼人。老友說他是「含笑進取的改革者」,同僚說他「沒說過重話」。
新華社記者趙德潤曾在習近平仕途起步之時採訪他。他說,習近平成為黨的領袖和國家最高領導人,並不偶然。「從正定的政治起點,到他以後在福建17年的歷練,都不是完全一帆風順的,也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挫折。可是,他的胸懷非常開闊,非常善於團結人,團結各種不同意見的人,特別是能夠寬容犯過錯誤、甚至傷害過自己的人,這個一般人做不到。」
善於團結人、善於平衡,這應該說是習近平得自父輩的一種政治家傳統。有人對「紅二代」有非議,也有人會類比美國、日本的政治家族,認為「紅二代」更熟悉政治邏輯,更善於駕馭政治資源。
這也許不能一概而論,但至少在習近平身上,人們能看到一種超常的分寸感和平衡能力。比如,他在正定強力改革,而對老幹部的悉心照顧,顯然消解了很多摩擦力。這既是發乎真情,也可以說是一種政治本領。
到中共十八大,提出對改革方向的選擇,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這意味著要通過中道與理性的方式,化解社會矛盾,通過把改革引向更深層,進而解決中國的問題。
其三,重官德,嚴自律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句出自《論語》的話,習近平一直非常推崇。
2004年,他曾在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求是》雜誌上撰文談「官德」,稱領導幹部要做到「權為民所用」,就必須法德並舉,既要依法用權,又要以德用權,歸根到底用權要講官德。
這可以視為他對權力的詮釋。
他曾說,古往今來,帝國的崩潰、王朝的覆滅、執政黨的下台,無不與其當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踐德有關,無不與其當權者作風不正、腐敗盛行、喪失人心有關。
而「為政以德」,首先執政者要以德施政,贏得人心;其次要自省、自律,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並教育和感化百姓。
在談及如何對待升遷問題時,習近平曾說,既然下了決心走仕途,就要像過河卒子,拚命向前,但對於升遷要懷平常心,如果主動追求,終生不得志,將會很失望、很痛苦。
所以,在浙江時,談及一次喪生40人的火災事故時,他要求官員「要拎著烏紗帽幹事,不要捂著烏紗帽做官」。在場人士描述稱,話音落地,全場無聲。
談官德,習近平特彆強調慎獨、自律。
2013年全國兩會上,他在江蘇代表團座談時說,中國培養一個領導幹部,比培養一名飛行員的花費要多得多,因此官員要守住底線,要像出家人天天念阿彌陀佛一樣,天天提醒自己手中的權力來自人民,要「面壁成佛」,注重自我境界的提升。
從他當年騎著自行車下鄉、吃飯必交伙食費、要求家人不能在他權力範圍內經商等等,到中共十八大后立即出台的厲行節約、改進作風的八項規定,可見其於細微處見功夫的謹慎態度。
其四,說真話,真性情
習近平的語言風格,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毛澤東——大白話與引經據典交織,輕鬆自如。當然,這些話用他那語調舒緩的普通話說出來,顯得更加溫文平和。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不能吃共產黨的飯,砸共產黨的鍋;要把籠子紮緊一點,牛欄關貓是關不住的;要「幹事」,更要「乾淨」;黨不能淪為「私人俱樂部」;不能為一己之私把一個地區乃至世界搞亂……無論內政外交,都有一些活潑有趣、非常生活化的語句傳播開來。
關於習近平的語言,上海出版了《平易近人》,北京出版了《習近平用典》,分別從大白話和引經據典的角度做出摘引和分析。
其實,能夠說真話,歸根究底並不是某種高超的語言藝術或技巧,而是出自誠樸坦率、實事求是的真性情。
曾在習近賓士下工作過的地方幹部說,他講話往往一語點中要害,雖然不說重話,但也絕不客氣。
看看習近平不同時期接受電視採訪的視頻,你會發現,他並不像一些幹部那樣正襟危坐、架子十足,而是娓娓道來、流暢自然,會很坦白地涉及一些「敏感」話題,提及細節時並不刻意維護所謂「官員形象」,儘管態度平和,但時時流露出強大的自信。
他曾在福州市委書記任上去美國考察,當時一名幫忙翻譯的中國留學生髮現,這位官員異常專註,碰到不明白的問題就直言發問,追根究底,不懼尷尬。
日本公明黨黨首山口那津男曾談到與習近平的四次見面。他說,有時習近平的臉上也會浮現出嚴厲的表情,「但這是一個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他覺得,習近平是一個值得信賴的政治家,是一個可以坦誠相對的政治家,他並沒有因為地位的不斷上升而自高自大,他從來不端架子,一貫沉著穩重。
人們還經常能從習近平的言談中發現一些時髦的元素,比如他會說自己「不是痛並快樂著,而是累並快樂著」;在農民家中看到菠菜,他會說「秋天的菠菜就是『秋波』吧」;2015年元旦前夕,他發表的新年賀詞中,用流行網路用語稱讚幹部們「也是蠻拼的」,表示要為他們「點贊」。有時,他還會提到流行歌曲和流行歌星。
這些民間流行元素,真誠中不乏幽默感,更讓年輕人倍感親切。
2012年2月,習近平在愛爾蘭參觀當地一個體育運動協會時,走上球場草坪,當著眾人一腳遠射。
媒體形容他「極好地傳達了親和的形象」,「展示了中國魅力」。而親眼目睹這一幕的一位記者推測,這應該是個「即興自選動作」,領導人在外交場合如此表現,其實存在一定風險,但習近平毫不猶豫、一氣呵成,看得出確實喜歡足球,也確實有超乎尋常的自信和灑脫。
其五,愛讀書,精傳播
習近平曾多次面對外國媒體談起個人愛好。作為資深的體育迷,他四五歲就學會了游泳,還喜愛爬山、散步、足球、排球、籃球、網球、武術等運動。
而目前以他密集的工作安排來看,經常能實現的愛好是讀書,「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
與成長的時代背景有關,習近平讀過很多俄羅斯作家的作品,比如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里、萊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車爾尼雪夫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肖洛霍夫,他們書中許多精彩章節和情節他都記憶猶新。
他也讀過不少哲學書籍,有古希臘哲學經典,也有研究後現代主義的馬爾庫塞作品。
而中國傳統的經史子集自然也是他的閱讀對象,他常常引用的句子,來自《論語》《史記》《春秋》《詩經》《禮記》《管子》等等。
在福建任職的17年間,習近平寫了大量調查報告。曾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的李君如評論說,習近平的文章文風樸實,充滿智慧,沒有平淡平庸的官話。他說,毛澤東曾經要求黨的領導幹部親自動筆寫報告、寫社論,以養成在實踐中思考問題、總結經驗的好學風、好作風。習近平這樣有思想見解又勤於筆耕的領導幹部,在中共黨內並不多見。
習近平對於媒體傳播的重視,也相當突出。在正定、寧德,他主導的工作,都曾被《人民日報》報道,1990年的三個月內就連續報道兩次。這對於級別不高的地方官而言並不容易。
在省里工作時,他也曾接受電視台採訪,並曾登上央視的經濟大講堂做演講。自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他甚至連續4年在《浙江日報》開專欄發表短論232篇,以平等交流的語氣,及時回答公眾關心的問題。
待他主政中央之後,傳播環境早已發生劇變,網際網路成為主流平台。
首先是微博「學習粉絲團」,直播習近平考察行程的速度甚至超過了中央媒體,有時甚至會預告其下一個考察點。
官媒也打破慣例,高層領導人的動態消息不再優先由新華社通稿與央視《新聞聯播》發布,而是將社交媒體作為首選渠道。
很快,由「復興路上工作室」「朝陽工作室」出品的幾部動漫短片又引爆網路——國家領導人的卡通形象出現在這些輕快活潑、格調幽默的短片中。
《中國領導人是怎樣煉成的》,講述中國官員選拔和考核制度;「跟著大大走之博鰲篇」,展示「剛柔並濟」的習式外交風格;「黨的群眾路線」系列短片,甚至出現了習近平舉起棒子打虎的卡通畫面。
這些一改刻板說教面孔的新傳播方式,被媒體與1984年出現在國慶遊行隊列中的橫幅「小平您好」相類比——在那個尚未告別個人崇拜的年代,「小平您好」這一含有強烈平等意識和親切感的表達,讓領導人的形象更加豐富與親切。
事實上,這一系列動漫短片,甚至成為中共黨際交往、國家對外宣傳時的必備菜單。在以往政治禁忌多多的中國,領導人允許出現自己的卡通形象,引得外媒評論:今天再也不能將中共政府視為過時、教條、僵化的政府。
其六,親百姓,厚人情
國際評論人士曾認為,習近平是個高深莫測而又強勢堅定的人物。但很快,他就被定義為一個親切而有風度的政治家。
回溯習近平的仕途,一個不能忽視的特點是,他時刻尋找機會接近老百姓,視察時會臨時改變路線,常常走進百姓家裡,或者用下訪的方式集中解決民生問題。這種「親民」,遠遠不是一種姿態,而是近似於本能。
事實上,曾經將「群眾路線」作為法寶的中共,天長日久,已有不少幹部離百姓越來越遠,甚至有人畏懼民眾。
而習近平少年時的經歷已經給他打下深深的烙印:老百姓保護了他,也成就了他。
他曾在一次下訪后的總結會上對幹部們說,古時候的縣官尚且還有擊鼓升堂,為民申冤,而我們卻整天忙於開會,很少主動去抓這種事,這是不應該的。
2014年新年前夜,習近平向全國發表新年賀詞,這一段4分鐘的視頻中近景的鏡頭,讓人們第一次看到最高領導人辦公室的一些細節,比如擺在書架上的6張照片,其中包括他與父母妻女的合影,生動展示了這位國家領導人作為兒子、丈夫、父親的人性化一面,充滿人情味。
習近平很念舊。當年在陝北插隊時的農民朋友呂侯生患病,他將呂接到福建,幾乎每天晚上都到病榻前看望,並且負擔了醫療費。在正定的好友賈大山患上絕症,他專門去看望,後來還撰文痛悼回憶。
他還會請下鄉時的農民朋友到家裡吃飯,彭麗媛親自下廚。面對布衣故交,彭麗媛說:「我是咱梁家河村的媳婦,我要回村裡在打穀場上給鄉親唱歌。」
他們沒有食言,2015年春節前,兩人一起回到了陝北農村。
事實上,除了出席外事活動,彭麗媛很少陪同習近平參加國內考察。2013年11月,習近平在山東考察時,彭麗媛卻在現場——山東正是她的家鄉。夫婦相偕回鄉探親,是中國人的傳統,這讓政治活動人情味濃厚。
每逢過年,習近平都會問候自己的老師,在福州時還曾長期資助家庭困難的孩子讀書,直到他們工作。
在上海,一次調研時,有位農民畫家給習近平送畫,因為沒有畫框顯得不好意思。之後不久,這位畫家就收到了習近平寄來的畫框。
一位中國在美留學生曾為赴美考察的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做翻譯,隨後的幾年裡,他每年春節都能收到習近平越洋寄送的新年賀卡。這樣的賀年卡,很多和習近平只有一面之交的人都收到過。
「冷靜、有控制力,願意承擔國家重任」,「具有競爭精神,明顯對中國的二等地位不滿意」,「表裡如一」——美國觀察者這樣評價他。
而亞洲政治家對於中國當代政治,顯然有更多理解。
剛剛故去不久的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曾在2007年11月訪華。那時,習近平剛剛成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兩人會面一小時,李光耀印象深刻:「我發現他是一個有想法的人,生命中經歷了很多考驗和磨難。……我會把他歸類在曼德拉這一級的人物——有強大的感情自制力,不會讓個人的不幸和苦難影響其判斷。」
不僅僅是自制力。個人的苦難和不幸——以國家的苦難和不幸為背景——也會沉澱為一種深厚的使命感和同情心,「這使得他脫離了政治家的冰冷感與距離感,以有情、有義、有溫度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luneng 2016-4-22 19:48
愛國精神,民族精神,中國精神是極侍宏揚的精神!
回復 hengda 2016-4-22 20:03
習總書記的一系列行動都讓我們感到國家立場的堅定,支持習總書記,對國家越來越有信心啦
回復 banana_11 2016-4-22 20:05
親民平和的一位主席,用實實在在的行動,為中國未來更好的發展做著努力,我們都支持習總這樣的好領導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07:2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