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習近平訪塞、波:打下樑柱,撐起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框架

作者:orange_a1  於 2016-6-23 10:2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原標題:
訪塞、波:打下樑柱,撐起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框架
6月19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結束對塞爾維亞的訪問,乘機抵達華沙,開始對波蘭進行國事訪問。這是自3月底訪問捷克以來,習近平短時間內到訪的第三個中東歐國家。
「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對同一個地區的三個主要國家進行訪問,體現出中國對該地區具有相當的重視程度。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將中東歐國家視為『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參與國、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目的地。」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孔凡君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
在國家的選擇上,孔凡君表示,塞爾維亞和波蘭分別在西南歐和中歐國家擁有很高的影響力,與中國之間的經貿往來也很密切。用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劉海星的話說,這兩個國家還是中國的「傳統友好」國家。「因此,這次習近平選擇塞、波兩國作為訪問的對象,加上3月份訪問的重要工業強國捷克,相當於在16個中東歐國家國家內打下了三根樑柱,從地緣上撐起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之間合作的整體框架。」孔凡君說。
6月19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抵達貝爾格萊德阿瓦拉山紀念碑公園,向塞爾維亞無名英雄紀念碑敬獻花圈。
憑弔被炸使館,彰顯捍衛主權決心
習近平此次出訪的諸多行程中,尤為引人矚目的一項,是習近平抵達塞爾維亞的第一場活動:一場
的憑弔儀式。
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發動對南聯盟的空襲,美國空軍發射三枚精確制導炸彈擊中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三名記者不幸犧牲,另有數十人受傷,館舍遭受巨大破壞。在抵達塞爾維亞當天,習近平前往中國駐南聯盟使館舊址,憑弔在使館被炸事件中英勇犧牲的邵雲環、許杏虎和朱穎3位烈士。塞爾維亞總統、總理和議長也共同參加了憑弔活動。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韋宗友對澎湃新聞表示,儘管事發多年,世界局勢發生深刻變化,但1999年的「炸館」事件作為一起惡劣的對中國主權的侵犯事件的性質沒有改變。「習主席作為32年以來、也是該事件發生以來首次訪問塞爾維亞的中國國家元首,通過這次憑弔儀式,既表達對犧牲者的悼念和追思,也表達我國捍衛主權的堅定決心、面對強權無所畏懼的態度,以及『搞霸權主義不得人心』的立場,可以說是題中應有之義。」韋宗友說。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憑弔儀式的第二天(6月18日),中國外長王毅應約同美國國務卿克里通電話。雙方對不久前在北京舉行的新一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和人文交流高層磋商做出了良好評價。王毅表示,對話「發出了中美繼續致力於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明確信號,為下階段中美關係的健康穩定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韋宗友認為,目前中美關係中競爭、緊張與合作並存,正如當年的中美領導人最終選擇以大局為重,並未讓「炸館」事件影響中美關係整體走向一樣,今天的中國外交也要考慮長遠和全局,處理好中美關係這一對中國來說最重要的雙邊關係,維護好我國的國家利益。
6月1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貝爾格萊德出席塞爾維亞總統尼科利奇、總理武契奇共同舉行的午宴。
距離產生美:繞開錯綜歷史,促進中歐合作
剛剛結束的塞爾維亞之行中,除了憑弔犧牲烈士,習近平還與塞爾維亞總統尼克利齊、總理武契奇和國民議會議長戈伊科維奇分別舉行了會談,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塞爾維亞共和國關於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並參觀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經典案例——由中國河北鋼鐵集團收購的斯梅代雷沃鋼廠。而在波蘭,習近平也將出席總統夫婦小範圍晚宴和參、眾議長共同舉行的歡迎午宴,與總統、總理會談,參加簽字儀式、共見記者、音樂會和一系列經貿與人文活動。
在中國與中東歐國家日益密切的交往中,未參與該地區「東西兩顧」的歷史成了中國一大優勢。
二戰之前,中東歐國家大多「向西看」,分別成為德意或英法的同盟國。而在二戰後和整個冷戰時期,中東歐國家則大部分屬於其東邊的蘇聯的勢力範圍;而在冷戰末期東歐劇變之後,這些國家中「回到歐洲」的聲音則再次變得愈發響亮。
這種「東西兩顧」的地緣政治歷史為現今的中東歐留下了非常複雜的遺產。目前,16個中東歐國家中有11個歐盟成員國,13個北約成員國,還有4個歐盟備選成員國。然而,其東邊大國俄羅斯卻將西方勢力過多地滲透進這些國家視為對自己的安全威脅。就在幾天前的6月14日,俄羅斯還對北約在波羅的海三國和波蘭增兵的決定表示抗議,並增強了自己在西部地區的軍力部署。
「中國的最大優勢就是沒有介入到中東歐國家和區域內其它勢力之間複雜的歷史糾葛中去。」孔凡君表示,由於地理距離上的遙遠,中國與中東歐的合作沒有也不會上升到和任何一個地區勢力形成競爭的層面。
孔凡君認為,中國清楚地認識到中東歐國家對歐盟的向心力,中國與歐盟之間不僅完全不構成競爭,甚至可以通過加強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來鞏固、促進與歐盟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正如習近平在6月17日發表于波蘭《共和國報》的署名文章中指出的,中國與歐盟之間的關係「離不開中國與地區國家雙邊關係的發展」。
美國《外交學人》雜誌網站也於16日刊文表示,中國與中東歐地區加強合作將對歐盟產生威脅的觀點不過是一種「迷思」。文章稱,由於中國與歐盟之間緊密的聯繫,中國的決策者們不太可能將「在中東歐地區播種爭端並促使某些國家持續地轉向中國」視為一個可行的戰略。
經濟合作正當其時,開展項目須因地制宜
上海社會科學院歐亞研究所副所長丁佩華對澎湃新聞表示,中東歐各國與中國的經濟合作目前正當其時。原因在於,與其他的前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和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相比,中東歐各國的自由市場經濟改革的進程相對比較成熟,各國基本已經度過了經濟體制轉型過程中的過渡期,形成了對內對外都比較開放的自由市場經濟。例如,習近平在塞爾維亞參觀的斯梅代雷沃鋼廠,就曾經是塞爾維亞唯一的國營鋼鐵廠。2016年4月,來自中國的河北鋼鐵集團成功完成了對該廠的收購。如果沒有成熟開放的市場經濟體制,這種合作是不可想象的。而波蘭則早在90年代就完成了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實現了市場體系、貨幣體系和政治體系的穩定,並且已經實現了本國市場的全面開放。
丁佩華認為,中國與中東歐在經濟上進行的基本都是互惠合作,中國找到了紓解國內過剩產能的出口,而中東歐各國則能夠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正如習近平在斯梅代雷沃鋼廠發表的演講中所承諾的,中國的投資將會「提供先進的技術、管理、設備,開拓更好的市場,改善這裡的就業環境,惠及廣大的民生」。
不過,孔凡君也指出,中東歐可謂是這個世界上區域內國家間差異最大的區域之一。除了宗教和民族方面的多樣性以外,中東歐各國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也極其懸殊。例如,在習近平此次訪問的兩個中東歐國家中,波蘭就代表了該地區較為發達的經濟體,不僅擁有約1.3萬美元的人均GDP,而且在席捲全歐洲的債務危機中保持了相當強勁的增長態勢,被稱為「維斯瓦奇迹」;而塞爾維亞的經濟水平則相對較低,在經歷了經濟危機的衝擊后,人均GDP只有6000多美元。這種差別意味著,在具體的項目層面上,中國與中東歐各國的合作務必要以「因地制宜」為基本準則,切忌搞「一刀切」。
「例如,在一些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中國參與公路、橋樑等基礎設施建設是大有可為的;而對於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則需要進行科技水平更高的合作。」孔凡君說。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8 16:5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