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關於握手和擁抱

作者:玉米穗  於 2018-4-4 21:4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2評論

西方人很習慣於擁抱,擁抱是他們表示情感的一種方式,有時也可以是一種禮節。東方人不太一樣,比如我們中國人就不太習慣擁抱的。以前老派的人,見面拱拱手,就足以表達寒暄關心之類的意思了,要是打拱時雙手高舉則可以表示感謝之類的意思。朱鎔基就很喜歡用那個動作向眾人致謝的。握手比較新派些,不知是否因為有點肌膚接觸的緣故,感覺彼此間的距離似乎比拱手拉近了不少。

握手方式不同頗能傳遞彼此的不同性格和熱情。有的人握手只輕輕地禮節性地接觸一下,感覺似乎有點應付,也將對方置於一定距離之外,但其實也可能是性格比較內向含蓄,比如日本人握手多有這種感覺。我去日本后發現,日本人並不怎麼習慣或喜歡握手的,他們一般彼此點頭哈腰鞠個躬意思就到了。即便握手也是蜻蜓點水,意思意思就完了。美國人或加拿大人感覺多不一樣,他們握手比較熱情洋溢,用力攥著,還上下搖晃。我在加拿大有一次碰到一個高大胖的牧師就是這種感覺,他想邀我去他的教堂,握著我的手不放,另一隻手搭在我的肩旁上拍拍,雙眼直視著我的眼睛,使我想起電影《列寧在一九一八年》里捷爾任斯基的那句有名台詞:看著我的眼睛,我叫你看著我的眼睛。我手被攥在胖牧師那隻大而多肉溫暖厚實的手裡,感覺好像一股暖流湧入心田,要想說:NO,都說不出口了。但握手最來勁的好像是美國總統川普,握住了就攥著不放,還如榨汁機似地使勁要將對方的手捏成雞爪,不少國家的總統元首手都被他捏的失去血色,又不能公然呲牙咧嘴,面上還得裝得笑嘻嘻的,心裡一定在罵:這個吃飽了撐的蠢貨,神經病吧!

擁抱比握手更進一步,更直截了當,更熱情洋溢,使彼此間顯得親密無間。八十年代初國內放映阿蘭德隆的電影《佐羅》,轟動一時。那電影開頭有一組鏡頭是阿蘭德隆在船上巧遇去美洲某地上任新總督的老朋友,那老朋友正手指著航行圖給年幼兒子講解他們的航程,阿蘭德隆咬著雪茄從邊上走來說:真是路遠迢迢啊。老朋友一抬頭看見了德隆,立刻張開雙臂,兩人大大地擁抱,彼此手掌在對方的背上接連拍打,把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間的意外相逢的喜悅和彼此間的親密情感表達得自然又淋漓盡致。這種用擁抱表達情感的方式使人覺得溫暖熱情,十分受用,可惜我們中國人不太習慣這一套。我這一輩人,通常很少與人擁抱的。即使與父母兄弟等最親密的人也似乎從不習慣用擁抱表達情感。兒時記得有時父母會在自己頭頂上摩挲幾下,那是大人對孩子表達愛意的一種方式,有時似乎也是一種獎勵或鼓勵,有「做得不錯」的含義。等長大成人,則肌膚間的親密接觸幾乎是完全沒有的。我87年去日本后,四年多不曾回國。到92年第一次回國看到父母,久別重逢父親頗為激動,拉著我的手問長問短,問我:你看爸爸老了吧?我說:一點都不老,還是老樣子。父親指指頭髮說:頭髮都白了。我那時很想給父親一個大大的擁抱,可是又不習慣,終於只是摟著父親的肩膀拍拍,並沒有給他一個熱烈有力的擁抱。那次我回日本后不久,父親就突然發病離我而去了。我也再沒有機會給他一個至愛的擁抱,後來想起來真是一件憾事。

不少心理學家認為人與動物一樣都有肌膚之親的需求,如擁抱之類的肌膚接觸可以給人以安慰溫暖安心甚至某種安全感。人在幼兒時期遇到害怕恐慌或挫折時,大人們將之抱起百般哄撫安慰十分有效,就是這個道理吧。其實即便人到了成年,肌膚之親的需求和效果恐怕依然存在,西方人對此似乎比較心領神會,擁抱便是他們的家常便飯。東方人的文化比較講究含蓄,擁抱就顯得不那麼合時宜了似的。

我在加拿大這裡看到小朋友要轉學時,老師蹲下很熱情地將小朋友擁抱在懷裡說:I』LL MISS YOU.(我會想念你的),頗覺溫馨和感動,雖然那可能只是一句客氣話,但那個充滿熱情的擁抱一定會使得小朋友心裡感受到溫暖的吧。

現在國內的年輕人們很多習慣都很西化了,與我們當初的情形可能不一樣了。即使是我這一輩的人在外面呆得久了,有些習慣也有所改變。前幾年去西雅圖與從前中小學時的老同學見面,我們那時已有三十多年未見面了,彼此見到居然很自然地來了一個大大的熊抱,一抱之間,那三十多年的間隔似乎就化作了烏有,彼此彷彿都回到了從前的少年時光去了。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5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5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浮平 2018-4-4 22:26
專制下產生的文化要麼拒絕人的近距離接觸,歸之於不端莊不高雅,要麼就抱到床上去了。規範和自由的平衡點找不到,靠學外表多半是不自然。
回復 玉米穗 2018-4-5 13:39
浮平: 專制下產生的文化要麼拒絕人的近距離接觸,歸之於不端莊不高雅,要麼就抱到床上去了。規範和自由的平衡點找不到,靠學外表多半是不自然。
謝謝博友。問好。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09:2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