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部長通道」已迎25位部長受訪「部長通道」上,採訪的記者和受訪的部長都格外認真。京華時報記者潘之望攝 與往年相比,今年兩會的「部長通道」備受媒體關注。不少媒體特開闢「部長通道」專欄,展現短短几分鐘內部級高官們給出的精彩猛料。據全國人大新聞中心統計的4次全體會議中,共計25位部長接受媒體採訪,回應熱點問題50多個,如此高效的發布度可謂史無前例。 25位部長回應熱點問題50餘個 全國人大新聞中心工作人員朱恆順告訴記者,今年兩會「部長通道」的最大特點便是接受採訪的人數「多」。3月5日,全國人大會議開幕當天,即有7位部長接受採訪。3月13日,更是先後有11位部長集中回應了23個熱點問題,可以說是上演了部長信息發布的「超級星期日」。 據全國人大新聞中心統計,3月3日、5日、9日、13日4次設置「部長通道」的全體會議上,共計25位31人次的部長接受媒體採訪,回應熱點問題50餘個。據介紹,今天雖是人大會閉幕,仍有部委提前聯繫新聞中心,「部長通道」將繼續有部長受訪發聲。 除了人多,發布內容含金量也高,這也是媒體將其當作新聞高地的重要原因。2014年,馬航MH370航班失事時恰逢全國兩會,民航總局局長李家祥在此發布眾多社會密切關注的信息。「正式發布會上很少有機會向部長直接喊話,在這裡再尖銳的問題部長都能答。」今年參會的京華時報記者王碩說道。 今年,國家衛計委主任李斌回應了「女孩呵斥號販子」事件,國家安監總局局長楊煥寧回應了深圳12·20滑坡事故、天津港爆炸事故調查情況,住建部和國土部長均回應了一線城市房價「暴漲」的問題。由於信息發布密集且「乾貨」多,各家媒體對其重視程度也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紛紛增加「部長通道」這個新看點,網路媒體現場直播,紙媒開闢專版,電視台設置專欄,報道部長們發布的熱點信息。 從記者追訪到部長主動發聲 其實,「部長通道」最早並不是正式的發布場地,而是人民大會堂北門入口的一條百餘米的紅毯路。全國兩會期間,包括各部委「一把手」在內的列席人員從此門進入會場。最早,這裡只是少數外媒或者港媒記者堵部長的「邊角地」,但記者們屢屢在此撈到重磅新聞,漸漸便成為了各家媒體長槍短炮鏖戰的重要場所。 由於媒體數量眾多,動輒數百人「圍攻」,2008年,在紅毯一側首次設立秩序線,記者只能站在秩序線內。2009年,又為部長們設置發言的話筒架和音響。至此,「部長通道」發布場地算是正式成型。 「以前部長們確實沒那麼積極,進門的時候都不沿著秩序線旁的紅毯走,記者得隔著秩序線大喊部長留步。」京華時報一位多次參與兩會報道的記者回憶,有時上百位列席人員一起步入通道內,大多數為五六十歲的男性官員,基本都身著深色正裝,記者們需要從快速移動的人群中一眼認出部長,「新手對著照片記再多次,一看真人就蒙了,還是老記者眼尖。」 2010年前後,由記者們推舉或自薦產生的幾位記者獲准越過秩序線,進入通道內近距離搜尋部長的身影。承擔該使命的一般為女記者,她們拉部長方式可謂連拖帶拽加賣萌,幾位美女記者夾著部長走的照片常見諸報端,部長略帶尷尬的表情及半推半就的動作正是攝影記者抓的點。2013年,一位女記者因在一天之內攔下了10位部長而被同行授予了「拉部姐」的名號。 近兩年,為保證現場採訪秩序,大會新聞中心特安排工作人員邀請部長,「拉部姐」很快下崗。部長們也與以往不同,不再是躲著記者走,有時還要排隊等候接受採訪。 百米紅毯變第二新聞發布場 習近平、李克強多次提到領導幹部以及政府要增強與媒體溝通能力。今年兩會前,李克強接連兩次「發話」,要求國務院各部部長、直屬機構主要負責人「要積極回應輿論關切」。他強調,現代政府要及時回應人民群眾的期盼關切,各部門要主動釋放公眾期待的信息,堅定社會信心,給市場一個明確的預期。 部長們今年與媒體溝通的強度和開放程度,的確前所未有。 朱恆順介紹,以往都是記者們「攔」部長,現在是部長主動找上門。今年很多部委都主動聯繫兩會新聞中心,希望「一把手」能接受記者採訪。大會一般9點開始,有的部長在和大會工作人員約好后,為避免出現堵車等意外因素「爽約」,甚至早上8點就到達人民大會堂北大廳。 由於接受採訪的部長較多,每個部長發言的時間一般是3至5分鐘,時間緊迫,得挑「乾貨」說,但有時也難免意猶未盡。3月5日人大會開幕當天,交通部長楊傳堂就因時間關係沒能深入回答關於「交通擁堵」的問題,他承諾「有機會再說。」9日下午,楊部長果然準時來「還賬」。當然,多次接受採訪來「還賬」的部長不止楊部長一人。 朱恆順提到,有的部長因時間限制未能回應記者們提出的問題,還專門委託新聞中心工作人員聯繫提問的記者,在會議結束后專門送去相關的回復,將採訪延續到會後。 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王國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今年兩會的「部長通道」是個大亮點。部長們回應熱點,回應關切,回答問題貼近民生,貼近實際。這顯示著政府主要負責人作為第一新聞發言人這種意識越來越強,並把它作為自己的一種責任。「部長們能經常走到發布平台上,經常走到記者面前,對於我們國家開放、民主氛圍的營造一定是非常有益的。」 顯然,這條長百餘米、鋪著紅毯的「部長通道」早已不是少數媒體挖新聞的「邊角地」,也不再是記者們一展眼力的秀台,而更像是全國兩會上的第二發布場。它不是為某個部委而設,而是為民眾了解熱點信息搭台。許多部長也都表示,願意積極回答記者們的提問,樂意回應社會關切,不畏敏感、不拘「痛點」。 ■專家點評 「部長通道」展示政府良好形象 清華大學國家形象傳播研究中心主任胡鈺接受京華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部長通道」是新聞富礦,也是政府窗口。這裡不但滿足了兩會的媒體採訪需求,也展示了政府的良好形象,後者具有更長遠的示範效應。打造現代政府,需要政府官員更加積極、坦誠地與社會各界尤其是新聞媒體溝通,在溝通中轉變政府職能,提升執政能力。 胡鈺認為,提升政府形象,首先要從態度上進行轉變,把與媒體和社會的溝通作為政府重要職責之一,更加積極、真誠、平等。從速度上,反應要更加迅速,重大的社會熱點問題要第一時間予以回應。從可信度上,要保持發布信息內容的清晰真實、一致,通過有公信力的信息樹立政府良好形象。 「一把手」是其所在政府部門的第一形象代言人,因此要把個人與新聞媒體、與社會各界的溝通,作為自己的重要職責。「要會說,能說,」胡鈺提到,「一把手」以部門最高決策者的身份與媒體溝通,發揮了任何人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僅能樹立良好的政府形象,獲得社會的認同,同時,也能夠獲得第一手的對政府的反饋和政策建議。因此,政府要加強「一把手」與媒體的溝通力度,提升其溝通能力。 京華時報記者黃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