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研究部署扶貧攻堅 下達消滅貧困決戰令

作者:tianqihao  於 2015-11-26 07:3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政經軍事

「十三五」規劃建議中,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被定為「最艱巨的任務」。1123日,十八屆五中全會後的首次中央政治局會議又重點研究部署扶貧攻堅,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會議明確指出,要「採取超常規舉措,拿出過硬辦法,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全國人民消滅貧困的決戰命令,這場拔窮根的大決戰如何打?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領會習近平的戰略戰術。

 

作戰指揮部:黨委政府

 

 一個堅強睿智的指揮中心是決戰勝利根本保證。1123日,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把扶貧開發工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來抓,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打贏扶貧攻堅戰必須靠黨委主導、政府主抓、部門主推、幹部主攻,以各級黨委政委為戰鬥核心,形成引領群眾脫貧的中堅力量。習近平強調:「必須切實加強黨的領導,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政治保障。實行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領導體制和片區為重點、精準到村到戶的工作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特別是貧困地區的黨委和政府,要逐級立下軍令狀,層層落實脫貧攻堅責任。」

 

做好扶貧工作,非朝夕之功。在各地考察、調研時,習近平多次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在扶貧開發中的前沿指揮和戰鬥堡壘作用,並作出具體作戰部署。

 

習近平多次強調黨委政府在扶貧減貧中的核心作用。20121229日,習近平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時說:「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幫助困難群眾特別是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的困難群眾脫貧致富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對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 201325日,習近平深入甘肅現在依然是連片特困地區的定西、臨夏等地調研,他用實際行動教育廣大幹部「多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解決問題,多到發展最困難的地方去打開局面。」

 

各級黨委政府也是脫貧攻堅戰的第一責任人。習近平指出:「各級領導幹部一定要多到農村地區去,多到貧困地區去,把扶貧開發工作抓緊抓緊再抓緊,做實做實再做實,真正使貧困地區群眾不斷得到真實惠。」習近平強調:「扶貧開發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期。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增強緊迫感和主動性,在扶貧攻堅上進一步理清思路、強化責任,採取力度更大、針對性更強、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續的措施」。加強組織領導,強化保障支撐,凝聚脫貧攻堅戰的強大合力。

 

作戰原則:實事求是 因地制宜

 

2013113日,習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時指出了脫貧攻堅戰的作戰原則,他指出:「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我們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裡增收想明白,共同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貧困地區的百姓在等著我們,全世界的目光在看著我們。脫貧攻堅戰是硬仗、是決戰,來不得半點虛假。習近平指出:「要紮實推進扶貧開發工作,扶真貧、真扶貧」。2013113日,習近平到湖南湘西看望慰問困難群眾講話時強調:「我們在抓扶貧的時候,切忌喊大口號,也不要定好那些高騖遠的目標我們在抓扶貧的時候,切忌喊大口號,也不要定好那些高騖遠的目標。」他還強調:「一個是發展生產,實事求是的講,能抓什麼,實實在在的抓起來,一個是發展生產要實事求是,一個是從公共服務的角度,像這種貧困村應該給他得到什麼保障,給他切切實實保障起來,第三個就是為了下一代我們能做些什麼事情。我想,我們現在到2020年以前把這些事做實就行了」。

 

在戰場上,一切脫離實際的想法和做法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扶貧攻堅務必因地制宜。實踐證明,貧困地區要實現脫貧致富,要突出針對性和統籌性,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游則游、宜遷則遷。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考察工作時強調:「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扶貧攻堅還要因人而異,把准不同扶貧對象的「脈」,實事求是,統籌兼顧,把各方面扶貧力量和資源整合好,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發揮最大效益,集中力量辦成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好事。習近平指出:「一個地方的發展,關鍵在於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欠發達地區抓發展,更要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做好特色文章,實現差異競爭、錯位發展。欠發達地區和發達地區一樣,都要努力轉變發展方式,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不能『撿進籃子都是菜』」。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通俗」。我國國情複雜,脫貧決戰也要一城一地一戰術。這場脫貧攻堅戰需要打五年多時間,各地需掌握和靈活運用「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作戰原則,創新扶貧工作思路,以更強的力度、更有效的舉措,打好脫貧攻擊戰。

 

作戰方略:精準扶貧

 

「精準」是「粗放」的對稱。精準扶貧,是指誰貧困就扶持誰,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略。經過多年的減貧工作,現在剩下的都是「硬骨頭」、「大難題」、「深水區」。1123日,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脫貧攻堅戰作戰方略:「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基本方略」。習近平指出:「推進精準扶貧,加大幫扶力度,是緩解貧困、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建設的一場攻堅戰」。

 

實施精準扶貧,關鍵在於扶貧的措施和辦法要精準。習近平指出:「要以更加明確的目標、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有效的行動,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項目安排和資金使用都要提高精準度,扶到點上、根上,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習近平強調:「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力爭做到對扶貧對象精準化識別、對扶貧資源精確化配置、對扶貧目標精細化管理、對脫貧責任精準化考核,從而改『大水漫灌』為『精確滴灌』」。對照對象、目標、內容、措施、考評等「五個精準」的要求,深入調查摸底,了解民之所盼。深入細緻地了解民心、民意、民情,摸清群眾最急、最盼、最缺的事情。使國家綜合扶貧的各類資金、政策,用准用足,用在貧困群眾身上,用在正確的方向上,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眾、扶到群眾最需要扶持的地方。

 

作戰戰術:扶志扶智扶貧

 

習近平早在《擺脫貧困》一書中就指出了脫貧攻堅戰的作戰手段,他提出扶志、扶智與扶貧的「三扶觀」。他說,「扶貧先要扶志」、「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但能否實現『先飛』、『先富』,首先要看我們頭腦里有無這種意識。」他還同時指出教育扶貧(即扶智)的重要意義。

 

目前我國一些貧困落後地區教育發展水平不高,勞動者素質偏低,形成了「打工沒技術,創業沒思路,務農沒出路」的狀況。教育發展滯后已經成為制約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所以脫貧攻堅戰要以教育為手段,大力扶持教育發展。讓數千萬人口脫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貧困人口一直是習近平的牽掛。2013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育第一」全球倡議行動一周年紀念活動上發表視頻賀詞時就曾指出:「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20146月,習近平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著重強調貧困地區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要加大對農村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職業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習近平還多次強調:「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這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

 

知識改變命運,貧困的人生需要教育的介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指出:「發展鄉村教育,讓每個鄉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要把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多措並舉,定向施策,精準發力。他強調,「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作戰要求:消滅貧困 實現全面小康

 

拔掉窮根、消滅貧困、實現全面小康是脫貧攻堅戰要求,這要求沒有彈性,必須百分之百地如期完成。

 

201212月,習近平到河北阜平看望慰問困難群眾時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今年1月,習近平同中央黨校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時指出,「現在,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只有五、六年了,但困難地區、困難群眾還為數不少,必須時不我待地抓好扶貧開發工作,決不能讓困難地區和困難群眾掉隊。」今年2月,習近平在主持召開陝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上指出:「我們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老區的全面小康,特別是沒有老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那是不完整的。這就是我常說的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的涵義。」 20151016日,習近平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指出:「儘管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但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縮小城鄉和區域發展差距依然是我們面臨的重大挑戰。全面小康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現有人掉隊。未來5年,我們將使中國現有標準下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這是中國落實2015年後發展議程的重要一步。」

 

「扶貧開發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增進人民福祉,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長治久安」。脫貧攻堅戰的號角已經吹響,決戰令已經下達,大決戰已經打響,讓我們緊緊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集中優勢兵力,拔掉窮根,消滅貧困,實現全面小康!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4 16:4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