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中國商會近日發布2015年《中資企業在德商業環境調查》顯示,中國在德設立企業已有2000多家,直接創造就業崗位2.8萬個。中德政治、經濟關係穩定,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到德國投資興業,在提升自身競爭力的同時給德國經濟注入新活力。
德國中國商會向800家中資企業發放了調查問卷,圍繞企業基本情況、投資環境情況和熱點問題3個方面設置近30道問題。報告顯示,中國投資遍布德國16 個聯邦州,其中北威州、黑森州和漢堡最為集中。貿易、機械製造業和採礦冶金業是投資經營涉及最多的3個行業。促成中資企業對德投資的因素,最重要的是「中 德兩國穩定的政治經濟關係」,其次是「德國領先的國際地位及強大的經濟實力」,「位於歐洲大陸中心、便於進入其他歐洲市場」,「德國相對成熟的經濟和稅務 體系」等。
德國是中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雖然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但中國對德投資步伐並未放
慢,中國對德投資成為中德經貿合作的亮點。來自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在德投資項目達190個,在所有外資來源國中排第一。據中 方統計,2015年前8個月,中國新增對德投資7億美元,同比增長25%。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總經理貝諾·彭澤博士對本報記者表示, 德國歡迎外國投資者尤其是來自中國的企業。德國為外國企業提供了很多優勢。來自中國的紛美包裝是全球第二大無菌包裝盒生產商,2011年在哈勒投資 5000萬歐元,成立其海外第一家無菌包裝材料製造工廠,創造了110個工作崗位。兩年之後,該公司追加投資3800萬歐元,因為德國的高質量能保證公司
產品擁有持久的國際競爭力。
此外,每年德國從政府到企業界都在研發領域投入大量資金,以增強德國在高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中國企業非常 重視這些優越的研發條件,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德國設立研發中心。華為已經將其歐洲研發中心設在了慕尼黑。今年6月,華為宣布到2018年在德國投資4億
歐元用於研發,同時將與來自不同領域的企業加強合作,其中包括很多被稱為「隱性世界冠軍」的中型企業。
中國投資為德國帶來了資金,推動 了德國經濟增長。據不完全統計,中資企業在德國創造了2.8萬個就業崗位。彭澤還列舉了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簡稱中集集團)的案例。2012年,擁有 160年歷史的德國吉曼公司由於經營不善面臨破產。被中集集團收購后,不僅保留了300多個工作崗位,而且在技術研發和市場營銷方面取得明顯成效。目前中 集集團已逐步成長為全球啤酒釀造方面技術領先的公司之一。
今年8月,葫蘆島泳裝企業歐洲海外研發中心在黑森州奧伯烏瑟爾市成立。奧伯烏 瑟爾市市長布魯姆表示,這是該市第一個中國投資項目。對中國企業而言,它們可以藉此貼近歐洲市場的需求,學習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對奧伯烏瑟爾市而言,除
了獲得資金和就業崗位外,也拓展了多元文化。
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經商處公參王衛東對本報記者說,中國對德投資,給雙方企業均帶來了利益, 是雙贏的合作。中國企業通過併購提升了技術水平,拓展產品組合和價值鏈,建立國際生產和營銷渠道,加快了國際化發展的步伐:而德國企業通過與中國企業的合
作,解決了發展中的資金問題,確保了工作崗位,同時擁有了進入中國乃至亞洲市場的渠道。
與所有的外商投資一樣,中國對德投資也遇到一些 挑戰,比如企業文化融合、法律法規限制、市場准入、航權開放等。由於中德航權交易的限制,在中資航空公司航權配額已經用滿,而德國的航空公司依然有餘額的
情況下,中資航空公司無法得到德國更多的航權開放。海航柏林辦事處總經理楊鈺龍說,航空業是經貿關係的晴雨表。德國北部和東部地區經濟近年來加速明顯,海 航經營的北京—柏林航線目前每周5班,基本全滿。很多客人不得不從巴黎、布魯塞爾、荷蘭或者阿聯酋繞道飛來。增加中德之間的航班和落點,會讓兩國民眾「走 親戚」更方便。德國中國商會幹事長段煒說,作為中國在歐洲建立的第一個海外商會,他們今後將為維護中資企業海外投資利益做出更多努力。
德國亞太地區商業協會首席執行官賴納·基亨對本報記者表示,德國處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德中加強合作惠及歐亞,「英國宣稱要當西方對華最開放的朋友,德國則應當在全世界充當與中國合作共贏的好夥伴。」基亨表示,德中企業互補性強,合作機遇大於挑戰。
王衛東認為,要解決中德經貿合作中存在的挑戰,關鍵是繼續推動兩國經濟界的務實合作,通過共贏克服疑慮,為全方位推進中德關係夯實基礎。中國政府提出的國際產能合作和「一帶一路」倡議,也給中德加深合作提供了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