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李克強屢提「S型曲線」理論有何奧妙?

作者:beibeicun  於 2016-6-15 10:3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李克強總理4月15日來北京大學國發院考察,國發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向總理介紹了「新經濟指數」這一最新研究成果,指數顯示,我國在傳統經濟復甦之前,新經濟最近表現非常活躍。李總理提到管理學、經濟學中的「S型曲線」理論:當舊動能增長乏力的時候,新的動能異軍突起,就能夠支撐起新的發展。
  所謂「S型曲線」理論是指,每一種技術的增長都是一條條獨立的「S型曲線」,從圖中可以看出,一個技術在導入期技術進步比較緩慢,一旦進入成長期就會呈現指數型增長,但是技術進入成熟期就走向曲線頂端,會出現增長率放緩、動力缺乏的問題。而這個時候,會有新的技術在下方蓬勃發展,形成新的「S型曲線」,最終超越傳統技術。因此,新舊技術的轉換更迭,共同推動形成技術不斷進步的高峰,從而帶動「新經濟」的發展。
  
  「S型曲線」理論對於當前我國新舊經濟增長動能轉換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實踐意義。一方面,過去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傳統動能走向「S型曲線」的頂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傳統動能是驅動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是近年來傳統動能已經開始走向「S型曲線」的「天花板」,正面臨經濟轉型的「拐點」。如果我們再依靠「強刺激」來維持過去那樣的經濟高速增長,那麼就只能導致投資收益遞減,會造成更多的「殭屍企業」、產能過剩、技術退步等現象。而且,回溯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軌跡,也可以進一步驗證「S型曲線」理論,即傳統動能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出現減弱,這是不可逆轉的規律。
  另一方面,在傳統動能走向減弱的時候,需要一條條新的「S型曲線」來驅動新動能異軍突起,實現「新經濟」的快速增長。如果在舊的技術下方有一條條新的很陡峭的「S型曲線」,加大對新技術投入就能提供更持久的技術進步,實現投資收益遞增,為經濟增長帶來新動能。雖然目前我國一些傳統經濟部門出現調整,但是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新動能正在驅動經濟增長。2015年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半壁江山」;消費佔GDP超過60%,已經替代投資和出口成為經濟增長第一動力。在產業經濟發展方面,「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和業態蓬勃發展;2014年中國高技術出口已經超過日本,中國製造的無人機、智能手機以及高鐵都已在國際市場上具備競爭力,從事高科技製造業的企業數量也從2000年的不足1萬家增至近3萬家。種種跡象表明,創新已經開始驅動「新經濟」發展,中國經濟正在經歷一場脫胎換骨的「質變」。
  
  「十三五」期間,我國如何走出一條條新的「S型曲線」來帶動新舊動能轉換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為此我們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首先,解決「S型曲線」導入期市場失靈問題。根據「S型曲線」理論,在技術進步過程中,一項新的技術在導入期發展非常緩慢,面臨著研發失敗、市場失敗、舊技術鎖定等不確定性和風險。因此政府對技術創新的「援助之手」不能採取「大水漫灌」方式。政府發揮作用應該在技術導入期,而不是快速成長期,更不是成熟期。由於技術進入成長期企業自然會盈利,政府再進入干預,只能造成企業不公平競爭,反而會抑制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技術進入成熟期,政府再進行扶持,更會造成舊技術鎖定,延緩國家整體技術進步速度。因此,政府應利用財政、稅收、金融等政策工具,通過項目補助、基金介入、稅收減免、創新券等方式促進新技術快速進入成長期。
  其次,著力營造創新驅動「新經濟」發展的生態環境。一是打通國外知識產權轉移到我國促進「新經濟」發展的「高速公路」。目前全球最具創新能力的一些國家掌握了大量知識產權和技術,但是缺乏廣闊的技術應用市場,而我國知識產權和技術應用市場非常廣闊,因此,我國應加大違反知識產權法的懲處力度,塑造公民和企業的契約精神,建立國際信賴的誠信體系;二是打通高校和科研機構科研成果轉化的「高速公路」,大力發展科技成果轉化中介組織,實行科研人員入股分成的激勵方式來調動科研成果在企業實現商業化的積極性;三是打通國有企業科研成果轉化的「高速公路」。國有企業擁有雄厚的科研力量,但是由於激勵不對稱,科研人員創新的積極性不高,因此建議通過科研人員內部研發分成,以及科研人員外包科研項目分成等方式來激勵科研人員創新,從而促進「新經濟」發展。
  最後,注重營造創新驅動創業的生態環境。一方面繼續大力推動「簡政放權」「商事制度」改革,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和舊技術所形成的是兩條「S型曲線」,一項新的技術出現,一般代表著一批新的企業實現創業成功。因此,這就需要政府營造優良的創新驅動創業的生態環境。政府不僅要減少新技術創業進入市場的行政審批手續和各種行政壁壘,還要對新生事物帶有包容和歡迎態度,不要干預「新經濟」對傳統經濟所造成的衝擊。另一方面,通過供給側改革營造創新驅動創業的「普惠陽光」。政府應該著力建設面向所有企業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平台,實行普惠制減稅降低創業成本,最大可能減少產業扶持政策,尤其是減少重點產業、主導產業、特色產業、重點企業等特殊照顧,形成市場決定企業成敗的關鍵機制。(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主任、副研究員 鄭世林)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2:4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