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清明節吃青團的傳統從何而來?

作者:莫色詩薇  於 2016-3-31 10:0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關鍵詞:青團

清明節吃青團的傳統從何而來?

清明為什麼要吃青團?

清明時節有吃青團的風俗習慣。青團在各地有不同的叫法。上海、寧波叫青團,蘇州叫青糰子,杭州叫青糰子或清明糰子,南京稱清明團或春團,溫州叫清明餅兒,金華叫清明果兒(月牙形的叫清明餃兒),台州人則叫青?。

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后,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清明為什麼要吃青團?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的法規,於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間,即渭明前一、二日,還特定為「寒日節」。

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酪、麥酪、杏仁酪揚,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節充饑,不必舉火為炊。現在,青團有的是採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流傳百餘年,仍舊一隻老面孔。人們用它掃墓祭祖,但更多的是應令嘗新,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青團的傳說一: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陳太平,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裡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

回家后,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吃時,走出門,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凈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糰子。然後把青溜溜的糰子放在青草里,混過村口的哨兵。

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禦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

另外,清明吃青團,還有一個傳說。

青團的傳說二:

關於清明節吃青?的習俗,《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浙江省台州地區椒江市故事卷》里記載著這樣一個傳說。

從前有個年輕人,名叫金蘭。父親亡故,靠母親在家紡紗織布度日。金蘭從小驕橫懶惰,還要打罵母親。但朝廷命令,田地拋荒要被處死,所以他只好硬著頭皮去自家祖田幹活。

金蘭在野地里無意中看到母羊給小羊餵奶的情景,幡然醒悟,決心要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母親提著竹籃來送飯時,他主動迎上前去。母親誤以為自己送飯遲了,又要遭兒子打罵,一時想不開,投進水塘自盡。金蘭立刻跳進水塘,但只摸到一塊木板。他將木板拿回家中供奉在堂前。據說牌位就是這樣來的。

為了紀念母親,他將母親放飯籃的地方長出的野草綿青採回來,做成苦餅。故事還說,這一天是小夥子清醒明理的日子,所以就把這一天叫做清明。並且每年清明日都帶著苦餅到水塘附近的路邊祭拜。後世稱之為上墳。

因為糕餅一類的食物古時也叫「?」,所以後人就把金蘭用「青」做的這種餅叫青?。後來清明上墳吃青?變成了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吃青團時四注重

1、務必先加熱后食用。因為青團中的糯米冷卻后輕易反生,極不利於消化,而且其中的營養結構也會被破壞。

2、最好與竹筍或馬蘭頭一起吃,這些食物在一起吃可以加快青團的消化和營養的吸收。

3、絕對不要和肥肉混吃,糯米這樣的難消化食品假如與油脂混雜在一起則會加重腸胃負擔,極輕易引起消化不良。

4、最好食用一些有助於消化的食品,如山楂等。因為這些食品可以減少腸胃道消化青團等糯米食品的消化負擔,有利於青團在體內的吸收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05:5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