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國家歡迎中國的投資,願與中國建立夥伴關係,非洲民眾對中國有非常積極的看法。
近年來,非洲大陸在經濟、社會和政治等方面取得了進步和發展,但非洲人民的生活水平並沒有得到很大程度改善,也沒有轉化成一種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原因在於基礎設施過於缺乏導致生產和貿易成本增加,延緩了非洲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融入世界經濟的進程。讓非洲走上增長和可持續發展之路,消除基礎設施建設的鴻溝是當務之急。
正因如此,中國對於非洲大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為非洲國家在提升經濟發展方面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在幫助非洲人的同時,中國也贏得了良好的聲譽,不管是民間還是官方都對這樣的經濟合作表示歡迎,雙方始終是在相互信任的友好氣氛下合作。中國充分尊重非洲國家的文化和社會特性,禮貌謙遜,不干涉別國的內部事務,不施加壓力也不採取軍事威脅。這樣的中國為所有非洲國家所接受。
中國在文化、社會和商業以及其他領域的對外開放,是成立已經15年的中非合作論壇能夠成功的原因所在。今年12月4日至5日在約翰內斯堡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峰會,是繼2006年北京峰會後該論壇第二次召開峰會,非洲對中國已張開雙臂,中非關係史揭開新的一頁。
然而,總有一些西方國家的政府和媒體別有用心地歪曲中非合作,用所謂的「新殖民主義」來攻擊中國,指責中國剝削這塊大陸上的自然資源。那麼問題來了,在西方抨擊中國對非合作的背後,其真實目的是什麼。中國在非洲的真實本質又是什麼?
簡單地說,西方一直將非洲視為他們的傳統市場,美國和歐洲對於中國的擔心源自中國打破了其在非洲的傳統殖民主義架構。同時,他們對基於平等互信、互尊互利的原則建立起的中非合作新模式存有恐懼。
西方對中國的指控是毫無根據的。在眾多的書籍、報刊和文獻中,都有材料證明中國對非洲是實打實的幫助和資金援助。許多數字也表明,中國對非洲大陸的投資不僅有奈及利亞、南非等自然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也有衣索比亞、肯亞和烏干達等自然資源不太豐富的國家,那些中國掠奪非洲資源的故事完全是西方國家炮製出來的。
中國公司在非洲從事道路鋪設,橋樑、學校、醫院和場館建造,電信設施建設等工作。中國擁有巨大的外匯儲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用作對外投資。坦率地說,非洲國家需要中國的資金和幫助,以提高非洲人民的生活水平和降低居民參與經濟活動的開銷。一項研究表明,所有與中國保持緊密經貿關係的非洲國家,在國民收入、居民購買力、衛生保健、教育和基礎設施等方面都得到了極大改善。
究其原因,在於中國對非洲國家採取了這樣的政策:考慮相互之間的利益,堅持尊重和平等,互不干涉內政,對不同的地區給予不同的財政政策,對大多數的合同提供無條件的優惠貸款和投資,在常規的現金援助的基礎上還增加了實物的援助。相比之下,世界上其他大國和國際金融機構在上世紀70年代起就不再以直接的形式來支持基礎設施的建設。
總而言之,非洲國家歡迎中國的投資,願與中國建立夥伴關係。中國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快速而巨大的成功,這樣的發展模式是有吸引力的,非洲國家願意效仿。非洲普通民眾對中國的看法非常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