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感悟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感悟第一

作者:蘇小白  於 2017-1-9 04:2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感悟<黃帝內經>》|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關鍵詞:黃帝內經

陰陽應象大論  感悟第一

 

 

經曰: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chēn)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這一節,是談陰陽重要性及陰陽變化與疾病產生之原因。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這一句,借黃帝之口,說出了陰陽之重要性。「道」,這裡可指方向,路徑;也可指規律、法則。「綱」,《說文解字》:「維紘繩也。」 孔穎達云:「紘者、網之大繩。」即,提網的總繩。「紀」,《說文解字》:「絲別也」,即,散絲的頭緒。「綱紀」者,就是提攜網路之意。陰陽者,本是天地。陽者,天也;陰者,地也。陰陽生,天地成;天地生,萬物出。萬物之生長收藏之變化,還是由陰陽變化而來。萬物之春榮秋凋之生殺,也是由陰陽變化而造成的。所以,這句話實際是說出了,天地萬物,生老病死,無一不是由陰陽。陰陽者,是天地之大道,萬物之根本,變化的源頭,生死的本始,是神明的府邸啊。《易 繫辭》曰:「陰陽不測之謂神。」神明其實就是陰陽之變化。天地是客觀環境;萬物是這一環境之中的一切生命;變化是四季更替;生殺是生死。空間、時間、生命、生死,全是由陰陽而來,因陰陽而動,「一陰一陽之謂道」,此之謂也。

 

「治病必求於本。」

 

中醫治病,是在治病人,而非專治病也。病人者,人之一員也,萬物之一分子也,萬物者必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陰陽合和,則為平人;陰陽不平,則為病人。所以,治療疾病時必須追究疾病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探求其陰陽的偏盛偏衰。王冰解此句云:「陰陽與萬類生殺變化,猶然在於人身,同相參合,故治病之道,必先求之。」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

 

天地本為混沌一片,清氣上升為天,濁氣下沈為地。清氣者,陽也;濁氣者,陰也。清氣上升累積為天,濁氣下沉累積為地。這是中國文化對天地陰陽的認識也。

 

「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陰者,大地也,大地者,相對於天空流雲時變來言比較隱定,故曰靜。陽者,天空也,天空密雲流麗,雲層翻湧,故曰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是說陰陽互根,相互依存。陰陽混元為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為陰陽,其體為一。比如人體,表有肌肉,里有五臟;人從小到大肌肉骨骼壯大,內髒髮育也相應完好,此謂陽生陰長;肌肉骨骼有病,必累及五臟,肉體崩壞,日久五臟必滅,此謂陽殺陰藏。比如一棵樹,枝葉愈披離接受陽氣越多,而樹下蔭涼地兒越大;若枝葉凋敗,樹木枯死,承受不了陽氣,樹下涼蔭地兒也就消失了。總之,萬事萬物都是有陰有陽,陰陽一體的,陰陽雖然對立,但相互依存,消長有序,缺一不可。

 

「陽化氣,陰成形。」

 

凡一切生命體,必有體,也得有活動。體就是形,活動功能即為氣。人無氣,就死了,就不會活動了,人體功能也就失去了。人之本體,就是形;一切生命的活動,就是氣。我們看天上的雲,乍一眼,一團一片的,仔細地辯識,什麼也看不到,這就是氣,是陽;我們看土地,堅堅實實的就在眼前,大地,土地,就踏得著,摸得著,看得到,這就是形,是陰。人的身體,是實的,是摸得著看得見的,是形是陰;人的思維活動,你就看不到,當然也存在,那主是陽。陽化氣,陰成形,就是這道理。陽是上升的,是輕清的,輕清的就化成氣了;陰是下沉的,是重濁的,重濁到一定程度就成固體的了,就成形了。這一句,是對應上邊那一句之中的「陰陽者,——萬物之綱紀」,是講萬物之所滋生的道理。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這是講陰陽轉化的關係。陰陽非但相互依存,還可以相互轉化,但轉化是需要條件的,此條件便是一個字:「極」。物極必反嘛。夏天天很熱,大暑一過,便是立秋,天氣就轉涼了。冬天天很冷,大寒一過,便是立春,天氣就轉暖了。這,就是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這一句,是應合上邊那一句之中的「陰陽者,——變化之父母」。陰陽不是固體不變的,是在不斷變化之中的,在一定條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chēn)脹。」

 

寒氣者,在自然界,為霜為霧,霜化了,你去看會出現一片塵漬;霧裡邊,也有一層細塵。霜霧多現秋冬,是謂寒也。霜霧化去多現塵漬,是謂生濁也。大家都煮過粥吧,一鍋粥燒滾了,打開鍋蓋一片熱氣,熱氣散后,鍋蓋上現出一層晶晶小水珠。這些小水珠,是謂「蒸餾水」,乾乾淨淨的,清也。熱氣生清。清氣本為上升的,秋天氣爽白雲飄,現在你讓清氣下沉,清氣本為輕清的,若要下沉,必要裡邊含滿塵土雜質,暴雨下注。在人體,水谷經胃消化脾運化,清氣之氣本要上承輸布的,現在則消化不良,「清氣」裡邊有未消化的水谷,則就是要拉肚子了。「則生飧泄」,此之謂也。濁氣本來是要下沉的,霜要落在地上,覆著在大地的萬物之上,天就清朗,霧氣也如此,若不覆著,不化為水與塵,則天地之間霧茫茫的,混噹噹的。在人體,胃氣本是要降的,若胃氣不降,不放屁,不拉屎,甚至胃氣反而升,那就會覺得肚子脹脹的,不舒服,甚至呃逆了。這是什麼原因呢?下邊就回答——

 

「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反」,相反;「作」,發作。「逆」者,反也;「從」者,順從,跟從,秩序。

這一切都是源於陰陽向反面發作,即清氣不升反降,濁氣不降反升,疾病的(原因)就是逆反陰陽之秩序了。

 

 

2017/1/8,磨硯齋。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06:5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