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感悟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 感悟第七

作者:蘇小白  於 2016-12-31 05:2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感悟<黃帝內經>》|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關鍵詞:黃帝內經

生氣通天論  感悟第七

 

 

經曰: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於暑,秋為痎瘧;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這一節,論述陰陽關係,並四時之氣傷人之病候。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

 

「強」讀作「jiang」,此強不是正常的生理態,而是病理態,作「倔強,固執」講;「密」,嚴密,緊密,聚氣之意。《內經》有:「陽在外,陰之使也」,現「陽強而不能密」,就是說陽氣很倔強固執,不聽陰之使喚了,不能陰氣團結了,要鬧「離婚」,「不能密」,「陰氣乃絕」。「家」零散了,陽氣很倔強固執地離開陰,陰也不守這個家了,「乃絕」。「絕」,《說文解字》解為:「斷絲也。」就是也「斬斷情絲」勞燕分飛了。陰與陽的關係,就是中國夫妻關係,夫妻合心,其利斷金,家和萬事興,若一方過於霸道或分心,這「家庭」就不和睦,甚至還有可能分崩離析。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陰平陽秘」,這是一種幸福的家庭模式。「平」,即平和,平靜。「秘」,即閉密,親密。「陰平陽秘」,就是陰氣很平靜柔和,陽氣很親密閉密,陰陽交抱,「精神乃治」。「治」,即為安定。精神為五臟所主,精神既安,五臟元真通泰也。這也就像夫妻二人,妻子性情濕柔平靜,丈夫顧家,愛妻,對妻子言聽計從,不倔強,不在外邊沾花惹草,這樣的家庭就和和美美。

王冰解此句,為:「陰氣和平,陽氣閉密,則精神之用,日益治也。」

 

「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陰陽離決」,這是夫妻二人鬧離婚了。「離」者,分離,離開;「決」者,決裂也。陰陽二氣互不服氣,各玩各的,「家」就散了,身體就垮了,「精氣乃絕」嘛。王冰解此句,為:「若陰不和平,陽不閉密,強用施瀉,損耗天真,二氣分離,經絡決決憊,則精氣不化,乃絕流通也」。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

 

「因」,因為,緣由。「於」介詞,無意義。「露」,赤祼,暴露。「風」,風邪。「乃」,就,因此;「生」,產生;「寒熱」,即惡寒發熱。這句話的意思為,因為露體,也就是衣著單薄了,受到了風邪之侵襲,就導致惡寒發熱之病症。為什麼?這裡的病機是,因為風邪外侵,人體內的陽氣就要奮起抗邪,風陽二氣相爭,必定發燒;若外邪勢力重些,體內陽氣不敵,就會怕冷寒重些;若體內陽氣勢力大,就會發熱重些。

 

「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

 

「是以」,因此講,起連接上下文作用。「春天傷於風」,就是春天受風邪所傷了。風氣通於木,木主肝,「邪氣留連」,木邪氣旺乘於土,土為脾,肝氣乘於脾,「乃為洞泄」。肝主疏泄,脾主運化,二氣不調,則成腹瀉。「洞泄」,《聖濟總錄》卷七十四:「洞泄,謂食已即泄」,就是吃完就腹瀉,拉肚子。

 

「夏傷於暑,秋為痎瘧」

 

「夏傷於暑」,即夏天為暑氣所傷,「秋為痎瘧」。「痎瘧」( jiē nüè)者何?馬蒔曰:「痎瘧者,瘧之總稱也。」《醫宗金鑒》有曰:「痎瘧經年久不愈,瘧母成塊結癖症。」註:「痎瘧,經年不愈之老瘧也。」 痎瘧,在《黃帝內經》中,即指瘧疾。瘧疾主要癥狀,就是寒戰壯熱,頭痛,汗出,休作有時,多發於秋季。這是為什麼?因為,夏天傷於暑氣,重者謂中暑了;若傷暑輕者,暑邪一時蟄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半表半里,形成瘧邪。到了秋天,風涼起來,風傷於人,形成風邪。若半表半里沒有瘧邪者,也許會因風邪勢力較輕,一般不發病;若有感受瘧邪之後,風瘧合邪,總稱為瘧邪,瘧為陰邪,勢力加重就會與正氣相爭,邪正相爭,陰陽相移,而引起瘧疾癥狀的發作。瘧為陰邪,若勢力大,體內陽氣不敵,則惡寒戰慄;若陽氣奮爭,瘧陽相搏,陽盛於外,陰必虛於內,丈夫出外打仗了,妻子忙碌送糧送衣,必然虛了,陽強於外熱,陰虛於內也熱,內外皆熱,以致壯熱,頭痛,口渴。若體內之正氣,將瘧邪一時制伏,則遍身汗出,熱退身涼,發作停止。當瘧邪再次反攻,則邪正再次交爭,則癥狀發作。

 

「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

 

「秋天傷於濕」,秋天為濕氣所傷,「上逆而咳」。「上」,向上,與下相對言;「逆」者,反也。「上逆」,即言明向上者為反也,也就是說秋天所受的濕氣,本來是往下行的,濕為陰邪,是往下行的,現反而往上,故為「逆」。「咳」,咳嗽。這句是說,秋天被濕所傷,一時沒有發病,到了冬天,濕邪上逆造成咳嗽。這是為什麼?成無己注云:「當秋之時,濕氣大行。秋傷於濕,濕則干於肺;肺以秋適旺,濕雖入之,不能即發。至冬肺衰,然後濕始動也。雨淫腹疾,則當發為下利。冬以陽氣內固,濕氣不能下行,故上逆而為咳嗽。」說得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發為痿厥」。「發」者,發作;「痿厥」者何?病證名,痿病兼見氣血厥逆,以足痿弱不收為主證。《靈樞·邪氣臟府病形》:脾脈……緩甚為痿厥。《類經·刺四支病》:痿厥者必體廢,張其四支而取之,故血氣可令立快也。簡而言之,就是指四肢痿軟無力,且兼見四肢厥冷。這是為何?秋天人體傷於濕氣,一時不發病,到了冬天,冬為寒水,水濕相兼,浸於筋脈,熱者漲也,冷者縮也,又兼濕邪阻滯氣血,氣血不通,不通則痛,氣血不布,則見冷。王冰注曰:「濕氣內攻於藏腑則咳逆,外散於筋脈則痿弱也。」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冬傷於寒」,冬天為寒氣所傷,「春必溫病」。「溫病」者何?《傷寒論》有:「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可見溫病也是一表證,癥狀為發熱,渴,但不惡寒。這是為什麼?王冰解此條曰:「冬寒且凝,春陽氣發,寒不為釋,陽怫於中,寒怫相持,故為溫病。」

當然,清時雷豐著《時病論》,對此批註更為詳實,現引來:

 

經謂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是訓人有伏氣之為病也。夫冬傷於寒,甚者即病,則為傷寒,微者不即病,其氣伏藏於肌膚,或伏藏於少陰,至春陽氣開泄,忽因外邪乘之,觸動伏氣乃發,又不因外邪而觸發者,偶亦有之。其藏肌膚者,都是冬令勞苦動作汗出之人;其藏少陰者,都是冬不藏精腎臟內虧之輩。此即古人所謂最虛之處,便是容邪之處。據豐論春時之伏氣有五∶曰春溫也,風溫也,溫病也,溫毒也,晚發也。蓋春溫者,由於冬受微寒,至春感寒而觸發。風溫者,亦由冬受微寒,至春感風而觸發。溫病者,亦由冬受微寒,寒釀為熱,至來春陽氣弛張之候,不因風寒觸動,伏氣自內而發。溫毒者,由於冬受乖戾之氣,至春夏之交,更感溫熱,伏毒自內而發。晚發者,又由冬受微寒,當時未發,發於清明之後,較諸溫病晚發一節也。此五者,皆由冬傷於寒,伏而不發,發於來春而成諸溫病者,當辨別而分治之。

 

2016/12/30,磨硯齋。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8 20:0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