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傷寒與孫子兵法》之二:《始計篇 第二》

作者:蘇小白  於 2016-11-15 23:3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傷寒與孫子兵法》|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始計篇  第二

 

 

《孫子兵法  始計篇》有云:「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即是,造成好的態勢,須根據最有利的情況而制訂權變之對策。這一兵法思想,在中醫中被廣泛吸納運用。因為大家知道,中醫之特色便是個性化治療,更是講究「因時,因地,因人」之不同而診治方法相異的「三因制宜」。這些辯證施治原則與方法,其核心思想,皆為「因利而制權也。」

 

那麼,在《傷寒論》中,存有「因利而制權」這樣的兵家思維嗎?當然有,可以說六經辯證皆為因利制權也。當然,我們還是特別舉例說明之。筆者隨手捻來以下三條——

 

(一)    《傷寒論》第67條: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這一條,論治的是水氣病,也就是傷寒因為誤治以後,傷了心脾陽氣,致使心脾皆虛,心陽虛不能鎮水,脾陽虛不能攔水,使下焦之水邪趁虛上犯,過胸、直衝咽喉。這樣水病的施治方子,仲景有給出,為: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去皮 白朮 甘草炙,各二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二)    然後,看《傷寒論》第71條: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這一條兩意,雖皆為「水病」,卻是治法迥異。我們還是從分析條文入手:太陽病經發汗,由於出汗多,傷了津液,致使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是為何?因為津液損,胃中必燥,燥熱上擾心神,致心煩不得眠。這時,就出現二個層次,一是少少飲些水,胃氣和病癒;二是其人脈浮,膀胱陽氣受損,膀胱氣化不足,津液無法上布致口渴,膀胱氣化不利,致小便不利,張仲景給方: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 白朮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右五味,搗爲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三)    接著,再來看《傷寒論》第73條: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這一條前半段,還是五苓散證,病機上邊我們已分析過;後半段,是傷寒發汗傷了胃陽,水停胃中,故而不渴,怎麼治?仲景開方: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薑三兩,切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以上三條,廣義來言,皆為水病,是因水邪致病了。

所不同之處,在於:

一,67條,是心脾陽虛,導致的水邪上逆之水氣病。因為水氣病,是心脾陽虛致,便以茯苓白朮健脾降水;以桂枝甘草溫心陽。

 

二,第71條分二層意思:

1、  為津液損傷,胃氣不和,少飲水,胃氣和則愈。

2、  膀胱陽氣受損,膀胱氣化不利,造成膀胱蓄水證。因為膀胱蓄水證為外有表邪,內有下焦水邪,治以五苓散方,以外去表邪,內除下焦之水邪。

 

三,第73條也分二層意思:

1、  膀胱陽氣受損,膀胱氣化不利,造成膀胱蓄水證。同樣用五苓散治之。

2、  胃陽受損,水停胃中,致使胃脘停水證。治以茯苓甘草湯。這一味葯比之苓桂術甘湯之不同,在於前者用生薑,後者用白朮。原因就在於,前者是心脾陽虛,是故用白朮健脾降水;後者為胃脘停水,用生薑和胃去水。

 

同樣是水病,仲景根據其病因病機與癥狀之不同,因「心脾陽虛」致水病的治以苓桂術甘湯證;而胃中乾燥之水病,又因其渴與不渴情況不同,分別採取「少與飲水」或「茯苓甘草湯」治之。特別是,我們分析其用藥,「苓桂術甘湯」與「茯苓甘草湯(即苓桂姜甘湯),發現二方子只有一味中藥相異——前者方用白朮,後者方用生薑,只一葯之變,而療治卻是大相徑庭!仲景這用藥之機心,方子之恰切,便是孫子所言「因利而制權也」。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08:3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