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馬遠
南宋畫壇四大家,馬遠是其一。
另外三位分別是李唐、劉松年與夏圭。這些人畫風皆屬「院體」,是宮廷畫家。馬遠山水畫作的顯著特點是:布局簡約,線條硬朗,虛實相映,意境深遠,飽含詩情,構圖多取山之一角、水之一涯,故有「馬一角」之稱。我這次賞玩了馬遠的三幅畫作,分別為《踏歌圖》、《梅石溪鳧圖》與《松下觀月圖》。
《踏歌圖》,絹本•設色•縱192。5厘米,橫111厘米。這幅山水畫的明顯特點,便是採用了「二分法」遠景峭峰宮殿與近處山石清溪、竹篁柳影和踏歌農夫以一帶飄緲雲霧隔斷,虛實相映,山勢峭挺巍峨,意境飄逸空靈。山石絕壁,用大斧劈皴,孤利峭勁,氣挺勢拔。人物活潑靈動,柳影竹篁婆娑,顯出一派歡樂景況。畫作上方有寧宗趙擴題詩:「宿雨汪畿田,朝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壠上踏歌行。」足現這幀畫歌頌百姓富足太平與皇家恩寵的寓意。
《梅石溪鳧圖》,絹本•設色•縱26.7厘米,橫28。6厘米。構圖取崖澗一角。清峭石壁,枯拙梅枝,涓涓溪流,嬉鬧鴨子,兼工帶寫,惟妙惟肖。整幅畫作看來,鴨子或揚翅或啄羽或追逐,溪水興起微波,似乎能聞鴨鳴;與崖石寒梅相映,動靜諧和。石冷梅寒,色調較冷;與溪幽處的一片亮光融合,冷暖色調相通。只不過取景有些仄狹,雖說意境深幽,到底不能豁達。
要說我最愛賞的還是畫家的《松下觀月圖》。
《松下觀月圖》冊•絹本•水墨設色•縱25。4厘米•橫25。4厘米。近境崖石還是用大斧劈皴,硬峭瘦拙,一枯松凌雲孤上,用拖枝畫法,瘦枝披垂。松下一隱者寂寂撫琴,旁有一小童席地而坐。而遠景則是以寫意畫法,虛構出一痕遠山,一輪明月。月在黛山之上,月色明凈,山在月華中似乎浮動,大抵是聽了那隱者的琴音吧。石下山溪潺漶,如流珠滾玉,好像一玉女在琴音之中,裊裊俏出。整幅畫虛實相接,現實與理想融會,看似寫山石孤松,其實是寫隱者之琴音,寫隱者之心。畫中之物,皆為靜景;而畫面之外,一片聲音。這聲音透出隱者高潔的志趣,脫俗的逸情。於是,情難自禁,哼出一首打油:
遠山孵明月,
拙石挺孤松。
何時隨君去,
撫琴逗溪鳴。
2008年7月北京菜根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