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讀書賞畫》之五十五:讀《我的名字叫紅》

作者:蘇小白  於 2016-11-3 23:5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讀書賞畫|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2評論

讀《我的名字叫紅》

 

 

初讀《紅》,會猶如墜入一個詭異神秘緊張的或神話或宗教世界,一切都動起來、活起來了——死人、狗、馬、畫中的樹和顏色,等,凡「物」都有了生命,開始向你絮絮叨叨講述獨自或看見或歷經的事情,而他們所講,似乎皆是指向一個故事核心,那便是「誰是兇手?」

 

誰是兇手?便是《紅》這部小說呈現出的「第一個面」。是的,此時,我已經讀完整部小說,也經過了一連串的品讀匝摸與思考,正如作者帕慕克告誡的那樣——閱讀「。。。。。。一本書,可以用聞、摸和擺弄來讀它。」(《<>8.我是艾斯特》),我也就是用了這一切「閱讀」手段,才理出《紅》這部小說是個「多面體」,——它有三面,也就是三個基本面,像三面錐體——除了上面說過的,還有二面:一面是愛情,一面是文化的衝突。

 還是要先介紹一個《紅》這部小說的基本情況。作者:費利特·奧爾罕·帕慕克(Ferit Orhan Pamuk),1952年生,土耳其著名作家,與普魯斯特、卡爾維諾並稱為當代歐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學家,是享譽國際的土耳其文壇巨擘。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瑞典文學院在頒獎辭這樣評介「在追求他故鄉憂鬱的靈魂時發現了文明之間的衝突和交錯的新象徵。」

 

正像我上面所說,《紅》是集「懸疑偵破小說」「愛情小說」和「文化小說」為一體的一部小說「混合體」。這部小說的核心是「衝突」,愛與恨、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伊斯蘭教內部各派別之間的衝突,其間相互猜疑、莫衷一是,對抗沒有結果,融合卻又要涇渭分明,追尋真相但永遠沒有真相,非要有一個「結果」,也就是小說到最後非要找出「兇手」,也是倉促了事,似乎是橄欖匆匆作罷。正如作者在文中感喟:「如今我已到了這把年紀,明白真正的尊敬不是發自內心,而是源於各種不同的規矩和順從。

」——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馬未都語)

 

小說的「懸疑部分」。

故事梗概:小說主人公之一,黑,在外漂泊十二年後,受「姨夫」邀請回來伊斯坦布爾,接踵而來的便是其姨夫細密畫的合作者之一高雅先生被殺、後來其姨夫也被殺,因為二人均是領蘇丹令繪製細密畫抄本的集聚來京城的大畫師,蘇丹王就命令黑與另一名畫師奧斯曼「破案」,並限定日期為三天。於是圍繞「偵落」,各色人物——狗、奧爾罕(姨夫女兒的兒子)、謝庫瑞(姨夫的女兒,也即黑的戀人)、橄欖和顴鳥(二者均為姨夫「同事」,皆為畫師)、金幣、樹與馬皆以不可的聲音、不同的所見開始發言了。但「兇手」一直很模糊,雖然其間「人們將稱我是兇手」也曾五度獨立篇章發言講述,然而其形象一直不清,似是而非。其中人物,也因這起謀殺案,而互相猜疑,個個認為對方是殺人犯,也似乎均有殺人嫌疑與動機。但作者描述很是詭異,總是雲山霧罩,真兇難辯。讀罷全文,哪怕黑與奧斯曼認定兇手是「橄欖」,也是讓讀者不盡服氣的。其實,連「黑」這個主人公,又有誰能說清楚他呢?借用帕慕克自己的說法,讀者「彷彿是透過布滿水汽的窗戶」來看的。作者正是通過這種不斷地接近,又不斷地否定,牽引讀者,去與主人公一道探尋「真正的兇手」。然而,很遺憾,真的很遺憾,

世事總是沒來由而在必須時匆匆了斷。這,有點像中國人鄉下過年,年准不停地準備,這也不足那也缺少,至到年三十還是覺著沒有備齊,睡過一夜,年到了,萬事也就作罷。也如,學生備考,總是不大如意,待考試那一天,一切也就作罷。所以,真相與結果,這些東西,得來的時候,總在一念之斷然。

 二是小說的「愛情故事。」

小說的第二面是講述一個凄美,又有點缺憾美的愛情故事的。愛情,如瓷器,非有裂紋者不屬上品,如維納斯,非有斷臂不算大美。缺憾的藝術,才是真正動人的藝術,也才是有魅力的藝術。小說中一對主人公,「黑」與「謝庫瑞」的愛情,便也是這樣的。謝是黑的姨表妹,二人相差十二歲,二人青梅竹馬,然而「由於(謝庫瑞的)父親把黑的示愛看作是一個無禮的舉動」,致使黑離開伊斯坦布爾,後來謝嫁給了一個兵,那個人去作戰生死不明不再回來,因為黑的姨夫也即謝的父親邀請重回故里時,已是十二年後,謝已成為二個孩子的媽媽,謝並沒很快接受黑,而是要他去尋父夫仇人(此時,姨夫也慘遭殺害)他與奧斯曼大師為偵破殺人兇手而一起在皇家寶庫閱覽歷代細密畫之精品,他逐一拜訪每一位細密畫家,黑最終找到了「兇手」。但是當他找到了殺人「兇手」卻被殺人兇手所傷,身體殘廢,並且始終無法擺脫憂傷。其間,也加入了謝原先丈夫的弟弟哈桑的猜疑,故事也是一波三折,十分好看。

 

三是小說的「文化衝突部分」。

故事發生在十六世紀末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布爾。眾所周知,伊斯坦布爾位於亞歐之間,連接黑海與地中海,號為聯繫東西方的「橋樑」,其原名為「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東羅馬)帝國之京城,後來被奧斯曼帝國佔領后,才更名伊斯坦布爾。拜占廷曾是千年帝國的中心,也是地中海世界的基石,可謂是東西方不同文明潮頭的撞擊處。伊斯蘭細密畫,可以是是這種文明的代表符號之一。它即有西方繪畫的技巧,又融入東方比如中國古典畫的和墨,作者帕慕克取用細密畫作為敘事載體,真可謂匠心獨運。小說故事,也正是圍繞細密畫展開的,「兇殺案」,也似乎是由於各畫師對繪畫技藝的不同見解與尊崇而引起的。這種不同見解,正是文化差異與衝突的表現。除此之外,伊斯蘭教內部,也由於對《古蘭經》的不同理解,造成派別爭執,矛盾與衝突不斷。

 

這樣駁雜繁複廣博的小說內涵,作者調動了一切人與物,充分發言,眾聲喧嘩,將一段故事描摹得繪聲繪色,瑰麗別緻。小說名《我的名字叫紅》,源自小說第31章的小題目——我的名字叫紅。這是全書惟一。而小說主人公,黑,我的名字叫黑,卻是在全書用於敘述多達十二次。為什麼會這樣?讓我們細讀31章,會跳入眼中以下幾節有分量的話:

1)我無所不在,過去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

2)相信我:生命從我開始,又回歸於我。就這樣,一旦我把自己的顏色呈現於紙,彷彿我正命令這個世界:變紅!」而世界也就真的變成了我的血紅色。

3)沒錯,那些看不見的人會否認,然而事實卻是,到處都有我的存在。「紅」是無處不在的,也是無處不含的,更是能改變世界的。而「黑」作為一個個體,雖然千方百計去追尋事情的「真相」,到頭來,終是模稜兩可;經經摧折去尋找愛情,得到的,卻是缺憾的情感。這,難道不是人面對自然面對「真主(古蘭經教義)」的永恆宿命嗎?

 

另外,帕慕克小說語言與細節構設的詩化精巧也是令人嘆賞的。

1)試品賞下邊一段詩化的語言(當黑回來后,謝庫瑞表面通過艾斯特拒絕黑,然而其內心卻是剪不斷那段情的):

噢,為什麼黑騎著白馬從對面經過時,我會站在窗前?為什麼我會在那一刻剛好憑直覺打開了百葉窗,並從積雪覆蓋的石榴樹枝后,望了他那麼久?我沒辦法準確地告訴你們。是我通過哈莉葉告訴了艾斯特,因此,我當然很清楚黑會經過那條路。在此同時,我獨自走上有壁櫃的那個房間,檢查箱子里的床單,房間的窗子正對石榴樹,恰巧就在那一刻,一個念頭忽然閃過,我激動地使盡全力推開了百葉窗,陽光流瀉一室:站在窗口,雖然有點晃眼,但我與黑四目相對,這是何等美妙。

2)當初黑是如何向謝庫瑞表達愛情的,試欣賞:

胡斯萊夫與席琳這段家喻戶曉的故事中,有一個場景我和黑曾詳盡地討論過。胡斯萊夫的朋友夏波,一心想撮合胡斯萊夫與席琳。有一天,席琳與宮廷里的女伴們一同出遊鄉間時,夏波偷偷地在她們坐下休息的林子里,懸掛了一幅胡斯萊夫的畫像。在美麗的花園裡,看見掛在樹上的英俊的胡斯萊夫的畫像,席琳立刻墜入了情網。許多繪畫都描繪出了這個瞬間,這個細密畫家們所稱的場景,刻畫出了席琳仰頭凝望胡斯萊夫的相貌時,臉上驚喜與愛慕的神情。當黑與我父親一起工作時,見過這幅畫許多次,也曾經看著原畫比照臨摹過一兩次,畫得和原畫一模一樣。愛上我之後,他為自己又臨摹了一幅,但是在胡斯萊夫與席琳的位置上,卻畫下了自己和我——黑與謝庫瑞。如果人物下方沒有加上名字標示,只有我才認得出畫中的男人與少女是誰,因為我們偶爾開玩笑鬧著玩的時候,他會以同樣的方式和顏色畫我們:我一身藍衣,他一身紅色。好像怕這樣還不夠似的,他還在胡斯萊夫與席琳的畫像下方寫下了我們的名字。他把畫放在我找得到的地方,然後跑掉了。我還記得他從旁偷看了我見到這幅作品之後,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2015 磨硯齋。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秋收冬藏 2016-11-4 01:01
沒看過,但我手頭正好有一本Orhan Pamuk 的 "Istanbul: Memories of a City",是他的自傳,我磨磨唧唧還沒看完,很有趣的書。
回復 蘇小白 2016-11-5 03:20
秋收冬藏: 沒看過,但我手頭正好有一本Orhan Pamuk 的 &quot;Istanbul: Memories of a City&quot;,是他的自傳,我磨磨唧唧還沒看完,很有趣的書。
我只看了他這一本書。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9:0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