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苔絲》
學生時代曾讀《苔絲》。今又讀之,收穫多多。
《苔絲》是英國著名作家哈代的偉大的長篇小說。哈代早年寫詩,卻發表困難,后改寫小說,一發不可收拾,共寫出過十四個長篇和四部短篇小說集,晚年重提詩筆,得詩千首共八卷。縱觀哈代一生文學活動,可分小說與詩歌兩大塊的創作實踐。在小說創作方面,哈代本人曾將自己的小說作品分成三大類別。一類是「性格與環境小說」;一類是「羅曼史和幻想」;另一類是「愛情陰謀故事」。而性格與環境這一類別的小說更關注現實與人性,《苔絲》就是其中的名篇。
眾所周知,凡是要想構造宏篇巨制者,首要研究的便是小說的結構設造。
《苔絲》的結構獨運,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參照與標尺。依我粗讀,《苔絲》的結構應是「一線牽引、塊狀推進」式的。所謂「一線」是指整部作品是以苔絲的情感與生活經歷為主線的;所謂「塊狀」是指作品在營造中是「成塊」描述並向前波浪推進的,即分「四大塊」。第一塊是苔絲與亞雷克;第二塊是苔絲與克萊爾;第三塊又是苔絲與亞雷克;第四塊卻是苔絲與克萊爾。所以整部作品讀來顯得眉清目秀。
在塊狀描寫的同時,作者注重懸念與伏筆的設置,故而使整部作品渾然一體,一氣呵成。例如,作者在小說的前兩章就抖出了苔絲與克萊爾相愛的「包袱」,但作家並沒點明那個被苔絲「不會輕易而舉忘記的」「誰的談吐也不如那位陌生青年那般優美動聽」的陌生青年,正是苔絲在經歷第一次情感傷痛之後與自己心心相愛的克萊爾,而是留下空間,也並沒有接著寫下去兩人的交往、相愛,卻是盪開一筆,寫苔絲認親遇見堂兄亞雷克,直到苔絲肉體與情感受傷之後,到擠奶場做工時,才揭出那位陌生青年的真面,使讀者恍然明了,使故事緊湊、讀來興味盎然。
《苔絲》的另一顯著特點是小說的詩化語言。無論是描寫客觀環境、人物音容笑貌與內心活動和大的社會背景的變遷與更迭,作家採用的語言皆是充滿意境、意象的詩化語言。從而讓作品的藝術價值更上一個台階。比如作家用「她們每個人不用陽光照射,身上都已經熱烘烘的了,每個人都有供自己心靈取暖的小太陽」這詩化的句子來描寫鄉下姑娘遊行會上的興奮與幸福。用「傍晚時分,光明和黑暗恰好分佈均勻,白晝的壓抑和黑夜的不安相互抵消,只剩下了一種絕對的心靈的自由。她總是善於纖毫不讓地捕捉這樣的時刻。只有在這種時刻,活在世上的痛苦才能減少到最低可能的限度。她並不害怕昏暗的夜晚,她唯一的念頭就是離躲開人類,或是說躲開那個叫做世界的冷酷的集合體。從整體來看,它非常可怕,但是從個體來看,卻又並不可畏,甚至還很可憐呢」這樣充滿詩意蓄藏的句子,來描寫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現實與苔絲的反抗不屈和對黑暗現實的嘲弄與無懼個性。類似這樣的詩化語言可謂充滿了小說的每一個章節,從而使小說在表達思想的力度上更上一層樓。
《苔絲》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在寫人物命運的同時寫了當時社會生活的狀況與變遷。也可以這樣說,作家是在寫大的社會生活的背景下來刻畫苔絲、亞雷克和克萊爾這些小說的主人公的,反過來,也通過這些主人公的思想、個性與生活的變動變化來描寫當時社會現實對人性與人物命運中的不可低估的影響與作用,揭示出了在傳統道德觀念與宗教偽善下追求個性解放的婦女不可變的悲劇運命。
2003年 放鶴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