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造成嚴重傷亡的俄空難調查結果尚未公布,但種種跡象已經表明墜機事件與恐怖襲擊關聯很大。11月8日,俄橫空運輸局派遣專機轉運在埃及的近8萬名本國公民,俄羅斯普京下達命令暫停與埃及的航空客運。
值得一提的是,墜機事件發生后,英國也緊急叫停了埃及飛往英國的航班,並著手接回2萬名英國遊客。英《每日郵報》8日報道稱,英國情報機構猜測俄客機A321發生了恐怖爆炸,而這些伊斯蘭恐怖分子說話帶有伯明翰和倫敦英式口音。《星期日泰晤士報》也進一步引述英國官員證實,英方會協助埃及和俄羅斯緝兇,採取「格殺勿論」的行動,或出動特種部隊到埃及。
外界無不覺察到,此番俄羅斯墜機事件,令西奈半島緊張氣氛驟然升溫。有鑒於美國「9·11」事件后的危機公關,莫斯科方面勢必也將在反恐策略上迎來新的挑戰,結合旨在打擊「伊斯蘭國」(ISIS)、戰事正酣的敘利亞局勢,放眼整個中東地區或又要迎來新的轉機。

俄羅斯墜機遇難者遺體運抵彼得堡
彼得堡鳴喪鐘 埃及恐變天
11月8日,在俄客機A321墜毀一周之後,按照東正教的傳統在彼得堡舉行了悼念儀式,參與人數近2,000餘名,其中包括各地市長、州長和議會領導人。當天在彼得堡的標誌性建築伊薩基輔大教堂鳴響喪鐘224下,整個活動從規模到形式足見對俄羅斯社會產生的巨大影響。紀念僅僅是人們感情的寄託,理智回歸之後,更多的人還是會追問悲劇產生的原因,慰藉亡靈和生者的喪鐘也同樣為肇事者而鳴。
在追責的視線範圍內,首當其衝的是埃及。因為無論是客機自身事故還是恐怖爆炸,埃及機場方面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事件發生后,有先前的乘客反映稱,埃及沙姆沙伊赫機場機場的安檢措施幾近形同虛設,工作人員散漫的作風遠未達到一個國際化機場應有的水平。另外據美國NBC電視台報道,美情報部門稱攔截到ISIS組織在敘利亞拉卡地區的頭目與埃及西奈半島相關人士的對話,有關該組織自誇並慶祝擊落一架俄羅斯客機。近日俄空難調查小組參與人員也對外披露稱,調查小組「90%確定」駕駛艙記錄器最後錄下的聲響是炸彈引發的爆炸。因此在不排除恐怖分子所為的情況下,埃及國家安全部門也不能擺脫對事件的責任。
實際上,在各方聚焦的事故之外,墜機事件無疑也給埃及的經濟發展蒙上了陰影。眾所周知,旅遊業是埃及支柱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的佔比達12%,對外匯儲備貢獻超過14%。墜機事件發生前,埃及旅遊部門預計今年將接待大約1,000萬外國遊客,其中俄羅斯和英國遊客共計佔到約40%。
一方面,埃及航空公司試圖推卸責任、政府高層也不時釋放希望免責的信息。而與此同時,ISIS恐怖分子、埃及教士阿馬斯里發表聲明為事件負責。總之,此次俄歷史上死難人數最多的空難,埃及方面難逃其咎。並且俄羅斯如此大費周折,將本國公民運離不排除也是大規模撤僑的前奏,善於「率先出手」的俄羅斯大有在埃及對恐怖勢力進行清掃的架勢。
空難真相漸顯露 反恐或迎新轉折
根據最新的調查,種種跡象將墜機事件的始作俑者指向恐怖襲擊,外界更援引消息界人士具體稱,該事件系西奈島的極端武裝組織ISIS分支首腦阿馬斯里(Abu Osama al-Masri)所為。
儘管莫斯科一再表露不願與敘利亞恐怖組織相聯繫的意願,但在ISIS組織自我認領、歐美情報機構和媒體追責的壓力之下,真相的天平越發向著人們預期的猜想傾斜。如若確為ISIS組織策劃,無疑會對俄羅斯在敘利亞的反恐行動形成掣肘,加之國內民心思定,俄羅斯既定的中東戰略也不是沒有折戟的可能。因此,無論是否是恐怖襲擊,克林姆林宮現如今面臨的只能是開弓沒有回頭箭的境況。
聯想到當年美國「9·11」事件發生后,美國全球戰略的實現形式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在防務戰略上一度將消滅恐怖主義的現實威脅設置成最大的目標。如今,依然飽受車臣戰爭遺患的俄羅斯,卻又不得不把有限的精力放置於更大的戰略範圍。敘利亞,無疑變成了潘多拉魔盒,俄羅斯會不會步美國後塵,將其變成第二個阿富汗也未可知。
如此下來,可預見的較好的結果也不外乎俄羅斯藉此重回世界反恐聯盟,通過反恐事務的合作與歐美各國展開合作,用安全利益來軟化政治的強硬對抗。但在這場充滿變數的博弈中,俄羅斯從進場就已經背負不是贏家的身份。經此災難,俄羅斯響起的喪鐘也是給埃及和世界敲響的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