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韓三國首腦峰會在韓國召開
三國領導人見面已經就是不小的進展,但是乍暖還寒,中日韓三國對於會晤還是存在著一定的「溫差」。韓國總統朴槿惠在開場白中便點出中日韓面臨的歷史與安全問題。在三國領導人見面前的最後時刻,這些「結構性」的問題都沒有解決。歷史認識、慰安婦問題以及領土問題不會因見面而消除,但是三國應該有足夠魄力和眼光讓三邊領導人會晤機制化,使之成為三國危機管控與安全合作的平台。不能不說,東北亞局勢已經觸底,三年多的僵局正在慢慢緩和,但是物是人非,不得不需要在新的基礎上構築東亞安全的基礎。
借著三邊會晤的機會,中韓、日韓以及中日三國領導人之間都進行了雙邊會晤。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韓國事「正式訪問」,與韓國政府、立法機構以及工商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而安倍對韓國則是「工作訪問」,沒有受到期待中的外交禮遇。這也是日本與中韓兩國關係的「溫差」所在。
此次日韓首腦會晤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慰安婦問題。朴槿惠在訪美期間就表示,會在與安倍舉行雙邊會談時提出「慰安婦」問題。而安倍在即將訪韓之際還是顧左右而言他,只是說要同朴槿惠就包含這一問題在內的諸多課題坦率交換意見。言下之意,慰安婦問題並不是安倍最關注的問題。同時,中日關係的寒意未消,在歷史問題、領土問題等議題上難以達成共識,雙方願意從青年交流等渠道推動中日關係的發展。但無論如何,中日韓三國領導人能夠坐在一起,就已經改變了東北亞外交的格局。
一年前,東北亞局勢還處於一種「外交革命」的狀態:中韓接近,而朝鮮則試圖通過人質問題獲得對日外交的突破,東北亞出現了很奇怪的外交景觀。但中日韓三邊首腦會晤機制的恢復意味著這一「外交革命」戛然而止,東北亞的國家關係似乎在回歸到既有的軌道,尤其是日韓關係回暖,中朝關係也走過了冷淡期。
當然,這種「再平衡」並不是回到從前,也無法回到原來的軌道,因為兩三年之間,東北亞出現了非常具有「顛覆性的變化」:一是朝鮮已經事實上擁核;二是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變成了「普通國家」;三是中國已經成為東北亞第一大國。中日韓的會晤機制不得不直視這些變化,在此基礎上構建地區合作與安全的新框架,逐漸「消化」東北亞地區的這些歷史性變化。
此前,朴槿惠訪美受到了美方非常高規格的接待,而朴槿惠也多次確認韓美關係的牢固性,在很大程度上,朴槿惠也是在安撫美國,消除美國的疑慮。在過去的半年中,韓國做了兩件讓美國不太放心的事情:尾隨英國等西方國家加入了亞投行;參加了中國盛大的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閱兵儀式。對於韓國外交政策的「漂移」,美國的學界和政策界表達了多種憂慮,但沒有對朴槿惠形成打壓,這與日美關係有著很大區別。朴槿惠在沒有觸怒美國的前提下提升了與中國的外交水平,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朴槿惠的「模糊」戰略使韓國得以在中美之間左右逢源。加入亞投行是在西方盟友普遍「背叛」美國的前提下,韓國的「從眾之舉」,而參加閱兵式則是在朝韓發生激烈危機之後,韓美重啟聯合作戰指揮體系,且朴槿惠感謝中國在這場危機管控中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即便朴槿惠有充分的理由來為韓國的政策辯解,還是需要到美國進行一場「安撫」。朴槿惠不斷重申,韓美關係已經達到歷史最好水平,甚至提出,韓美同盟是美國亞太再平衡的核心支柱。如此表態似乎已經偏離了美韓軍事同盟的既有軌道:美韓同盟主要是針對來自朝鮮的威脅,除此之外不能針對另外的第三國,而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的目標並不只是應對朝鮮核危機。筆者並不相信朴槿惠要修訂韓國的同盟戰略,將注意力從朝鮮半島轉移到亞太,但是朴槿惠「放空炮」的做法,也是為了迎合美國的心思。
朴槿惠此次訪美以及中日韓領導人會晤機制的恢復代表著韓國外交政策的「漂移」暫時結束。這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中韓自貿區已經落地,韓國先於日本進入中國市場的目標已經達成,李克強訪韓期間兩國達成的最重大的共識就是推動兩國自貿區戰略儘快落地生效。而TPP協議意外達成,韓國需要重新評估自己的自貿區戰略,加入TPP只是時間問題。二是中朝關係出現比較大的調整,劉雲山訪問朝鮮,中朝關係的冷淡期結束,中國對朝鮮半島政策目標再次出現調整,由此帶來的是,美韓軍事同盟的必要性再次上升。朴槿惠雖然提倡半島信任進程,但是對朝鮮政策比較強硬,且8月份的朝韓危機證明朴槿惠的強硬政策取得了效果。中日韓三國領導人發表的聯合宣言中關於朝核問題的內容也更多體現了韓國的立場。三是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美日軍事同盟升級,美國「撮合」日韓關係再次提速,韓國國防部時隔13年再次派軍艦參加日本的海上自衛隊閱兵式,而安倍則恰好「偶遇」美國核動力航母「里根號」,並且登上了美國航母。客觀而言,朴槿惠在發展中韓關係方面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甚至說已經在既有的框架之下達到了極致。
回顧過去幾年來東北亞地區的震蕩,根本性的不穩定因素來自於日本,從釣魚島國有化開始,安倍借著外交的危機在提前大選中上台。為了追求日本「普通國家」的身份,安倍可謂馬不停蹄地修訂了日本防衛戰略,修訂日美防衛合作指針,解禁集體自衛權,修改安保法案,最終日本獲得了介入地區安全事務的權利,改變了二戰結束以來東北亞的安全結構。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就尋求戰後的政治總決算,擺脫戰敗國地位,可以成為軍事與政治大國。安倍已經實現了日本幾十年來的夙願,而修改憲法第九條近期無望,安倍已經實現了國家形態的「悄悄革命」,緩和東北亞局勢也就提上了日程。另外,安倍已經在2013年參拜了靖國神社,第一個任期留下的遺憾也彌補了,近期內也不會再以參拜來挑動中韓等戰爭受害國的敏感神經。
除了日本之外,朝鮮核問題在過去兩三年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朝鮮已經事實上擁核,六方會談的核心議題也從朝鮮不發展核武器變為朝鮮需要放棄核武器。伊核問題達成協議之後,朝鮮似乎比較焦慮,在不同場合召開記者會,宣布絕不棄核的立場。朝核問題已經陷入了僵局之中,國際社會的棄核要求得不到朝鮮的任何妥協,擁核已經寫入了朝鮮憲法,而朝鮮的訴求則是得到擁核的地位,正式進入核武國傢俱樂部。
為了得到這一地位,朝鮮從去年7月份開始了一系列的外交突圍的嘗試:先是與日本就人質問題進行磋商,但無果而終;與俄羅斯一度熱絡,但「爽約」普京的閱兵儀式之後,兩國關係遇冷;對韓國的戰爭威懾失敗,8月25日達成的共識幾乎滿足了韓國的訴求,朝鮮也暴露了自己「不戰」的底線。可以說,朝鮮外交陷入了一種孤立,金正恩也示好於中國,如向志願軍敬獻花圈等。隨著劉雲山訪朝,兩國關係也在「復歸」。當然,中國還需要執行聯合國安理會做出的對朝制裁,「無核化」的原則還是要堅持,至少可以通過接觸勸服朝鮮不要再次以核試驗挑戰國際社會的底線。這也是在化解當下僵局為數不多的無奈選擇。
中國經濟正在經歷轉型與調整期,新的開放戰略正在形成,發展戰略的融合與對接、國際產能合作、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等新思路正在應用到外交實踐之中。在此次會晤中,李克強提出三國開展產能合作的呼籲,中國願意將工業體系完整、裝備製造集成和施工建設能力強、性價比好的優勢與韓日的高端技術相結合。這也可能是未來中日韓合作的新方向,更是建立互信的重要開端。
東北亞「外交革命」的因素正在慢慢消失,地區格局正在復歸。然而,各國的身份與訴求已然發生巨變:擁核的朝鮮、擁有戰爭權的日本,以及正在構建「大國外交」的中國,這些新的因素和變數需要一種新的框架來重新框定。不斷強化的經貿聯繫、人文交流是地區安全的「底線」,而大國之間的彼此博弈與試探也在走向一種新的均衡,但是更需要一種機制性的溝通渠道來管控危機、推進合作,中日韓領導人會晤是不錯的平台。但如果它只是附著於大國博弈之上的工具的話,就無法發揮這樣的作用。中日韓領導人不能因為彼此出現紛爭就不見面了,而是應該達成一種共識,讓領導人會晤變成一種強固的制度,唯有如此,東北亞才可能在共同市場的基礎上建立共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