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利沙拋木漂斧的神跡>
讀經【王下6: 1-33】【先知門徒對以利沙說:'看哪,我們同你所住的地方過於窄小,求你容我們往約旦河去,各人從那裡取一根木料建造房屋居住……。】在列王紀下第六章中記載了,以利沙拋木漂斧的神跡;亞蘭王策劃要攻打以色列的陰謀屢被以利沙識破的神跡;撒瑪利亞嚴重的飢荒。本章首先說到:【先知門徒對以利沙說:『看哪,我們同你所住的地方過於窄小,求你容我們往約旦河去,各人從那裡取一根木料建造房屋居住。』他說:『你們去吧!』有一人說:『求你與僕人同去。『回答說:』我可以去。『於是以利沙與他們同去。到了約旦河,就砍伐樹木。有一人砍樹的時候,斧頭掉在水裡,他就呼叫說:』哀哉!我主啊,這斧子是借的。『神人問說:』掉在哪裡了?『他將那地方指給以利沙看。以利沙砍了一根木頭,拋在水裡,斧頭就漂上來了。以利沙說:』拿起來吧!『那人就伸手拿起來了。】「先知門徒對以利沙說:『看哪,我們同你所住的地方過於窄小」。當時因以利沙的聲望很高,所以先知以利沙門徒的人數就加增,住的地方就顯小了。為了建造更寬廣的居所,先知門徒們要到約旦河去,砍伐木料回來建造住處。先知門徒們做事之前先徵詢以利沙的同意,也尋求他同去。「於是以利沙與他們同去。到了約旦河,就砍伐樹木」。就在他們「砍伐樹木」時,其中有一門徒在砍木時,「斧頭掉在水裡」了。「他就呼叫說:『哀哉!我主啊,這斧子是借的』」。當時斧子是很貴重的工具,絕對不是這些清寒的先知門徒可以買得起的。現在他把斧子掉到河裡了,他怎麼能賠得起呢!在那個年代,恐怕人家還會強迫他做奴僕,來償還這把斧子的錢!因此他呼叫說:「哀哉!」幸好當初有人邀請了以利沙和他們一起去,現在有了問題他就可以告訴以利沙。以利沙聽到他焦慮的呼求后,就將一根木頭拋在水裡,斧頭就漂上來了。這個神跡不是斧頭自己漂上來,而是木頭自動找到斧頭,帶著斧頭浮上來。這個神跡不但叫我們看見,大小事情神都看顧,而且也叫我們珍惜神的同在。有全能的神和我們同在,不管大事小事,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來告訴神。而以利沙是一位大有能力的先知,他得到了以利亞雙倍的恩膏,神也大大使用他。
【亞蘭王與以色列人爭戰,和他的臣僕商議說:'我要在某處某處安營。'神人打發人去見以色列王,說:'你要謹慎,不要從某處經過,因為亞蘭人從那裡下來了。'以色列王差人去窺探神人所告訴所警戒他去的地方,就防備未受其害,不止一兩次。亞蘭王因這事心裡驚疑,召了臣僕來,對他們說:'我們這裡有誰幫助以色列王,你們不指給我嗎?'有一個臣僕說:'我主,我王!無人幫助他,只有以色列中的先知以利沙,將王在卧房所說的話告訴以色列王了。王說:'你們去探他在哪裡,我好打發人去捉拿他。'有人告訴王說:'他在多坍。'王就打發車馬和大軍往那裡去,夜間到了,圍困那城。】「亞蘭王與以色列人爭戰,和他的臣僕商議說:'我要在某處某處安營」。亞蘭王想要用埋伏的戰術,來偷襲以色列王。「神人打發人去見以色列王,說:'你要謹慎,不要從某處經過,因為亞蘭人從那裡下來了。'以色列王差人去窺探神人所告訴所警戒他去的地方,就防備未受其害,不止一兩次」。因以色列王聽了以利沙的話后,他每次都繞道,躲過了亞蘭王的陰謀。這種事情假使發生一次兩次,也許亞蘭王會以為是碰巧,次數多了,亞蘭王就覺得裡面有問題。因此「亞蘭王因這事心裡驚疑,召了臣僕來,對他們說:'我們這裡有誰幫助以色列王,你們不指給我嗎?'」亞蘭王以為,在他們中間有什麼人向敵人告密了。這個時候,他的一個臣僕提供了他一個線索,他說:「我主我王,無人幫助他,只有以色列中的先知以利沙將王在卧房所說的話告訴以色列王了」。可見這個亞蘭王的臣僕,也算是對神有一點認識,知道神的能力。當亞蘭王知道是先知以利沙,能聽到他用埋伏的戰術,來偷襲以色列王的話,他應該會非常震驚,也因此而知道以色列的神是大有能力的,他就要放棄攻打以色列的計劃。可是他卻要去捉拿先知以利沙,亞蘭軍隊很有策略地夜間到達,「圍困那城」,防止以利沙白天逃走。
【神人的僕人清早起來出去,看見車馬軍兵圍困了城。僕人對神人說:'哀哉!我主啊,我們怎樣行才好呢?'神人說:'不要懼怕!與我們同在的比與他們同在的更多。'以利沙禱告說:'耶和華啊,求你開這少年人的眼目,使他能看見。'耶和華開他的眼目,他就看見滿山有火車火馬圍繞以利沙。】「神人的僕人清早起來出去,看見車馬軍兵圍困了城。僕人對神人說:『哀哉!我主啊,我們怎樣行才好呢?'」先知以利沙的僕人清早起來一看,發現敵軍已把城重重圍困,就非常懼怕。他就對神人以利沙說:「哀哉!我主啊,我們怎樣行才好呢?」但神人對他說:「不要懼怕!與我們同在的比與他們同在的更多」。接著以利沙就禱告說:「耶和華啊,求你開這少年人的眼目,使他能看見」。神聽了以利沙的禱告,就開了他的眼目,「他就看見滿山有火車火馬圍繞以利沙」,看到了「與我們同在的,比與他們同在的更多」。就不再懼怕了。然而不僅先知以利沙在遭遇危險的時候有神的使者在他的四圍安營保護,一切敬畏神的人都可以得著同樣的看顧保守,因為【耶和華的使者在敬畏他的人四圍安營,搭救他們。】(詩34:7)所以只要我們敬畏神,遵行祂的旨意,他便在我們遭遇危險患難的時候差遣祂的使者在我們四圍安營,保護和搭救。
【敵人下到以利沙那裡,以利沙禱告耶和華說:'求你使這些人的眼目昏迷。'耶和華就照以利沙的話,使他們的眼目昏迷。以利沙對他們說:'這不是那道,也不是那城;你們跟我去,我必領你們到所尋找的人那裡。'於是領他們到了撒馬利亞。他們進了撒馬利亞,以利沙禱告說:'耶和華啊,求你開這些人的眼目,使他們能看見。'耶和華開他們的眼目,他們就看見了,不料,是在撒馬利亞的城中。】「敵人下到以利沙那裡,以利沙禱告耶和華說:'求你使這些人的眼目昏迷。'耶和華就照以利沙的話,使他們的眼目昏迷」。亞蘭的軍隊再厲害,人數再多,武器再先進,假使他們眼睛昏迷,既認不出以利沙,也不曉得分辨方向,又有什麼用呢!因以利沙的禱告蒙神垂聽,結果以利沙毫不費勁的將亞蘭人從多坍帶到撒瑪利亞。那為什麼以利沙的禱告能蒙神垂聽呢?因以利沙是個親近神的人,而且他每天都以敬畏神的心來事奉神,信靠神,所以他的禱告就蒙神垂聽。因此我們都要像先知以利沙那樣親近神,以敬畏神的心來事奉神,信靠神,這樣我們的禱告就能蒙神垂聽。【以色列王見了他們,就問以利沙說:'我父啊,我可以擊殺他們嗎?'回答說:'不可擊殺他們!就是你用刀用弓擄來的,豈可擊殺他們嗎(或譯:也不可擊殺,何況這些人呢)?當在他們面前設擺飲食,使他們吃喝回到他們的主人那裡。'王就為他們預備了許多食物;他們吃喝完了,打發他們回到他們主人那裡。從此,亞蘭軍不再犯以色列境了。】「以色列王見了他們,就問以利沙說:'我父啊,我可以擊殺他們嗎?'」面對這些用神跡帶來的敵軍,以色列王問神人是否可以擊殺他們。神不允許約蘭擊殺俘虜,是因為這個神跡的目的不是要擊殺仇敵,而是要用神跡叫亞蘭人曉得耶和華神的大能。所以神只讓約蘭王叫這些敵軍吃飽喝足,使他們回去,這樣就可以讓百姓得著短暫的和平。
【此後,亞蘭王便哈達聚集他的全軍,上來圍困撒馬利亞。於是撒馬利亞被圍困,有飢荒,甚至一個驢頭值銀八十舍客勒,二升鴿子糞值銀五舍客勒。一日,以色列王在城上經過,有一個婦人向他呼叫說:'我主,我王啊!求你幫助。'王說:'耶和華不幫助你,我從何處幫助你?是從禾場,是從酒榨呢?'王問婦人說:'你有什麼苦處?'她回答說:'這婦人對我說:'將你的兒子取來,我們今日可以吃,明日可以吃我的兒子。'我們就煮了我的兒子吃了。次日我對她說:'要將你的兒子取來,我們可以吃。'她卻將她的兒子藏起來了。'王聽見婦人的話,就撕裂衣服;(王在城上經過)百姓看見王貼身穿著麻衣。王說:'我今日若容沙法的兒子以利沙的頭仍在他項上,願神重重地降罰與我!】「此後,亞蘭王便哈達聚集他的全軍,上來圍困撒馬利亞」。神一再地向百姓顯出拯救,不住地給他們悔改的機會,但百姓已經全然敗壞,拒絕悔改。因此在短暫的和平之後,亞蘭王又「上來圍攻撒瑪利亞」。這次亞蘭人圍城所造成的飢荒極其慘烈,連驢頭和鴿子糞都奇貴無比,更為慘烈的是,城中出現令人極其恐怖的吃人慘劇,而且是母親吃了自己的兒子。由此可見,飢荒的慘烈到了如此令人恐怖的程度,使不信神慣於作惡的以色列王也感到震驚,於是他當眾撕裂自己的衣服,那是極其憤怒的表現。他卻對婦人說:「耶和華不幫助你,我從何處幫助你?」這就是說,你今天所遭遇的是出於耶和華神,與我無關,這是在埋怨神。以色列人的遭遇這樣的災禍,是以色列王和通國百姓不聽從神的話,離棄神的道,背棄神之約的惡果。神借著律法早就警告過,當百姓悖逆到極點的時候,【在你在仇敵圍困窘迫之中,必吃你本身所生的,就是耶和華你神所賜給你的兒女之肉。】(申28:53)因此約蘭王本應該帶領百姓認罪悔改,重新回到神的面前,祈求神的赦免和憐憫,從而將災禍挪去。可是他卻反其道而行之,誓言要當時日殺以利沙。
【那時,以利沙正坐在家中,長老也與他同坐。王打發一個伺候他的人去;他還沒有到,以利沙對長老說:'你們看這兇手之子,打發人來斬我的頭;你們看著使者來到,就關上門,用門將他推出去。在他後頭不是有他主人腳步的響聲嗎?'正說話的時候,使者來到,王也到了,說:'這災禍是從耶和華那裡來的,我何必再仰望耶和華呢?'】「那時,以利沙正坐在家中,長老也與他同坐。王打發一個伺候他的人去」。此時以利沙正在家裡坐著,有以色列的長老陪同,但神讓他知道以色列王的所言所行。作為神的先知,他並不被王的權勢所恐嚇。以色列王在宣布要殺以利沙之後,就派人去以利沙的住處,以利沙就叫長老把門關上,不允許人進來,他根本就不準備見以色列王。當以色列王到了后,他就將災禍歸咎於神說:「這災禍是從耶和華那裡來的,我何必再仰望耶和華呢?」這是約蘭王離棄神的宣告,因此他的結局是很可悲的。但願我們今天都要敬畏神,堅定的信靠神!阿們!
www.biblestudy-xbss.com 聖經分卷分章註解 霞步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