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6: 1-40】【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耶和華就把他們交在米甸人手裡七年……。】在士師記第六章中記載了,因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耶和華就把他們交在米甸人手裡七年」,之後「以色列人因米甸人的緣故,呼求耶和華」,神就向基甸顯現並呼召他前去攻敵;而基甸尋求蒙召的證據。本章首先說到:【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耶和華就把他們交在米甸人手裡七年。】以色列人在【國中太平四十年】后,「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因此神再次借外邦人手管教和懲罰他們。這次「耶和華就把他們交在米甸人手裡七年」。「米甸人」是亞伯拉罕與基土拉所生的後代(創25:2),曾與摩押人一起聘請巴蘭來咒詛以色列人(民22:4)。【米甸人壓制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因為米甸人,就在山中挖穴、挖洞、建造營寨。以色列人每逢撒種之後,米甸人、亞瑪力人,和東方人都上來攻打他們,對著他們安營,毀壞土產,直到迦薩,沒有給以色列人留下食物,牛、羊、驢也沒有留下;因為那些人帶著牲畜帳棚來,像蝗蟲那樣多,人和駱駝無數,都進入國內,毀壞全地。】「米甸人壓制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因為米甸人,就在山中挖穴挖洞、建造營寨」,「壓制」指被強大的力量所制伏;「挖穴挖洞」指以色列人為了自我保護,他們離開居所住到隱藏的山洞裡;「建造營寨」,是指具有防衛措施類似山寨的集中居住點。「以色列人每逢撒種之後,米甸人、亞瑪力人和東方人都上來攻打他們」,「撒種之後」,指陽曆的十月、十一月之間,此時剛剛完成一年的收割,也撒下了大麥小麥的種子,百姓正在打穀;仇敵此時前來攻擊,目的是搶奪糧食;「亞瑪力人」是雅各的孿生哥哥以掃的後代(創36:16);「東方人」指東方沙漠的游牧民族,即今日的阿拉伯人。「對著他們安營,毀壞土產,直到迦薩,沒有給以色列人留下食物,牛、羊、驢也沒有留下」。米甸人的攻襲從北方開始,下到迦薩,可見影響範圍之廣。「因為那些人帶著牲畜帳棚來,像蝗蟲那樣多,人和駱駝無數,都進入國內,毀壞全地」。「帶著牲畜帳棚來」,是指他們四處遊走掠奪財物,到特定場所支搭帳棚居住;「像蝗蟲」說明數目眾多,而且破壞力極強;「駱駝」作運輸工具,可以長距離搬運掠奪物。百姓本來指望靠拜假神巴力獲得豐收,但神卻允許他們的收成一次又一次地被仇敵搶走,以致白白勞作、無法享受,變得「極其窮乏」。我們若離棄真神、追求各種財神,神必然會讓我們【將工錢裝在破漏的囊中】(該1:6),結果是「極其窮乏」、一場空。
【以色列人因米甸人的緣故,呼求耶和華,耶和華就差遣先知到以色列人那裡,對他們說:『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我曾領你們從埃及上來,出了為奴之家,救你們脫離埃及人的手,並脫離一切欺壓你們之人的手,把他們從你們面前趕出,將他們的地賜給你們『;又對你們說:』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你們住在亞摩利人的地,不可敬畏他們的神。你們竟不聽從我的話。『】「以色列人因米甸人的緣故,極其窮乏,就呼求耶和華」,「極其窮乏」因牲畜和財物被掠奪殆盡。以色列人在莊稼連續欠收七年以後,掙扎於飢餓的死亡在線,在這種令人絕望的困境中,他們「就呼求耶和華」。他們呼求的動機,並不是因為痛感自己的罪行,而是因為米甸人的緣故。「耶和華就差遣先知到以色列人那裡」,「先知」就是被神差遣為祂說話的人。「對他們說:『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我曾領你們從埃及上來,出了為奴之家」,「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這就是先知奉神的名說話。因以色列人在埃及被奴役(出1:11),故稱埃及「為奴之家」。「救你們脫離埃及人的手,並脫離一切欺壓你們之人的手」,「一切欺壓你們之人」,是指米所波大米人(3:7-11)、摩押人(3:12-30)、非利士人(3:31)、迦南各族人。「把他們從你們面前趕出,將他們的地賜給你們」,「他們的地」包括約但河東亞摩利人的地,以及河西迦南七族人的迦南地。「又對你們說:』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神在此重申祂和以色列人的關係,是他們唯一的真神(出6:7)。「你們住在亞摩利人的地,不可敬畏他們的神。你們竟不聽從我的話」。「住在亞摩利人的地」,亞摩利人在此代表迦南七族,故指迦南地;「竟不聽從我的話」,是指以色列人轉去敬拜偶像假神。百姓前三次悖逆,只要「呼求耶和華」,神的拯救馬上就顯出來。到第四次呼求的時候,神卻沒有立刻施行拯救,而是先「差遣先知」來指出百姓的罪,呼籲他們迴轉悔改。【耶和華的使者到了俄弗拉,坐在亞比以謝族人約阿施的橡樹下。約阿施的兒子基甸正在酒榨那裡打麥子,為要防備米甸人。耶和華的使者向基甸顯現,對他說:『大能的勇士啊,耶和華與你同在!『】「耶和華的使者到了俄弗拉,坐在亞比以謝族人約阿施的橡樹下」,「耶和華的使者」有時是指天使,但有時是指神自己,本章中的「耶和華的使者」和「耶和華」可以互用。「俄弗拉」可能位於瑪拿西支派境內的示劍附近;「亞比以謝族」是瑪拿西的後裔,住在河西地(書17:2)。「約阿施的兒子基甸,正在酒醡那裡打麥子,為要防備米甸人」,「基甸」是神呼召他帶領以色列人對抗米甸人;「在酒醡那裡打麥子」,打麥子通常是用牲畜拉著碌碡,在平坦寬敞的禾場上進行,基甸害怕米甸人來搶,收成可能也不多,所以只敢躲在狹窄的「酒醡」里以手工打穀。「耶和華的使者向基甸顯現,對他說:『大能的勇士啊,耶和華與你同在」。基甸本來不是一個「大能的勇士」,他之所以被神稱為「大能的勇士」,是因為神已經與他同在,只是基甸現在還不明白。雖然百姓聽到了先知的責備,卻仍然沒有離開巴力,但神還是憑著恩典和信實再次顯明了拯救,主動呼召瑪拿西支派的基甸出來作士師。
【基甸說:』主啊,耶和華若與我們同在,我們何至遭遇這一切事呢?我們的列祖不是向我們說「耶和華領我們從埃及上來」嗎?祂那樣奇妙的作為在哪裡呢?現在祂卻丟棄我們,將我們交在米甸人手裡。『】「基甸說:『主啊,耶和華若與我們同在,我們何至遭遇這一切事呢?」基甸並不知道「耶和華的使者」是誰,他所說的「主啊」是尊稱。基甸的回話是在質問對方,因他們現在的境遇,顯明並沒有神的同在。「我們的列祖不是向我們說,耶和華領我們從埃及上來嗎?祂那樣奇妙的作為在哪裡呢?現在祂卻丟棄我們,將我們交在米甸人手裡』」。基甸的意思是,倘若神真的與他們同在,怎麼沒有顯出祂奇妙的作為呢?結論是,我們被神丟棄了。基甸說出了一半的事實,卻沒有說出另一半的事實,就是先知責備的:「你們竟不聽從我的話」。當我們落到屬靈的黑暗裡時,遇到難處也會象基甸一樣,第一反應就是怨天尤人,抱怨神「丟棄我們」,抱怨神「奇妙的作為」只是過去的歷史,而不是省察自己在神面前所犯的罪。【耶和華觀看基甸,說:『你靠著你這能力去從米甸人手裡拯救以色列人,不是我差遣你去的嗎?』基甸說:『主啊,我有何能拯救以色列人呢?我家在瑪拿西支派中是至貧窮的,我在我父家是至微小的。』耶和華對他說:『我與你同在,你就必擊打米甸人,如擊打一人一樣。『】「耶和華觀看基甸,說:『你靠著你這能力去從米甸人手裡拯救以色列人,不是我差遣你去的嗎?」「觀看」是指同情地注視;「你這能力」表示神應許將驅敵的能力賜給他;「我差遣你去」,表示神應許與他同在。「基甸說:』主啊,我有何能拯救以色列人呢?」這時基甸已經聽出了神話語中的權柄,他說的「主啊」是對神的尊稱。「我有何能」,他誠實地承認自己的無能。「我家在瑪拿西支派中是至貧窮的,我在我父家是至微小的」。但「耶和華對他說:『我與你同在,你就必擊打米甸人,如擊打一人一樣」。這裡「耶和華」表示,「耶和華的使者」就是神自己;「我與你同在」神正式表明與基甸同在,「如擊打一人一樣」,意思是必能得勝。
【基甸說:『我若在禰眼前蒙恩,求禰給我一個證據,使我知道與我說話的就是主。求禰不要離開這裡,等我歸回將禮物帶來供在禰面前。』主說:『我必等你回來。』基甸去預備了一隻山羊羔,用一伊法細面作了無酵餅,將肉放在筐內,把湯盛在壺中,帶到橡樹下,獻在使者面前。神的使者吩咐基甸說:『將肉和無酵餅放在這磐石上,把湯倒出來。』他就這樣行了。耶和華的使者伸出手內的杖,杖頭挨了肉和無酵餅,就有火從磐石中出來,燒盡了肉和無酵餅。耶和華的使者也就不見了。基甸見他是耶和華的使者,就說:『哀哉!主耶和華啊,我不好了,因為我覿面看見耶和華的使者。』耶和華對他說:『你放心,不要懼怕,你必不至死。』於是基甸在那裡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起名叫『耶和華沙龍』(就是耶和華賜平安的意思)。(這壇在亞比以謝族的俄弗拉直到如今。)】「基甸說: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給我一個證據,使我知道與我說話的就是主」,「給我一個證據」,為要證明是出於神。「求你不要離開這裡,等我歸回,將禮物帶來供在你面前」。「禮物」是向神奉獻的貢物或祭物。「主說:『我必等你回來」」。表示神容許基甸求證的行為。「基甸去預備了一隻山羊羔,用一伊法細面作了無酵餅」,「一伊法細面」,約摺合22公升的細面,另加上一隻山羊羔,是相當厚重的禮物,表示基甸誠心付出代價以求證對方真的是神。「將肉放在筐內,把湯盛在壺中,帶到橡樹下,獻在使者面前」,「肉…湯」表示山羊羔已經被煮過。「神的使者吩咐基甸說:『將肉和無酵餅放在這盤石上,把湯倒出來。他就這樣行了」,「盤石」是當作臨時祭壇之用。「耶和華的使者伸出手內的杖,杖頭挨了肉和無酵餅,就有火從盤石中出來,燒盡了肉和無酵餅」。「火將基甸獻上之物燒盡,表示神的悅納(利9:24)。「耶和華的使者也就不見了。基甸見祂是耶和華的使者,就說:『哀哉!主耶和華啊,我不好了」,「見祂是耶和華的使者」,是指他看見祂就是神自己;「哀哉」表示大禍即將臨頭。「因為我覿面看見耶和華的使者』」。以色列人相信,人若看見神的面就不能存活(出33:20)。「耶和華對他說:『你放心,不要懼怕,你必不至死』」。其實,這就是神與他同在的明證。「於是基甸在那裡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起名叫耶和華沙龍」。「壇」指祭壇;「耶和華沙龍」意思是耶和華是平安,因為神安慰他說:「放心,不要懼怕」。「這壇在亞比以謝族的俄弗拉,直到如今」。基甸在神面前恢復了平安,神的百姓也將在神面前恢復平安,這是神拯救的開始。
【當那夜,耶和華吩咐基甸說:『你取你父親的牛來,就是(或譯:和)那七歲的第二隻牛,並拆毀你父親為巴力所築的壇,砍下壇旁的木偶,在這磐石(原文是保障)上整整齊齊地為耶和華你的神築一座壇,將第二隻牛獻為燔祭,用你所砍下的木偶作柴。』基甸就從他僕人中挑了十個人,照著耶和華吩咐他的行了。他因怕父家和本城的人,不敢在白晝行這事,就在夜間行了。】「當那夜,耶和華吩咐基甸說:『你取你父親的牛來,就是那七歲的第二隻牛」,神在這裡指明要「七歲」的牛,因為這牛見證了百姓在七年裡變得徹底窮乏,此時要代表百姓歸向神。「並拆毀你父親為巴力所築的壇,砍下壇旁的木偶」,「為巴力所築的壇」,表示他父親背棄真神改信巴力,就是迦南人所信的偶像假神;「壇旁的木偶」指亞舍拉。「在這盤石上,整整齊齊地為耶和華你的神築一座壇」,是指在這盤石上築一座正式的祭壇。「將第二隻牛獻為燔祭,用你所砍下的木偶作柴」,「第二隻牛」就是那隻七歲的牛;「燔祭」指整個祭物須在祭壇上經過火燒,全部獻給神(利1:3);「木偶作柴」就是焚燒偶像假神。「基甸就從他僕人中挑了十個人,照著耶和華吩咐他的行了」,「挑了十個人」表示他行事謹慎,挑選值得信任的僕人;他家有這麼多的僕人,也表示他的父家乃是一個望族。「他因怕父家和本城的人,不敢在白晝行這事,就在夜間行了」。「在夜間行」並不是害怕承擔責任,而是怕被人發覺而阻止,以致無法完全神所交代的事。
【城裡的人清早起來,見巴力的壇拆毀,壇旁的木偶砍下,第二隻牛獻在新築的壇上,就彼此說:『這事是誰做的呢?』他們訪查之後,就說:『這是約阿施的兒子基甸做的。』城裡的人對約阿施說:『將你兒子交出來,好治死他;因為他拆毀了巴力的壇,砍下壇旁的木偶。』約阿施回答站著攻擊他的眾人說:『你們是為巴力爭論嗎?你們要救他嗎?誰為他爭論,趁早將誰治死!巴力若果是神,有人拆毀他的壇,讓他為自己爭論吧!』所以當日人稱基甸為耶路巴力,意思說:『他拆毀巴力的壇,讓巴力與他爭論。『】「城裡的人清早起來,見巴力的壇拆毀,壇旁的木偶砍下,第二隻牛獻在新築的壇上」,因城裡的人第二天清早起來發現巴力的壇被拆毀、壇旁的木偶砍調、那隻七歲的牛已經被獻在新築的壇上。「就彼此說:『這事是誰作的呢?』」他們不是問「為什麼會發生這事」,而是問「這事是誰作的呢?」表示仍不覺得拜偶像是犯罪。「他們訪查之後,就說:『這是約阿施的兒子基甸作的』」。「訪查」就是仔細的查問。「城裡的人對約阿施說:『將你兒子交出來,好治死他」,「治死他」表示眾人悖逆到一個程度,輕看人命,重視偶像。「因為他拆毀了巴力的壇,砍下壇旁的木偶」,眾人認為此舉觸犯了他們所拜的巴力和亞舍拉,對他們日後的農作和生育會引來咒詛。「約阿施回答站著攻擊他的眾人說」,約阿施可能已經從兒子獲知原由,醒悟他自己所犯的罪,因此就回答攻擊他的眾人說:「你們是為巴力爭論嗎?你們要救他嗎?誰為他爭論,趁早將誰治死」。約阿施在此指出:巴力既然不能救他自己,怎麼可以為巴力爭論呢?為這樣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巴力爭論,這人就應當被治死。「巴力若果是神,有人拆毀他的壇,讓他為自己爭論吧!」這就是說巴力若果是神,他會自己去找拆毀壇的人算賬,不需要別人出頭。「所以當日人稱基甸為耶路巴力,意思說:『他拆毀巴力的壇,讓巴力與他爭論』」。「耶路巴力」是指與巴力作對者。約阿施從基甸的行動中看到巴力的虛假:一個不能救自己的神,並不值得去敬拜。因此約施在眾人面前竟然比基甸還勇敢。而眾人也一下明白過來,迴轉歸向神,成為「耶和華沙龍」的開始。因基甸邁出了信心的第一步,神就借著改變他的父親來印證神的同在。
【那時,米甸人、亞瑪力人和東方人都聚集過河,在耶斯列平原安營。耶和華的靈降在基甸身上,他就吹角;亞比以謝族都聚集跟隨他。他打發人走遍瑪拿西地,瑪拿西人也聚集跟隨他;又打發人去見亞設人、西布倫人、拿弗他利人,他們也都出來與他們會合。】「那時,米甸人、亞瑪力人和東方人都聚集過河,在耶斯列平原安營」,「米甸人」是亞伯拉罕與基土拉所生的後代(創25:2),曾與摩押人一起聘請巴蘭來咒詛以色列人(民22:4);「亞瑪力人」是雅各的孿生哥哥以掃的後代(創36:16);「東方人」指東方沙漠的游牧民族,即今日的阿拉伯人;「耶斯列平原」是在米吉多以東的一片平原。「耶和華的靈降在基甸身上」,「降在」是指如同「穿衣」般的臨到他的身上,使他獲得能力。「他就吹角,亞比以謝族都聚集跟隨他」,「吹角」指吹羊角號,召集眾人;「亞比以謝族」是瑪拿西的後裔,住在河西地(書17:2),是基甸的父親所屬的家族。「他打發人走遍瑪拿西地,瑪拿西人也聚集跟隨他;又打發人去見亞設人、西布倫人、拿弗他利人,他們也都出來與他們會合」。因基甸的順服預備了神做工的道路,從他身上顯出了神的大能。因此之前反對他拆毀巴力祭壇本族亞比以謝人率先迴轉跟隨神,然後整個瑪拿西支派也迴轉過來,整個以色列也迴轉過來,連基順河之戰時「在海口靜坐」(5:17)的「亞設人」也迴轉了過來。【基甸對神說:『禰若果照著所說的話,借我手拯救以色列人,我就把一團羊毛放在禾場上:若單是羊毛上有露水,別的地方都是乾的,我就知道禰必照著所說的話,借我手拯救以色列人。』次日早晨基甸起來,見果然是這樣;將羊毛擠一擠,從羊毛中擰出滿盆的露水來。基甸又對神說:『求禰不要向我發怒,我再說這一次:讓我將羊毛再試一次。但願羊毛是乾的,別的地方都有露水。』這夜神也如此行:獨羊毛上是乾的,別的地方都有露水。】「基甸對神說:『你若果照著所說的話,借我手拯救以色列人」,「借我手拯救以色列人」,基甸在此向神尋求得勝的保證。「我就把一團羊毛放在禾場上。若單是羊毛上有露水,別的地方都是乾的,我就知道你必照著所說的話,借我手拯救以色列人」。露水僅降在一小團羊毛上,而未降在別處,表示不是出於自然的現象,而是神的作為。「次日早晨,基甸起來,見果然是這樣;將羊毛擠一擠,從羊毛中擰出滿盆的露水來」。「擰出滿盆的露水」,表示絕對不是平常的被露水滴濕,乃是神的作為。「基甸又對神說:』求你不要向我發怒,我再說這一次:讓我將羊毛再試一次。但願羊毛是乾的,別的地方都有露水『」。羊毛吸收水分是很自然的事,因此基甸這次求讓羊毛是乾的,別處是濕的,這樣才顯出絕對不是出於自然。「這夜神也如此行:獨羊毛上是乾的,別的地方都有露水」。神為了堅定基甸的信心,耐心地再度顯出祂的作為。神滿有恩典地遷就基甸的要求,兩次顯明了憑據,【因為祂知道我們的本體,思念我們不過是塵土。】(詩103:14)今天神用更大的恩典【賜聖靈在我們心裡作憑據】(林后1:22),在天路上一路帶領我們、陪伴我們。為此,願我們今天行事為人都要【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林后5:7)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