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基洗德迎接亞伯蘭>
讀經【創14: 17-24】【亞伯蘭殺敗基大老瑪和與他同盟的王回來的時候……。】在創世紀第十四章的這段經文中記載了,麥基洗德迎接亞伯蘭,麥基洗德預表基督。這裡首先講到:【亞伯蘭殺敗基大老瑪和與他同盟的王回來的時候,所多瑪王出來,在沙微谷迎接他;沙微谷就是王谷。】當亞伯蘭得勝而歸時,在戰爭中還保住生命的所多瑪王出來迎接戰勝而歸的亞伯蘭,但這所多瑪王可代表在世最惡的王。之後,【又有撒冷王麥基洗德帶著餅和酒出來迎接,他是至高神的祭司。他為亞伯蘭祝福,說:'願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賜福與亞伯蘭。至高的神把敵人交在你手裡,是應當稱頌的。'亞伯蘭就把所得的拿出十分之一來,給麥基洗德。】這是聖經第一次提到麥基洗德,整本聖經中只有三處提到了麥基洗德,一是這裡,一是詩篇110章,另外就是希伯來書。當亞伯拉罕殺敗諸王回來的時候,麥基洗德突然出現迎接亞伯蘭有重要意義,因為他是預表耶穌基督。希伯來書 7:2-3說:【他頭一個名翻出來就是仁義王,他又名撒冷王,就是平安王的意思。他無父,無母,無族譜,無生之始,無命之終,乃是與神的兒子相似。】「他是至高神的祭司」,表明麥基洗德事奉的是獨一真神,身份是君王兼祭司,他預表將來彌賽亞基督要【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詩110:4)希伯來書5:8-10說:【祂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祂既得以完全,就為凡順從祂的人,成了永遠得救的根源;並蒙神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稱祂為大祭司。】又說:【作先鋒的耶穌,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遠的大祭司。】(來6:20)因此基督超越麥基洗德:麥基洗德是人,基督是神;麥基洗德作為人所擔任的祭司,【天天站著事奉神,屢次獻上一樣的祭物;這祭物永遠不能除罪。但基督獻了一次永遠的贖罪祭,就在神的右邊坐下了。】(來10:11-12)
麥基洗德「帶著餅和酒」迎接亞伯蘭,為要使他們可以在戰爭之後恢復體力。麥基洗德又為亞伯蘭祝福說:「願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賜福與亞伯蘭。至高的神把敵人交在你手裡,是應當稱頌的」。「天地的主」,特指祂掌管一切,「至高的神」,特指祂高於一切,「至高的神把敵人交在你手裡」,指亞伯蘭並非靠他自己打勝仗,而是靠神得勝,因此亞伯蘭應當把榮耀、頌讚歸給神!麥基洗德為亞伯拉罕祝福,也表示他大過亞伯拉罕,因為【從來位分大的給位分小的祝福,這是駁不倒的理。】(來7:7)這是預表耶穌大過亞伯拉罕。在約翰福音8:58中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還沒有亞伯拉罕就有了我。】所以麥基洗德與神的兒子真正相似之處在於:麥基洗德是君王,耶穌基督也是君王,是萬王之王。麥基洗德是「至高神的祭司」,基督照著他的「等次」,成了永遠的大祭司。麥基洗德為亞伯拉罕祝福,而耶穌基督更是亞伯拉罕世世代代子孫蒙福的源頭。而當時亞伯蘭是心懷感激地接受神借著麥基洗德所宣告的祝福,於是他就「把所得的拿出十分之一來,給麥基洗德」。希伯來書7:4-6說:【你們想一想,先祖亞伯拉罕將自己所擄來上等之物取十分之一給他,這人是何等尊貴呢!那得祭司職任的利未子孫,領命照例向百姓取十分之一,這百姓是自己的弟兄,雖是從亞伯拉罕身(原文是腰)中生的,還是照例取十分之一。獨有麥基洗德,不與他們同譜,倒收納亞伯拉罕的十分之一,為那蒙應許的亞伯拉罕祝福。】今天我們將當納的十分之一獻給神,就是承認一切都是屬祂的,我們也佩得祂的祝福。
之後【所多瑪王對亞伯蘭說:「你把人口給我,財物你自己拿去吧!」】根據當時的慣例,亞伯蘭的戰利品都歸他所有,所多瑪王已經沒有對「人口」和「財物」的支配權。但所多瑪王卻提出「把人口給我」,又故作慷慨地說:「財物你自己拿去吧」。這對亞伯蘭來說是一個試探。如果亞伯蘭答應的話,其他人會說:「是所多瑪王使亞伯蘭富有起來」。亞伯蘭預計到這個情況,因此【亞伯蘭對所多瑪王說:『我已經向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耶和華起誓:凡是你的東西,就是一根線、一根鞋帶,我都不拿,免得你說:『我使亞伯蘭富足。『】面對所多瑪王的試探,亞伯蘭「向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耶和華起誓:凡是你的東西,就是一根線、一根鞋帶,我都不拿」。亞伯蘭這樣起誓,就是不想所多瑪王有機會說:「我使亞伯蘭富足」。因為亞伯蘭知道一切都是源於神,正如他這次戰勝,也是因為神幫助他。因此亞伯蘭拒絕從罪惡的權勢接受物質的財富,因為亞伯蘭所關心的不是財物,也不是自己的合法權利,而是神的榮耀不被人竊取。但亞伯蘭又說:【只有僕人所吃的,並與我同行的亞乃、以實各、幔利所應得的份,可以任憑他們拿去。『】亞伯蘭對所多瑪王說的意思是,那些隨同他一起去爭戰的亞乃、以實各和幔利有權得到那些擄物,他們可以拿,但是他不要。那些跟隨他的人所吃的,是他們應該得的分。這表明亞伯蘭自己憑信心生活,但並不慷他人之慨。但願我們今天不但要向亞伯蘭學習尊重別人的權益,我們還要從麥基洗德迎接亞伯蘭,麥基洗德預表基督中看到,唯有耶穌基督是萬王之王,耶穌基督更是亞伯拉罕世世代代子孫蒙福的源頭,我們就要信靠祂、仰望祂、順服祂,更要活出討主喜悅的生活和事奉!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