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牧者對不同信徒的勸誡>

作者:霞步思  於 2023-11-28 21:0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聖經分享|通用分類:信仰見證

<牧者對不同信徒的勸誡>
讀經【提前5: 1-16】【不可嚴責老年人,只要勸他如同父親;勸少年人如同弟兄……。】在提摩太前書第五章的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教導提摩太,作為牧者在教會中如何對不同信徒的勸戒,以及如何對待寡婦。保羅首先說:【不可嚴責老年人,只要勸他如同父親;勸少年人如同弟兄。勸老年婦女如同母親;勸少年婦女如同姐妹;總要清清潔潔的。】提摩太是年輕的牧者,在教會中勸誡年老的信徒並不容易,但在教會中當有一些年老的弟兄或姐妹有過失時,身為教會的牧者他應該加以勸誡,保羅就要提摩太「不可嚴責老年人」,就是不可用嚴厲刻薄的話對待他們。「只要勸他如同父親」,當我們看到自己父親有錯而想勸誡他的時候,我們總會想出一些比較柔和的話,而不敢冒犯他,要想到他聽了我們的勸誡后,心裡會怎樣的難過,所以在勸誡時會有體恤的心,唯恐他承擔不起。我們對老年人也應有這樣的態度,把自己的地位降低,好像站在後輩的地位一般。千萬別存驕傲的心,以為自己很屬靈,因為這種態度是絕不能勸誡老年人的。所以信主的年輕人對任何老年人都當尊敬,你怎樣尊敬你的父母,也當照樣尊敬一切老年人。在利未記19:30說:【在白髮的人面前,你要站起來,也要尊敬老人,又要敬畏你的神;我是耶和華。】可見神給以色列民的律法,和使徒所寫的教訓,都是教導人要尊敬老人。因此我們看一個信徒是否尊敬老年人,便可以曉得他是否敬畏神。「勸少年人如同弟兄」,對少年人也是一樣,要勸他好像自己的弟兄,就是把他看作是自己家裡的人,是想到他的利益,而絕不是站在與他敵對的地位。對於「老年婦女」和「少年婦女」,也是同一原則,應把她們看作如同自己的母親,自己的姐妹。教會中勸誡人是在基督里,是以體會基督的心來勸誡,使他曉得如何走在正道上。所以勸誡人的不但要有真理知識,而且要有謙卑溫柔。這裡又說:「勸少年婦女如同姐妹;總要清清潔潔的」,就是要男性傳道人或同工在勸誡年輕女信徒時,要存心清潔,不可有污穢的念頭。勸少年婦女既然如同姐妹,如果不是清清潔潔的,就難免引起種種的誤會,而落在魔鬼的試探里。所以我們無論對男女老幼,都要有光明正大的動機,然後才能作勸誡的工作。

接著保羅說到怎樣對待教會中的寡婦:【要尊敬那真為寡婦的。若寡婦有兒女,或有孫子、孫女,便叫他們先在自己家中學著行孝,報答親恩,因為這在神面前是可悅納的。】「尊敬那真為寡婦的」,包括態度上的敬重和財物上的供給。「真為寡婦」,就是無倚靠並敬虔度日的寡婦。有兒孫的寡婦,應該叫兒孫自己照顧他們的母親或祖母,就是「先在自己家中學著行孝,報答親恩」,這樣不但可減輕教會的負擔,也是神所悅納的。信徒看顧自己的家人,是一件討神喜悅的事。雖然今天許多家庭破裂、或者有社會福利制度,也不能在神面前免除兒孫「行孝」的義務。【那獨居無靠真為寡婦的,是仰賴 神,晝夜不住地祈求禱告。但那好宴樂的寡婦,正活著的時候也是死的。這些事你要囑咐她們,叫她們無可指責。】「那獨居無靠真為寡婦的」,就是實在沒有兒女子孫,無倚靠的寡婦。教會所要救濟幫助的,不單是沒有倚靠的寡婦,且是在靈性上專心仰賴神、晝夜不住祈求禱告、虔誠愛主的寡婦。「但那好宴樂的寡婦」,保羅責備她們說:「正活著的時候,也是死的」。「死的」指失去靈性的知覺,在神面前毫無生存的價值。「這些事你要囑咐她們,叫她們無可指責」。保羅要提摩太用他的權柄來囑咐這種「好宴樂的」的寡婦,目的是為著這些人靈性的好處,叫她們成為無可指責的人。這裡的「無可指責」是指這些寡婦在應有的貞潔品行上,叫人看出她們是端莊、敬虔的,而不是說她們在每一件事上都沒有錯誤。傳道人對於凡與信徒屬靈有益的事,不管中聽不中聽,都應當【沒有一樣避諱不說的】(徒20:20)。因此主的僕人,最重要的是能認識,什麼是與聖徒有益的,什麼是與聖徒沒有益的,凡有益的就都說,凡沒有益的就不說。

【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不看顧自己家裡的人更是如此。】因此無論如何,信徒應該看顧自己的親屬,如果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如。不信主的世人,他們也看顧親屬,因此信徒更應當看顧自己的親人,自己的父母。越是蒙恩的信徒,必定越是一個有「親情」的人,顧念家人,顧念親屬,幫助他們物質的需要,記掛他們靈魂的得救。保羅接著說:【寡婦記在冊子上,必須年紀到六十歲,從來只作一個丈夫的妻子,又有行善的名聲,就如養育兒女,接待遠人,洗聖徒的腳,救濟遭難的人,竭力行各樣善事。】這裡的「冊子」,是指獲登記得以接受教會救濟的名冊。當時的社會,還沒有公家的救濟或養老制度,加上婦女在社會上的地位低微,因此教會中的老年寡婦,特別需要教會的救濟。而應受救濟的是:「必須年紀到六十歲」,「六十歲」在當時是比較大的年紀。「從來只作一個丈夫的妻子」,表示在她丈夫死後並沒有再嫁。「又有行善的名聲,就如養育兒女,接待遠人,洗聖徒的腳,救濟遭難的人,竭力行各樣善事」。這是說她們沒有作寡婦以前,或者尚未年老以前,是熱心愛主的,並曾接待過主的僕人、救濟過那些困難的人。因她們在教會中所參與的服事,以致留下了「名聲」,這樣的寡婦教會應該救濟她們。【至於年輕的寡婦,就可以辭她,因為她們的情慾發動,違背基督的時候,就想要嫁人。她們被定罪,是因廢棄了當初所許的願,並且她們又習慣懶惰,挨家閒遊;不但是懶惰,又說長道短,好管閑事,說些不當說的話。】在此保羅教導提摩太,「至於年輕的寡婦,就可以辭她」,就是拒絕年輕的寡婦在教會救濟的名冊中登記,理由是:「因為她們的情慾發動」,就是被肉體的情慾所勝過,「違背基督的時候,就想要嫁人」,就是背棄當初在主面前所許下不再結婚的願,所以「她們被定罪,是因廢棄了當初所許的願」。寡婦再嫁不是犯罪(林前7:39),但若許過願不再嫁人、專心事奉,後來廢棄誓願,便在神面前有罪。「並且她們又習慣懶惰,挨家閒遊;不但是懶惰,又說長道短,好管閑事,說些不當說的話」。當時教會中就有這樣的寡婦,品行不好,習慣懶惰。她們要求救濟的原因並不是她不能工作,乃是不想工作,要靠救濟。她們既沒有什麼工作,就說長道短,好管閑事,以致引起教會的混亂,教會如果救濟這樣的婦女,對於全教會的靈性是沒有什麼幫助的,所以教會應該用主所賜的智慧來運用信徒所奉獻的錢財。

【所以我願意年輕的寡婦嫁人,生養兒女,治理家務,不給敵人辱罵的把柄,因為已經有轉去隨從撒但的。】在此保羅表示,他願意年輕的寡婦再嫁,生兒養女,治理家務,如此不但生活安定,也有她自己當盡的本分,就不會「給敵人辱罵的把柄」。「因為已經有轉去隨從撒但的」,這更清楚的說明,有些寡婦因犯罪墮落隨從撒但,作出羞辱主名的事。【信主的婦女,若家中有寡婦,自己就當救濟她們,不可累著教會,好使教會能救濟那真無倚靠的寡婦。】這是提醒信徒,如果家中有寡婦就應該自己救濟,不應把責任推給教會,「好使教會能救濟那真無倚靠的寡婦」。但救濟家中寡婦的責任不分男女,這裡特別提到「信主的婦女」,可能因為婦女負責「治理家務」。這裡是使徒保羅教導提摩太怎樣作牧養的工作,就是在教會中如何勸誡不同的信徒,以及如何對待寡婦,這也給我們提供了勸誡不同肢體的屬靈的原則。願我們都要遵守這原則,在勸誡時要把對方看作自己的家人,目的就是要改正他們的錯,使他曉得如何走在正道上!阿們!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1 02:2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