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理被扔在獅子坑中>
讀經【但6: 1-18】【大流士隨心所願,立一百二十個總督治理通國。又在他們以上立總長三人(但以理在其中)……。】在但以理書第六章的這段經文中記載了,因但以理不肯停止他每日照常三次向神禱告,以致被嫉恨他的人,按王的禁令被扔在獅子坑中。先知但以理首先說:【大流士隨心所願,立一百二十個總督,治理通國。又在他們以上立總長三人(但以理在其中),使總督在他們三人面前回復事務,免得王受虧損。因這但以理有美好的靈性,所以顯然超乎其餘的總長和總督,王又想立他治理通國。】當瑪代波斯的大流士王在位時,他「隨心所願,立一百二十個總督,治理通國」。這些總督的工作是協助管理區內的事務,工作大都是為王徵收稅務,維持地方的安定。大流士王「又在他們以上立總長三人(但以理在其中),使總督在他們三人面前回復事務,免得王受虧損」。這三個人的官階很大,在他們下面每人還要管理四十個總督,因為恐怕有些總督在地方上會有貪污的事情發生,所以這些總督需要有總長來鋻察管理,使王不受虧損,是很難為的一項工作。那時但以理已是八十歲以上的長者了,但「因這但以理有美好的靈性,所以顯然超乎其餘的總長和總督,王又想立他治理通國」。因但以理這樣被大流士王重用,就遭遇其他兩位總長以及一百二十位總督嫉妒。
【那時,總長和總督尋找但以理誤國的把柄,為要參他;只是找不著他的錯誤過失,因他忠心辦事,毫無錯誤過失。那些人便說:『我們要找參這但以理的把柄,除非在他神的律法中就尋不著。『於是,總長和總督紛紛聚集來見王,說:『願大流士王萬歲!國中的總長、欽差、總督、謀士,和巡撫彼此商議,要立一條堅定的禁令(或譯:求王下旨要立一條……),三十日內,不拘何人,若在王以外,或向神或向人求什麼,就必扔在獅子坑中。王啊,現在求你立這禁令,加蓋玉璽,使禁令決不更改;照瑪代和波斯人的例是不可更改的。『於是大流士王立這禁令,加蓋玉璽。】但以理的身份是被擄的猶太人,如今官位升在這些總長之上,難免招人嫉妒,想要把他拉下來,因找不到但以理誤國的把柄,便設法在他的信仰生活中找尋把柄。「神的律法」,就是有關他信仰的事,他們要從他的信仰上設下陷阱來加害他。這些總督來見大流士王,滿口稱萬歲,實際上,這時候國家的權貴們紛紛參政,他們可以主動立法,經過王的欽定之後,也就能去實行,這跟尼布甲尼撒王集大權於一身時的政體是不一樣的。這些人非常狡猾,本來只是兩位總長與一些總督的意見,但他們也把欽差、謀士、巡撫拉進來壯他們的聲勢,為的是讓王不易發覺他們的詭詐。他們要求王定一條禁令,「三十日內,不拘何人,若在王以外,或向神或向人求什麼,就必扔在獅子坑中」。波斯王認為這是總督和總長的好意,為要提升他的權力,使他能在地上代表神或與神同等,考驗百姓對他的忠誠度,而且只有三十天,何樂而不為,因此他沒考慮這些人做事背後的動機是什麼。而當王令一出,就再沒有可能改變,所以他們趁著王的不察,即刻要求王進行這件事。「王啊,現在求你立這禁令,加蓋玉璽,使禁令決不更改,照瑪代和波斯人的例是不可更改的。於是大流士王立這禁令,加蓋玉璽」。加蓋玉璽,就是用王的戒指蓋印,這樣就不能更改。
【但以理知道這禁令蓋了玉璽,就到自己家裡(他樓上的窗戶開向耶路撒冷),一日三次,雙膝跪在他神面前,禱告感謝,與素常一樣。】但以理雖然知道這「禁令蓋了玉璽」,但他並沒有在信仰上讓步和妥協。但以理明知道這「禁令」專為陷害自己,但他不改禱告的時間和次數,他「就到自己家裡(他樓上的窗戶開向耶路撒冷),一日三次,雙膝跪在他神面前,禱告感謝,與素常一樣」。「樓上的窗戶開向耶路撒冷」,是照著所羅門獻殿的禱告:【他們若在擄到之地盡心盡性歸服禰,又向自己的地,就是禰賜給他們列祖之地和禰所選擇的城,並我為禰名所建造的殿禱告,求禰從天上禰的居所垂聽禰民的禱告祈求,為他們伸冤,赦免他們的過犯。】(代下6:38-39)在列王紀上8:44-45又說:【你的民若奉你的差遣,無論往何處去與仇敵爭戰,向耶和華所選擇的城與我為你名所建造的殿禱告, 求你在天上垂聽他們的禱告祈求,使他們得勝。】因此敬虔的猶太人在有窗戶的房間對著耶路撒冷方向祈禱。而但以理並不因王有這新的禁令改變他祈禱的習慣,他仍然「一日三次」向神獻上感恩和禱告,這是虔誠的猶太人和神交通的重要時間。而許多人在平安蒙福時滿口感謝和讚美,在危難時就拚命求救,但但以理的感謝卻是「與素常一樣」。但以理在禁令的 威脅之下,他並沒有縮短禱告的時間、匆忙結束禱告,而是仍然用完整的時間禱告,和平時一樣。 但以理那堅定不移的態度真是極美的榜樣。
【那些人就紛紛聚集,見但以理在他神面前祈禱懇求。他們便進到王前,提王的禁令,說:『王啊,三十日內不拘何人,若在王以外,或向神或向人求什麼,必被扔在獅子坑中。王不是在這禁令上蓋了玉璽嗎?』王回答說:『實有這事,照瑪代和波斯人的例是不可更改的。』他們對王說:『王啊,那被擄之猶大人中的但以理不理你,也不遵你蓋了玉璽的禁令,他竟一日三次祈禱。』王聽見這話,就甚愁煩,一心要救但以理,籌劃解救他,直到日落的時候。那些人就紛紛聚集來見王,說:『王啊,當知道瑪代人和波斯人有例,凡王所立的禁令和律例都不可更改。』
王下令,人就把但以理帶來,扔在獅子坑中。王對但以理說:『你所常事奉的神,祂必救你。』有人搬石頭放在坑口,王用自己的璽和大臣的印,封閉那坑,使懲辦但以理的事毫無更改。王回宮,終夜禁食,無人拿樂器到他面前,並且睡不著覺。】
那些嫉恨但以理人,「見但以理在他神面前祈禱懇求」,他們就利用王加蓋玉璽的禁令,來告但以理,「他們對王說:『王啊,那被擄之猶大人中的但以理不理你,也不遵你蓋了玉璽的禁令,他竟一日三次祈禱」。他們稱但以理是「被擄的猶太人」,表示他們對猶太人的種族岐視,也在挑起王對他的懷疑,其實但以理忠於王,這是王所知道的。「王聽見這話就甚愁煩,一心要救但以理,籌劃解救他,直到日落的時候」。從這裡可以看到王對但以理的信任與愛護,他考慮用各種方法來解救他,甚至到日落的時分,可見他遲遲不肯執行刑罰,但這些人又用國法來說服他,「那些人就紛紛聚集來見王,說:『王啊,當知道瑪代人和波斯人有例,凡王所立的禁令和律例都不可更改』」。他們催促王趕緊執行法令,並強調說以瑪代波斯的法律是不可更改的。於是「王下令,人就把但以理帶來,扔在獅子坑中。王對但以理說:『你所常事奉的神,祂必救你『」。王的令諭即出,就不能修改,因此王只得把但以理扔在獅子坑中,但王仍盼望會有神跡發生,因此他對但以理說,「你所常侍奉的神,他必救你」。王是出於安慰但以理,並不表示他真的對但以理所侍奉的神有信心。接著「有人搬石頭放在坑口,王用自己的璽和大臣的印封閉那坑,使懲辦但以理的事毫無更改」。懲辦但以理的人,不但用石頭堵住獅子坑的口,使但以理無法逃脫,並且用王的戒指蓋印,大臣也蓋了印,為要叫王不能私下將石挪移救人,可見他們是要將但以理置於死地而後快。而「王回宮,終夜禁食,無人拿樂器到他面前,並且睡不著覺」。王若相信神能救但以理,應當安心睡覺將但以理交託給神,現在卻終夜不睡,取消晚上的宴樂,證明他雖然希望但以理能得救,但是對神卻缺乏信心。而但以理真是一個有信心的人,他遭人誣告,仍然專心信靠神,雖然被投進獅子坑,仍然順服神,因他真的相信神會眷顧他,這才是真信心。
從這裡讓我們看到,但以理對神忠貞不渝的心志,他知道了這道禁令,但他仍然照常一日三次面向耶路撒冷,向他的神禱告。可見但以理在禁令的威脅之下,他並沒有縮短禱告的時間、匆忙結束禱告,而是照常用完整的時間禱告,和平時一樣。雖然禁令只是三十日,他也絕不妥協,他甚至願意付出生命的代價,來維持與神之間素常的交通。但以理知道政敵的陰謀,在這危難的時刻,他的感謝卻是「與素常一樣」。雖然感謝並不構成違反禁令的「求」,但但以理卻沒有為自己申辯,結果被扔在獅子坑中。可能有人會說,但以理為什麼不改在深夜或天未亮的時候禱告呢?他這樣的禱告也是與神親近。而白天禱告人人都會看見。或許又有些人會說,既然不能公開出聲禱告,難道隱藏不出聲的禱告不行嗎?等三十日過了再恢復不可以嗎?然而但以理並沒有妥協,他知道若怕人過於神,他的禱告必不蒙垂聽。因此雖然但以理知道堅持這樣的禱告,後果就是被扔在獅子坑中,但他仍不中斷與神的交通。而今天有許多時候,我們的靈性生活和每天與神的交通,很容易被別的事情打岔。我們總是原諒自己說:「因為事情太忙」。但我們看到,但以理在瑪代波斯的大流士王在位時,被立為總長,我們雖然忙,但不會比他更忙吧?但以理卻能在任何情況下,仍能照常一日三次地在神前跪下禱告,與神親近。因但以理對神有堅定的心志,所以不論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或嚴重的苦難和屬靈的爭戰中,都能經得起考驗。今天神向我們所要的是什麼?不是要我們用嘴唇尊敬衪,而心卻遠離衪,乃是要我們將整個心靈交給衪,向衪有一個堅貞的心志,專一選擇衪與祂親近。為此,願我們今天都要像但以理那樣,對神有忠貞不渝的心志,在任何環境中都能照常在神面前,禱告感謝與神親近,在世人面前為神作美好的見證!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