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1: 1-21】【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第三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到耶路撒冷,將城圍困……。】從今天開始要分享《但以理書》,它是先知但以理所寫的。而它與《以西結書》相同,都是在被擄期中的先知書。以西結的信息是要叫人【知道我是耶和華】(結6:7等),而但以理的信息要叫人【知道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但4:17等)而《但以理書》是一卷特出的先知書,因為它的預言多半是關於外邦的,並且《但以理書》中的預言,範圍非常廣大,說到關於世上四個大帝國和以後將興起的國家,時間是從巴比倫第一次侵略猶大起,一直到主第二次再來建立國度止。因此但以理書的預言是與教會特別有關的,就如敵基督的出現、聖徒遭受逼迫、主的顯現、聖徒的復活、審判、國度等等,都是我們要密切注意的。先知但以理是在被擄的境況下領受了神的啟示,告訴神的子民,神在歷史的進程中始終都在掌權。但以理一共服侍了四個外邦君主,二個巴比倫王、一個瑪代王、另一個是波斯的王。但以理是在年少時被擄,且經歷了這麼多個王朝,歷經歲月的洗鍊,對神的信心仍然屹立不動搖,留下愛主愛人的見證。本書第一至六章,有六個美好的見證。第七至十二章,則為四個重要異象,末世的見證。一到六章是以第三人稱「他」來描述但以理。七到十二章是以第一人稱「我」來描述,所以可看得出本書是但以理寫的。而前半部在講但以理的一生,後半部在講但以理死後會發生的事,有些事已經發生,有些事還沒有發生,都是在講未來。本書主要的信息是至高的神是掌權者,也是審判者,這與但以理名字:神是我的審判者的含義相符。《但以理書》是一卷非常重要的先知書,因為它解釋了馬太福音二十四至二十五章,我們的主耶穌在橄欖山上的講論,也是啟示錄的一把鑰匙。但以理是在第一批被擄的人當中,但他沒有再歸回,他留在巴比倫,死在那裡。但先知但以理始終敬拜神,忠心於神,甚至捨去生命也在所不惜。
在但以理書第一章中,先知但以理說:【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第三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到耶路撒冷,將城圍困。主將猶大王約雅敬,並神殿中器皿的幾分交付他手。他就把這器皿帶到示拿地,收入他神的廟裡,放在他神的庫中。】這裡講到但以理被擄到異邦,時間是在「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第三年」。「猶大王約雅敬」,是約西亞的長子,主前609年被埃及法老尼哥二世扶植為傀儡王(王下23:34-37)。「在位第三年」,是根據巴比倫人的演演算法,他們把王在位第一年稱為登基之年,第二年才算為第一年。按先知耶利米的記載,尼布甲尼撒出征猶大之時是【約雅敬第四年】(耶25:1),這是根據猶太人的演演算法。「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到耶路撒冷,將城圍困」,當時尼布甲尼撒曾短暫圍困耶路撒冷城,後來聽到父王去世的消息,即返巴比倫並且繼承王位。尼布甲尼撒這次征服耶路撒冷,使約雅敬向他稱臣,「他就把這器皿帶到示拿地,收入他神的廟裡,放在他神的庫中」,作為獻給巴比倫守護神的戰利品,證明他的神比猶大的神更加優越。分別為聖的聖殿器皿,竟然被擄掠到污穢的偶像廟宇里。表面上,是巴比倫王「來到耶路撒冷,將城圍困」,巴比倫城勝了耶路撒冷城,外邦的偶像贏了以色列的神。但實際上,這是「主將猶大王約雅敬,並神殿中器皿的幾分交付他手」,因為先知以賽亞在一百多年前就警告希西家王:【日子必到,凡你家裡所有的,並你列祖積蓄到如今的,都要被擄到巴比倫去,不留下一樣。】(賽39:6)此時,神的百姓已經失敗到一個地步,連聖殿的器皿都被擄到了巴比倫,猶大也即將滅亡。但本章的主題,就是神顯明祂不但超越時空之上,而且介入歷史之中。耶路撒冷失敗了,神卻在巴比倫興起了見證人,在偶像的巢穴中作見證,好讓列邦知道誰才是真正的【萬神之神、萬王之主。】(2:47)
【王吩咐太監長亞施毗拿,從以色列人的宗室和貴冑中帶進幾個人來,就是年少沒有殘疾、相貌俊美、通達各樣學問、知識聰明具備、足能侍立在王宮裡的,要教他們迦勒底的文字言語。王派定將自己所用的膳和所飲的酒,每日賜他們一分,養他們三年。滿了三年,好叫他們在王面前侍立。他們中間有猶大族的人: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太監長給他們起名:稱但以理為伯提沙撒,稱哈拿尼雅為沙得拉,稱米沙利為米煞,稱亞撒利雅為亞伯尼歌。】「太監長」,是巴比倫王身邊的侍從官。「從以色列人的宗室和貴冑中,帶進幾個人來」,就是從猶大的第一次被擄的王親貴族中,挑選幾個人。「就是年少沒有殘疾,相貌俊美」,指年輕且體格健全,外表英俊瀟灑。「通達各樣學問,知識聰明具備」,指內在聰明且博學,富有潛力的可造之才。「足能侍立在王宮裡的」,指夠資格在皇宮裡服侍。「要教他們迦勒底的文字言語」,「迦勒底」即巴比倫;「文字言語」包括各種通用的語言文字,以及各類學問等。「王派定將自己所用的膳,和所飲的酒,每日賜他們一分」,意指他們日常的飲食,都按照皇宮的規格供應。「養他們三年」,指接受三年的訓練,課程可能包括亞蘭文、阿卡德文、文學、數學、占星術、天文、法律、農業、建築等。「滿了三年,好叫他們在王面前侍立」,巴比倫王訓練這些少年人,是為了同化他們,被巴比倫所用。「他們中間有猶大族的人」,指這些接受培訓的人中,有最近所征服南國的猶大族人。「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這四個人的名字是希伯來文的稱呼,「但以理」的意思是「神是我的審判」,「哈拿尼雅」的意思是「神已眷顧」,「米沙利」的意思是「有誰像神」,「亞撒利雅」的意思是「耶和華已幫助」,表明他們的父母親都是敬畏神的,所以這是對他們的期待。「太監長給他們起名」,就是另給他們起巴比倫新名。「稱但以理為伯提沙撒,稱哈拿尼雅為沙得拉,稱米沙利為米煞,稱亞撒利雅為亞伯尼歌」,這些新名可能是當時某些異教神祗的名字。
【但以理卻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玷污自己,所以求太監長容他不玷污自己。神使但以理在太監長眼前蒙恩惠,受憐憫。太監長對但以理說:『我懼怕我主我王,他已經派定你們的飲食,倘若他見你們的面貌比你們同歲的少年人肌瘦,怎麼好呢?這樣,你們就使我的頭在王那裡難保。』但以理對太監長所派管理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的委辦說:『求你試試僕人們十天,給我們素菜吃,白水喝,然後看看我們的面貌和用王膳那少年人的面貌,就照你所看的待僕人吧!』】「但以理卻立志」,意指他將這事放在心上,或立定心意。「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玷污自己」,就是拒絕王宮中的美酒佳肴,以免「玷污自己」,因這些食物可能已經拜過偶像,肉類可能來自不潔凈的動物、或者沒有按照律法放血宰殺。「所以求太監長容他不玷污自己」,此時的猶大已經淪為巴比倫的藩屬國,連聖殿的器皿都被擄到了外邦,一個少年怎能這樣請求太監長呢?還能相信神在掌管一切呢?但神不但使但以理產生了這種信心,而且「使但以理在太監長眼前蒙恩惠,受憐憫」。所以表面上是但以理立志忠心,實際上是神的手在背後推動和成全一切。「太監長對但以理說:『我懼怕我主我王」,指他若擅自更改食譜和食材,恐會被王怪罪他玩忽職守。「他巳經派定你們的飲食」,指王已經命令必須提供何種飲食給這些人。 「倘若他見你們的面貌,比你們同歲的少年人肌瘦,怎麼好呢?」太監長認為若不用王膳,因營養不良,自然會顯出面黃肌瘦,後果恐難交代。「這樣,你們就使我的頭在王那裡難保『」,意指他將必因此招致殺頭之禍。「但以理對太監長所派管理…的委辦說」,但以理為了不讓太監長為難,就直接找負責這幾位猶太人膳食的監護人商量。 「求你試試僕人們十天」,十天指能夠顯明對身體是否有影響的期限。「給我們素菜吃,白水喝」,「素菜」指五穀和蔬菜;「白水」指未經發酵的飲用水,這類飲食符合潔凈的條例。「然後看看我們的面貌,和用王膳那少年人的面貌」,就是比較不同飲食者的氣色和肌膚豐潤程度,以驗出是否有差別。「就照你所看的待僕人吧!」就是讓比較的結果,日後的飲食任憑監護人定奪。
【委辦便允准他們這件事,試看他們十天。過了十天,見他們的面貌比用王膳的一切少年人更加俊美肥胖。於是委辦撤去他們用的膳,飲的酒,給他們素菜吃。這四個少年人,神在各樣文字學問(學問:原文是智慧)上賜給他們聰明知識;但以理又明白各樣的異象和夢兆。】「委辦便允准他們這件事」,指通融這件事。「試看他們十天」,就是給予他們試驗的期限。 「過了十天,見他們的面貌」,過了試驗的期限,便查驗他們的膚色和健康情形。「比用王膳的一切少年人更加俊美肥胖」,指他們不但沒有消瘦,反而更加豐潤好看。 「於是委辦撤去他們用的膳,飲的酒」,監護人就放心地從他們的食材中取消葷食和酒類。「給他們素菜吃」,僅供應五穀和蔬菜,並飲用水給他們。「這四個少年人,神在各樣文字學問上,賜給他們聰明知識」,所以這一切,都是神在親自預備自己合用的器皿,因著神的引導,但以理和三位朋友被帶到了巴比倫,因著神的眷顧,但以理才能堅持原則,在吃喝的小事上忠心,又因著「神在各樣文字學問上賜給他們聰明知識」,才能保守他們不因學習外邦文化而信仰摻雜。而「但以理又明白各樣的異象和夢兆」,勝過了巴比倫專家的看家本領,這個特殊的恩賜,在崇尚解夢的巴比倫最適合見證【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9:10)
【尼布甲尼撒王預定帶進少年人來的日期滿了,太監長就把他們帶到王面前。王與他們談論,見少年人中無一人能比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所以留他們在王面前侍立。王考問他們一切事,就見他們的智慧聰明比通國的術士和用法術的勝過十倍。到古列王元年,但以理還在。】「尼布甲尼撒王豫定帶進少年人來的日期滿了」,指巴比倫王所給的三年培養期限滿了。「太監長就把他們帶到王面前」,就是把他們帶進到宮廷接受王的面試。「王與他們談論」,王就在各方面考問他們,看他們的回答。「見少年人中,無一人能比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是指從其他各族中所挑選的青年才俊,都不能與猶大族的四個少年人相比擬。「所以留他們在王面前侍立」,因著他們出類拔萃的應對,受到王的青睞,而被留在王面前侍立。 「王考問他們一切事」,就是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查考他們的應對。「就見他們的智慧聰明,比通國的術士,和用法術的,勝過十倍」,就是見他們的精明幹練程度,遠超過巴比倫全國的智慧人。「到古列王元年」,即主前539年,波斯王古列在這一年頒旨允許以色列人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拉1:1)。在這一年,強大的巴比倫瓦解了,神卻依舊作王,擄走百姓的君王消失了,神的百姓卻將回歸。此時「但以理還在」,可能已經年近九十,不但沒有營養不良,反而非常長壽,他的一生經歷了國破家亡的慘變,也見證了世界強權的興衰,見證了七十年預言的成就(耶25:12)。今天,世界也正面臨著巨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動蕩,但神始終在寶座上掌權!為此,願我們今天也要確信神在掌權,祂要成就自己的心意和計劃,而我們作為神的子民,所要盡的本份就是,持守對神的信心和忠心!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