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3: 1-25】【所以你們若真與基督一同復活,就當求在上面的事;那裡有基督坐在神的右邊……。】在歌羅西書第三章中,使徒保羅因信徒已與基督一同復活,在此他就說:【所以,你們若真與基督一同復活,就當求在上面的事;那裡有基督坐在神的右邊。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裡面。基督是我們的生命,祂顯現的時候,你們也要與祂一同顯現在榮耀里。】這「若」,不是懷疑或假定,而是說信徒既然「真與基督一同復活」,就是進入新造的生命,這樣「就當求上面的事」。「求」指追求,追求上面的事,是一個有新生命的人所該有的表現。「上面的事」指屬天的、屬神的。「那裡有基督坐在神的右邊」,意即「上面的事」不是別的,乃是關於基督的事,基督乃是一切屬天事物的內容與實際。「坐」代表基督已經完成了所有的工作,得勝、掌權,進入榮耀。「神的右邊」表示尊貴、榮耀、有權柄的地位。信徒要追求在上面的事,就要「思念上面的事」,多用心思想上面的事,必使我們對上面的事更加愛慕。「不要思念地上的事」,不是說完全不要思想地上的事,而是知道自己只是地上的寄居者,不應當持續專註於「地上的事」。信徒之所以「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是「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裡面」。死了的人就不該思念地上的事。更重要的是「你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裡面」。這說明信徒所處的地位是何等安全可靠,所以不應該再受「地上的事」的纏累。「基督是我們的生命」,指基督自己活在信徒的裡面,就成了信徒的生命。「祂顯現的時候」,指主的再來時,「你們也要與祂一同顯現在榮耀里」,因為那時【我們必要像祂】(約壹3:2),這是何等榮耀的盼望!
【所以,要治死你們在地上的肢體,就如淫亂、污穢、邪情、惡欲,和貪婪(貪婪就與拜偶像一樣)。因這些事,神的忿怒必臨到那悖逆之子。當你們在這些事中活著的時候,也曾這樣行過。但現在你們要棄絕這一切的事,以及惱恨、忿怒、惡毒(或譯:陰毒)、毀謗,並口中污穢的言語。】「所以,要治死你們在地上的肢體」。這是命令,因此信徒就該遵行,要運用意志來執行。「地上的肢體,就如淫亂、污穢、邪情、惡欲,和貪婪」,這些就像腐爛的肢體,必須「治死」,就像砍斷了行惡的四肢,以後就很難再次作惡。「淫亂」,指任何婚姻之外的性關係。「污穢」,包括一切邪惡和不潔的慾望。「邪情」,指任何轄制人的情慾,特指失控的性慾。「惡欲」,指無法控制、勢不可遏抑的邪惡慾念。「貪婪」,是永不滿足的佔有慾,包括對財物上的貪得無厭,和性慾等一切慾望的無止境的追求。「貪婪就與拜偶像一樣」,因貪婪會引人遠離神,其結果是讓神之外的人、事、物奪去人的心、代替神的地位,所以說貪婪與拜偶像一樣。「因這些事,神的忿怒必臨到那悖逆之子」。「神的忿怒」是聖潔、公義的,因此神對「悖逆之子」施以公義的報應。「必臨到」表示將來必要發生。「悖逆之子」,是指他們的本性就是不順服神,所以過的是悖逆神旨意的生活。「當你們在這些事中活著的時候,也曾這樣行過」,這並非特指歌羅西信徒,而是指著所有的信徒,從前都是活在罪中,所行的都是得罪神的事。「但現在你們要棄絕這一切的事,以及惱恨、忿怒、惡毒(或譯:陰毒)、毀謗,並口中污穢的言語」。信徒如今已經信了主耶穌,成了屬天的人。「你們要棄絕這一切的事」,這些事既是從前在罪中時所作的,現今已在基督里,自然應當棄絕這些事。「以及」就是加上下列的種種罪惡:「惱恨」,就是怒氣的發作,突然爆發的情緒。「忿怒」,是心中的仇恨借憤怒的言語或行為爆發出來。「惡毒」,指故意傷害別人的罪惡。「毀謗」,是對別人以侮辱、嘲笑的態度所出的惡言。「污穢的言語」,即骯髒惡意的言語,使說者聽者均受污染。
【不要彼此說謊;因你們已經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象。】信徒「不要彼此說謊」,因為謊言會引致懷疑和不信任,這是教會不能合一的障礙。「因你們已經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舊人」指我們原有的犯罪生命,「舊人的行為」是從這犯罪生命出來的生活。 「已經脫去舊人」,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是在信徒與基督同釘十字架時所已經成就的。信徒就不再活在舊人的支配中,也不再依循舊習慣行事。「穿上新人了」,是指信徒與基督一同復活之時,在祂復活的形狀上與祂聯合,以致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羅6:4-5)。「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這「知識」就是認識神的知識。這樣新人就朝著像基督的方向漸漸更新,目標是「正如造祂主的形像」,就是像神兒子耶穌基督的形像。【在此並不分希臘人、猶太人,受割禮的、未受割禮的,化外人、西古提人,為奴的、自主的,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內。】「在此」是指在「新人」里。「並不分希利尼人、猶太人」,指沒有種族上的差異。「不分...受割禮的、未受割禮的」,指沒有宗教上的差異。「不分...化外人、西古提人」,指沒有文化上的差異。「化外人」是希臘人用來嘲笑不會說希臘語的民族的慣用語。「西古提人」來自當時鮮為人知的亞洲北部,是化外人中的化外人。「不分...為奴的、自主的」,指沒有社會地位上的差異。「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內」,說明基督的救恩適合一切不同階級種族的人,祂也是我們裡面的生命,因此我們今天都要靠著主耶穌基督,活出新人的樣式!【所以,你們既是神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就要存(原文是穿;下同)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信徒「既是神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就是被神從世界中分別出來歸於祂自己的人。「就要存(原文是穿;下同)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這些不是我們肉體里所有的,而是基督從我們裡面活出來的。「憐憫」,就是對他人的需要、哀傷有敏銳的感覺和理解、同情。「恩慈」,是對待他人當有恩慈,不可過於苛刻、嚴厲。「謙虛」,就是不誇耀自己,也不嫉妒別人比自己強。「溫柔」,對別人沒有傷害的心懷。「忍耐」,就是有很大的容量,可以容忍別人。【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這人與那人有嫌隙」,表示在教會團體生活裡面,難免因過失或誤會,而令人有不滿或抱怨的情形。「總要彼此包容」,意即不要因對方的過失而心裡過不去。「彼此饒恕」,指不讓嫌隙存留在心裡,把它忘記。「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這是說我們饒恕人,要像主耶穌那樣饒恕。主的饒恕是完全忘記,不留痕迹,不翻舊賬,我們也當這樣饒恕人。
【在這一切之外,要存著愛心,愛心就是聯絡全德的。】「愛心就是聯絡全德的」,指愛心像一根繩子,將各種美德聯結起來,成為完整的。所以信徒的各種美德是以愛心為根基。一切美德若沒有以「愛心」為根基,都是無益的。【又要叫基督的平安在你們心裡作主;你們也為此蒙召,歸為一體;且要存感謝的心。】「基督的平安」,不是指個人內心的平安,而是指教會肢體之間的關係。當肢體之間出現紛爭或怨言的時候,彼此都應當讓「基督的平安在你們心裡作主」。因此無論教會裡有什麼紛爭或不和睦,都必須在靈里接受「基督的平安」的管理、裁決,而不是倚靠肉體爭辯。因為「你們也為此蒙召,歸為一體」,神呼召我們,不只是為了使我們得救,最終是為了把我們配搭、建造成基督的身體教會,「歸為一體」,活在「基督的平安」里。「且要存感謝的心」,信徒常存感謝主的心,常常記住自己是一個蒙恩的人,就很少會抱怨、發生衝突。【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地存在心裡(或譯:當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地存在心裡,以各樣的智慧),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神。】「基督的道理」,就是基督的話和教訓,就是現今的聖經。信徒就要用聖靈所賜的各種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地存在心裡」,這樣就能使基督的話融入自己的生命,就會「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神」。「詩章」,指舊約聖經中的《詩篇》,當時用樂器伴奏演唱。「頌詞」,指信徒讚美稱頌神的詩歌。「靈歌」,指信徒在聖靈的感動中,發出即興而有節奏音韻的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因為每個人都有無知的盲點、都有脆弱的地方,所以每個肢體都需要別人的教導和勸戒,每個肢體都有責任教導和勸戒別人。但是「彼此教導,互相勸戒」的基礎是聖經,並非個人的學問、經驗或感悟。人若離開了聖經,無論曾經多麼屬靈、多麼敬虔,也會把「彼此教導,互相勸戒」變成喋喋不休的說教和指責,毫無智慧可言。「心被恩感,歌頌神」,就是帶著感恩的心,從心底由衷地「歌頌神」。【無論做什麼,或說話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穌的名,借著祂感謝父神。】「無論做什麼,或說話或行事」,這是將我們日常生活的各方面都包括進去,不論是教會生活,家庭生活,職場生活等,「都要奉主耶穌的名」,就是在主耶穌的名里,倚靠主的權柄和能力,也照著主的心意,最後的結果就借著主耶穌「感謝父神」。所以凡事「奉主耶穌的名」,絕不是一種口頭上的習慣語。
而信徒要學習「無論做什麼,或說話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穌的名」 ,最好的課堂就是在自己的家庭里。所以保羅接著說:【你們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這在主裡面是相宜的。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不可苦待她們。】「你們作妻子的」,指作妻子的信徒,但她們的丈夫未必信主。妻子若是「奉主耶穌的名」說話行事,就「當順服自己的丈夫」。因為神在所設立的家庭中,把這「頭」的責任交給丈夫,而「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實際上就是順服神所設立的權柄,所以「這在主裡面是相宜的」。「你們作丈夫的」,指作丈夫的信徒,但他們的妻子未必信主。丈夫若是「奉主耶穌的名」說話行事,就「要愛你們的妻子,不可苦待她們」。因為這是履行神所交託的責任,所以既不根據感情的起伏,也不取決於妻子的回應。【你們作兒女的,要凡事聽從父母,因為這是主所喜悅的。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你們作兒女的」,指作兒女的信徒,但他們的父母未必信主。兒女若是「奉主耶穌的名」說話行事,就「要凡事聽從父母」,也就是聽從父母不違背神的旨意的話。「因為這是主所喜悅的」,是神在家庭中設立的權柄。「你們作父親的」,指作父親的信徒,雖然他們的兒女未必信主,但父親有權柄教養兒女。父親若是「奉主耶穌的名」說話行事,就「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這並不是不可管教、責罰兒女,而是要尊重造他們,避免濫用管教的權柄。因為不公平的責罰、不合理的苛求,粗暴武斷、嘮叨挑剔,忽視孩子的需要和感受,都會使兒女沮喪憤怒、心灰意冷,最終「失了志氣」,對父母所信的神也會敬而遠之。【你們作僕人的,要凡事聽從你們肉身的主人,不要只在眼前事奉,像是討人喜歡的,總要存心誠實敬畏主。無論做什麼,都要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因你們知道從主那裡必得著基業為賞賜;你們所事奉的乃是主基督。那行不義的必受不義的報應;主並不偏待人。】「你們作僕人的」,指作奴隸的信徒,他們的主人未必信主。僕人若是「奉主耶穌的名」說話行事,就「要凡事聽從你們肉身的主人,不要只在眼前事奉,像是討人喜歡的,總要存心誠實敬畏主」。信徒即使是做奴隸,也要「無論做什麼,都要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就是從靈里給主做,工作的標準與世界完全不同。信徒這樣做是「因你們知道從主那裡必得著基業為賞賜」。當時的奴隸即使甘心服事,也得不到主人的獎賞,甚至可能還要被誤會、責打,但卻會在信徒向主交帳的時候得著賞賜。信徒「肉身的主人」很可能性情乖舛、暴虐,但作為僕人的信徒真正「所事奉的乃是主基督」,所以不必自己伸冤,因為「那行不義的必受不義的報應;主並不偏待人」。為此,願我們今天都要凡事尋求主的心意,並要在教會裡,家庭中,以及和人的交往上,活出新人的樣式!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