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愛心待人的原則>
讀經【加6: 1-10】【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在加拉太書第六章的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講到信徒愛心待人的原則,以及講到人不可自欺,神是輕慢不得的。保羅首先說:【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這「偶然」就是,信徒因勝不過罪惡的誘惑而「偶然」跌倒,而不是那些沈溺在罪惡中的人,因為信徒本不會是這樣的人。這裡所說的「過犯」,主要是指那些被假師傅引誘而離棄「因信稱義」之真道,相信憑「律法稱義」之異端的人,也因割禮派的攪擾,而搖動的人。他們並非存心背道,只不過一時被假師傅的道理迷惑了。每當教會有異端發生,難免有些信心軟弱、或在真理上沒有根基的信徒受到影響。對於這等人,「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屬靈的人」,就是在靈性上和真理上比較長進,且在別人「被過犯所勝」時,仍然站穩的人,他們應當去挽回那些失敗的弟兄。這「溫柔的心」,就是充滿了愛、體恤人的心。所以當我們看見別的信徒偶然被過犯所勝的時候,不可很快就存一種定罪或輕視的態度,這並不能把人挽回,只能使他更加灰心喪志,而落在魔鬼的詭計之中。我們當用溫柔的心,把人從失敗中「挽回」到神的恩典中。但我們「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這是提醒我們,在幫助別人勝過罪惡時,應當小心地不在別人的罪上有分,不可為著幫助人而犯罪。因此每當我們挽回人的錯失時,總要隨時自己警惕,想到自己也有可能隨時被引誘而失敗。【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這裡的「重擔」,是信徒犯罪后靈性上的重擔。那些被過犯所勝的人,因自己的「過犯」而引起的憂傷、難過和良心的指責,都是一種靈性上的重擔。「重擔要互相擔當」的意思是,當人為自己的錯失憂傷難過時,應當彼此用同情的心,分擔弟兄的憂傷,扶助他,使他得著安慰。就是在他失敗跌倒的時候,顯出主里的愛心和溫暖,使他得以從過失中被挽回過來。這「互相」表示不但我們應當去擔當別人的重擔,我們也可能需要別人來當自己的「重擔」。不但別人需要從我們得著同情、安慰與扶助,我們也可能需要別人的同情、安慰與扶助,才能重新剛強起來。如此就能將彼此相愛表露出來,這「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就是使「基督的律法」,在這種實際相愛的生活中表露出來、見證出來,並且顯明是完全的,【因為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羅13:8)
保羅又說:【人若無有,自己還以為有,就是自欺了。各人應當察驗自己的行為,這樣,他所誇的就專在自己,不在別人了。】這裡的「人若無有」,是指愛心,人若沒有愛心,而自以為有愛心,就是自欺。還有看見弟兄的錯失卻沒有去挽回,沒有為弟兄靈性上的軟弱盡上責任,反而看見別人偶然犯過,便譏笑、論斷、驕傲自誇,就是沒有憑愛心行事。既沒有憑愛心行事,卻還自以為有,便是自欺了。「各人應當察驗自己的行為」,是為避免落在自欺中。因此我們就要在主的亮光中,很公正地察驗自己所行所作的是否在真理中,是否本著基督的愛心。人若在主的光中認真地察驗自己,「這樣,他所誇的就專在自己,不在別人了」。「所誇的」,就是他所以為快樂與為榮的事。「專在自己」,即專在乎自己在神面前的行事,不跟別人比較,也就是只求自己在神面前良心無愧,而不在於覺得自己比某人好,或比不上某人。
【因為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這「擔子」,就是信徒在世上各人應盡的本分與責任,就如夫婦、父子、主僕等,都各有應盡之職責,是必須各人自己負擔的。所以信徒不可因為彼此應當相愛,便把自己應負的責任推諉給別人,逃避應有的本分和做人的義務,這並不合愛心的原則。【在道理上受教的,當把一切需用的供給施教的人。】信徒從神的僕人得著「在道理上受教」,就有供給神仆需用的責任。信徒既在道理上受教,就要以養生的需用來回報神的僕人,使他們可以專心事奉主,這按情理來說也是應當的。所以凡真正愛主的信徒,必樂意借著供給神仆的需用,以表示他們愛主的心。「一切需用的」表示,所供給的應當足夠,不可缺乏。但對傳道人來說,切不可以信徒的供給是否充足,作為是否「施教」的條件,也不可苛求信徒,必須按照某種方式供給自己的需用。傳道人應當看自己是替神作工的,要信賴神的信實,知道祂必不虧待祂的僕人。傳道人若是處處故意表露自己的缺乏,眼睛常常指望人的供給,這種生活絕不能榮耀神。因此受「供給」的人,應看作從神接受供給,「供給」人的,應視為完全獻給神,這才合乎愛心的原則。
接著保羅就勸誡並指導信徒:【不要自欺,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順著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這裡「不要自欺」,是與愛心有關,我們若不誠實愛神愛人,以及在奉獻上不忠心,就是自欺。因為「神是輕慢不得的」,所以我們不可以為自己手中有力量供給神的僕人,卻忽略自己的責任,以為神不會追究,這就是「輕慢」神。但「不要自欺,神是輕慢不得的」,也可應用於一切事上,因為神不僅是慈愛的神,祂也是公義的神,神的公義表現出來的就是:「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這個真理是對任何一個人的,所以沒有一個人能夠逃脫!在耕種上是如此,在神對人的因果報應上也是如此,神必按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可是今天有許多人以為,神只是慈愛的,也以為基督教是不講「因果律」的,但聖經在這裡已清楚的警告:必有因果報應。因此我們這些生活在末後世代的信徒,必須認真思考這個問題:我們正在種什麼?我們將會收什麼?「順著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這裡更具體的解釋種什麼、收什麼。我們若「順著情慾撒種」,就是憑情慾行事,只求自己的益處,結果必會收敗壞的果子。但若「順著聖靈撒種」,就是順著聖靈的感動和引導行事,就必從聖靈收永生。【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我們行善怎麼會喪志,灰心呢?這是因為,你所幫助的人令你失望,或是你行善並未得著好的效果,反遭受人的譏笑等,這些都會使你覺得自己所行的善事歸於徒然,所以使徒勸勉信徒,行善不可喪志,灰心。但信徒若為遵行神的旨意而行善,而不是為得人的擁戴、稱讚、報答而行善,這樣就不致因行善而喪志,灰心了。「到了時候就要收成」,許多行善的果子是我們眼前所能看見的,但「到了時候」也表示,行善之收成是有時候的,需要等待的,不能急求立即收成,正如撒種需要等待收成一樣。
雅各在他的書信中也有類似的教訓:【弟兄們哪!你們要忍耐,直到主來。看哪,農夫忍耐等候地里寶貴的出產,直到得了秋雨春雨。你們也當忍耐,堅固你們的心;因為主來的日子近了。】(雅5:7-8)因此我們都當效法農夫的忍耐而行善。【所以有了機會,就當向眾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當這樣。】有了機會」是指,當我們手中有「行善的力量」,而別人也有需要時,就應當趁機行善。「向眾人行善」,就是向一般人,包括教外人。「向信徒一家的人更當這樣」,這表示信徒行善,對外人與對主內弟兄,是有先後輕重之分別,這分別就是,應優先幫助主內弟兄的缺乏,所以說:「更當這樣」。使徒既將這原則應用於屬靈的家庭關係中,勸勉信徒要行善,而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屬肉身的家庭中。所以信徒不可以照顧主內弟兄為託辭,而輕忽了負擔家人的需要。保羅在提摩太前書說:【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不看顧自己家裡的人,更是如此。】(提前5:8)為此,願我們今天不但要「向眾人行善」,要「向信徒一家的人更當這樣」,我們也要「顧自己家裡的人」。並且又因我們是「屬靈的人」,我們就要將「偶然被過犯所勝」的人,用溫柔的心把他們「挽回」過來,「挽回」到神的恩典中!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