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奉啟示上耶路撒冷>
讀經【加2: 1-10】【過了十四年,我同巴拿巴又上耶路撒冷去,並帶著提多同去……。】在加拉太書第二章的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講到他是奉啟示上耶路撒冷,並且他的事工也被耶路撒冷的使徒所承認。保羅首先說:【過了十四年,我同巴拿巴又上耶路撒冷去,並帶著提多同去。】保羅這次上耶路撒是在「過了十四年」之後,「十四年」是一個相當長的時期,而保羅仍然在忠心事主。從他開始傳道到十四年之後,他沒有離開他的職守,沒有改變他所傳的福音真理,沒有搖動他的心志,也沒有依賴耶路撒冷教會的供給。並且在十四年之中,耶路撒冷教會也沒有反對他所傳的福音,或禁止他所傳的信息。所以這「十四年」的年日,是一項證據,說明保羅的工作,已實際上被耶路撒冷的使徒所承認。這裡保羅特別提到巴拿巴與提多,巴拿巴是耶路撒冷教會所熟識的,又是保羅最初的同工。保羅開始傳道時,首先接待保羅的就是巴拿巴(徒9:27)。這次與巴拿巴同行,可讓他作保羅工作的見證,使耶城教會對保羅的工作有更深切了解,同時使那些對猶太教仍有相當留戀的信徒,能夠接受保羅所傳的:外邦人因信基督稱義,與猶太人並無分別。提多是外邦信徒的代表,也是保羅在外邦工作成效的一個活見證,說明神如何借保羅引領他歸主,且使外邦人的提多,成為祂所重用的同工。接著保羅說:【我是奉啟示上去的,把我在外邦人中所傳的福音對弟兄們陳說,卻是背地裡對那有名望之人說的,惟恐我現在或是從前徒然奔跑。】「我是奉啟示上去的」,表明保羅是憑神的指示和引導上耶路撒冷去。信徒行事的原則不是憑自己的喜歡,乃是憑神的指示和引導,保羅正是這樣,神啟示他、引導他,他便依著神的指引而上耶路撒冷去。「把我在外邦人中所傳的福音對弟兄們陳說」,說明保羅向耶路撒冷使徒所報告的,不是他自己的才幹與勇敢,乃是他「所傳的福音」。而保羅所傳「因信稱義」的道,最易引起當時人的反對,但這是救恩的基本真理,因此他絕不退讓妥協。因外邦人能像猶太信徒一樣因信基督得救,無須先受割禮,這乃是神的旨意。保羅不但很會傳道,也很會報告工作,所以他「是背地裡對那有名望之人說的」。這些「有名望的人」,是指受人尊敬的教會領袖。「背地裡」意即私下作較親切的交通。「唯恐我現在或是從前徒然奔跑」,這是強調保羅向耶路撒冷使徒們陳述在外邦傳道之情形,目的是為要證明外邦人可以不必受割禮得救。因這件事極為重要,所以他唯恐耶路撒冷的人對於外邦信徒可以不受割禮而因信稱義仍有疑惑,這樣他就自認是徒然奔跑了。
【但與我同去的提多,雖是希利尼人,也沒有勉強他受割禮;】
保羅帶著未受割禮的提多上耶路撒冷,對於那些有強烈猶太民族優越感的耶路撒冷信徒,會引起很大的反應,他們認為外邦人有分於救恩,理當先成為猶太人受割禮。但保羅卻帶著未受割禮的提多上去,而耶路撒冷的領袖們並不認為割禮是得救的必要條件,所以「沒有勉強他受割禮」,這有力地駁斥了加拉太假師傅的教訓。【因為有偷著引進來的假弟兄,私下窺探我們在基督耶穌里的自由,要叫我們作奴僕。我們就是一刻的工夫也沒有容讓順服他們,為要叫福音的真理仍存在你們中間。】那些主張外邦信徒應受割禮才得救的假弟兄,似乎在窺探保羅他們「在基督耶穌里的自由」,就是在基督里的人不再在律法下作奴僕,不再受律法之字句與禮儀的束縛而有的自由。基督的福音把信徒放在新約之下,是根據:因信稱義得救。因此保羅對傳異端的假弟兄絕不妥協讓步,「我們就是一刻的工夫也沒有容讓順服他們」,絕不給他們留下一點可以繼續影響別人的機會。保羅這樣不讓步的原因,「為要叫福音的真理仍存在你們中間」。【至於那些有名望的,不論他是何等人,都與我無干;神不以外貌取人。那些有名望的,並沒有加增我什麼,】保羅在此解明他與耶路撒冷有名望的人,即教會領袖之間並沒有什麼關係,這並非出於他的驕傲,或對當時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有意見。這只是強調他所傳的福音已像其他使徒一樣是完全的福音,所以其他使徒不用教導他新的福音真理。當時加拉太假師傅可能故意推崇耶路撒冷的領袖、貶低保羅,所以保羅指出,「神不以外貌取人」,福音完全是神自己的啟示,並非只有某些屬靈領袖才有特殊的權威。
接著保羅講到他作使徒的職權,怎樣被耶路撒冷的使徒所承認。雖然那些假弟兄毀謗他的職權不是從神而來,但耶路撒冷的使徒們,卻承認他的職權是由神而來的。【那些有名望的,並沒有加增我什麼,反倒看見了主托我傳福音給那未受割禮的人,正如托彼得傳福音給那受割禮的人;】這顯示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們,看出保羅所傳的福音正是主所託付的,因為主託付保羅「傳福音給那未受割禮的人,正如托彼得傳福音給那受割禮的人」。「未受割禮的人」,指外邦人。「受割禮的人」指猶太人。神如何託付彼得亦如何託付了保羅,保羅作使徒之託付雖與彼得有異,但都是出於同一位神的賜予。【(那感動彼得,叫他為受割禮之人作使徒的,也感動我,叫我為外邦人作使徒。)】保羅在此宣布:「那感動彼得,叫他為受割禮之人作使徒的」,也同樣在保羅心中動工,「感動我,叫我為外邦人作使徒」。這個宣布說明,保羅和彼得從同一位神受了不同的感動,所以他們的工作對象雖然不同,但所受的感動與差遣都是從神來的,也都是為著事奉這一位神而作工。【又知道所賜給我的恩典,那稱為教會柱石的雅各、磯法、約翰,就向我和巴拿巴用右手行相交之禮,叫我們往外邦人那裡去,他們往受割禮的人那裡去。只是願意我們記念窮人,這也是我本來熱心去行的。】耶路撒冷的使徒既已知道神所賜給保羅的恩典,於是「那稱為教會柱石的雅各、磯法、約翰,就向我和巴拿巴用右手行相交之禮」,這表明他們對保羅的認同和信任,接受保羅的福音和使徒職分,並且同意在福音事工上的分工:「叫我們往外邦人那裡去,他們往受割禮的人那裡去」。他們所傳的不是兩種不同的福音,而是面向兩種不同的對象。而耶路撒冷的使徒唯一的願望就是要保羅和巴拿巴「記念窮人」,但他們並不是命令保羅作這事,他們只不過表示他們的心愿。而這也正是保羅本來所熱心要行的善事,(林前16:3)。當時猶太地因曾在革老丟年間有大飢荒(徒11:28),猶太各地教會的經濟情況十分窮困,必須從各方面籌募救濟金來幫助他們。保羅對此很有負擔,他就為耶路撒冷教會籌款,呼籲較為富裕的馬其頓、亞該亞教會,捐款給窮困的耶路撒冷教會。而外邦信徒對猶太信徒的幫助,正是基督身體合一的見證。但願我們今天都要像保羅那樣,不但願意去行善事,還要為著真理,也為著別人能無誤地接受真理,對異端教訓絕不可妥協讓步,不容假弟兄破壞福音的真理!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