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論供給聖徒的事>
讀經【林后9: 1-7】【論到供給聖徒的事,我不必寫信給你們,因為我知道你們樂意的心……。】在哥林多后書第九章的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論到供給聖徒的事,他說:【論到供給聖徒的事,我不必寫信給你們,因為我知道你們樂意的心,常對馬其頓人誇獎你們,說亞該亞人預備好了,已經有一年了,並且你們的熱心激動了許多人。但我打發那幾位弟兄去,要叫你們照我的話預備妥當,免得我們在這事上誇獎你們的話落了空。】保羅在此指出,「論到供給聖徒的事」,就是為耶路撒冷窮乏的聖徒奉獻財物事,已無須他再寫信向哥林多信徒解說什麼,因為他們已經明白這方面的道理,也已經有樂意捐獻的心愿,所以保羅已對馬其頓人誇獎他們說:「亞該亞人預備好了,已經有一年了」。這裡「預備好了」,不是指哥林多信徒已經把獻款收集齊了,而是指他們一年前已預備好有樂意的心,為耶路撒冷的聖徒奉獻。保羅是在哥林多信徒有這心意的時候,對馬其頓人講到亞該亞人的熱心,並且使許多人受激動。可是出乎保羅的意料,在一年以後,哥林多信徒竟然還是只把心預備好,卻沒有把錢預備好。而當別人受了哥林多信徒感動已經把錢拿出來的時候,哥林多信徒會不會把他們一年多以前所承諾的淡忘了呢?這正是使徒保羅最為他們擔心的。因此保羅把他怎麼向馬其頓人誇獎他們的話,告訴哥林多信徒,他們所起的心意,既已激動了許多人,現在他們就要把獻款收集齊了。接著保羅說:【但我打發那幾位弟兄去,要叫你們照我的話預備妥當;免得我們在這事上誇獎你們的話落了空。萬一有馬其頓人與我同去,見你們沒有預備,就叫我們所確信的,反成了羞愧;你們羞愧,更不用說了。】保羅打發幾位弟兄去勸告哥林多信徒要他們把獻款「預備妥當」,因為保羅對他們是否會預備好放心不下。哥林多信徒既然一年前有了這心意,一年後還未把錢預備好,這會叫保羅所誇獎他們的話落了空。之前保羅確信哥林多信徒是真心預備為缺乏的聖徒奉獻,所以他才對馬其頓人誇獎他們。但現在保羅擔心「萬一有馬其頓人與我同去,見你們沒有預備,就叫我們所確信的,反成了羞愧」。這裡的「羞愧」是指保羅的羞愧,因他憑著對哥林多信徒的信任說了些誇獎他們的話。「你們羞愧,更不用說了」,保羅不只是擔心哥林多信徒會辜負他的信任而導致他們自己「羞愧」,而是要勸勉他們趕快把獻款「預備妥當」,因為他們失去面子是小事,失去見證才是「成了羞愧」的大事。
【因此,我想不得不求那幾位弟兄先到你們那裡去,把從前所應許的捐資預備妥當,就顯出你們所捐的,是出於樂意,不是出於勉強。】為避免哥林多信徒一拖再拖,到時無法一下子籌出原先所應許的數目,保羅「不得不求那幾位弟兄」前去幫助他們,讓他們「把從前所應許的捐資預備妥當」,就是按照預定的日期及早預備所應許的捐款。哥林多信徒若把所應許的錢及早預備好,就可以證明他們「所捐的,是出於樂意,不是出於勉強」。同樣這也是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教訓,就是有樂意的心是一回事,有實際的行動去行又是另一回事。若是沒有行動配合樂意的心,就沒有屬靈的價值。若能按時去實現所應許的捐資,就表明所捐的,是出於樂意,不是出於勉強。因此今天我們不但要有樂意奉獻的心,還要把奉獻的錢預備好,並且要按時捐出,這就證明我們的奉獻不是出於勉強,而是出於樂意。隨後保羅以撒種與收割的比方,講到奉獻的真理:【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這話是真的。】這是種與收之間的定律。農夫若盼望田地有更多的收成,肯定要撒下更多的種子。同樣所有為神家的需要而獻出的錢,就像農夫下種,不是損失,而是滿懷希望,知道日後必有收成,而且種的越多,收成越豐盛。因此我們若盼望得到神更多的賜福,一定要在神面前有更多的奉獻。可是有許多時候,當我們在考慮奉獻的時候,總會覺得,我奉獻了錢物,自己擁有的就會減少,於是總是捨不得,唯恐奉獻會影響了自己的正常生活。但事實並不是如此,這樣的顧慮純屬多餘。《聖經》的教導及聖徒的經驗告訴我們,越是奉獻多的人,他所得到的也越多,而且富富有餘,這樣他對神的信心就越來越增加。對神的信心增加,心中的平安就增加,不再需要倚靠錢財給他安全感。所以一個樂意奉獻的人,就是對神真有信心的人,他就是一個蒙福的人。而保羅恐怕讀這書信的人不放心,所以就再加上一句:「這話是真的」。
之後保羅說:【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保羅在此教導我們奉獻的原則,就是「各人隨本心所酌定的」,意思是各人不但要酌定自己奉獻的能力,更要酌定自己對奉獻的心有多少,是樂意還是勉強。每個人必定能知道自己獻出多少會「樂意」,過了多少會感覺為難。所以奉獻錢財,常與樂意的心、信心的程度和經濟能力這三方面有關聯。只有奉獻的人自己才能從這三方面酌定所要奉獻的數目。「不要作難,不要勉強」,捐獻會「作難」或「勉強」,不外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出於自己的虛榮心,看見別人捐獻得多,自己不甘落後,就會奉獻一筆大的數目,之後卻又為所獻的數目很大而不甘心樂意。另一方面是被人勉強,在別人過分的勸說、催促之下,不得已承諾奉獻一個數目,卻不是本心所願意獻的。所以「隨本心所酌定的」,不但酌定自己捐獻的能力,更是酌定對捐獻的心有多少。窮寡婦的兩個小錢雖然微不足道,但她是甘心樂意的奉獻,且是憑信心把養生的獻上,因而得了主的稱讚(路21:1-4)。但亞拿尼亞和撒非喇因虛榮心使他們作了虛假的奉獻,結果被聖靈擊打而死亡(徒5:1-11)。在這兩個實例中,前一個是榜樣,后一個是警戒。但「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由此可見,神是何等看重我們甘心樂意的奉獻。而我們借著保羅論供給聖徒的事,使我們明白奉獻的原則。為此,願我們今天都要「隨本心所酌定的」,把要奉獻的錢預備好,並且要按時捐出,這就證明我們的奉獻不是出於勉強,而是出於樂意,這樣必蒙神喜愛,「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