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后8: 1-24】【弟兄們,我把神賜給馬其頓眾教會的恩告訴你們……。】在哥林多后書第八章中,使徒保羅說:【弟兄們,我把神賜給馬其頓眾教會的恩告訴你們,就是他們在患難中受大試煉的時候,仍有滿足的快樂,在極窮之間還格外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神賜給馬其頓眾教會的恩」,就是「他們樂捐的厚恩」,因而使他們慷慨地捐助耶路撒冷貧窮的聖徒。「馬其頓眾教會」,最少包括腓立比,帖撒羅尼迦等教會。馬其頓眾教會的信徒「在患難中受大試煉的時候,仍有滿足的快樂」,是因他們享受神的恩典而有的喜樂。「在極窮之間」,是指他們一貧如洗、一無所有,但「還格外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因為他們真實地經歷了神在他們身上的恩典,所以能慷慨施捨。【我可以證明,他們是按著力量,而且也過了力量,自己甘心樂意地捐助,再三地求我們,准他們在這供給聖徒的恩情上有分;並且他們所做的,不但照我們所想望的,更照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獻給主,又歸附了我們。】「我可以證明」,是保羅以他親眼看見的情形作見證。「他們是按著力量」,指他們竭盡自己所能。「也過了力量」,指遠遠超過他們所該做的。馬其頓信徒能如此作,並非憑著自己,而是憑著神賜給他們的恩。當時保羅可能鑒於馬其頓的經濟狀況,沒有要求那裡的教會捐獻,而馬其頓信徒卻「再三地求我們」,這表明他們是「甘心樂意地捐助」,也表明馬其頓人認為有機會「供給聖徒」,乃是領受神賜的特權和恩典。「並且他們所作的,不但照我們所想望的」,意指他們所作的,過於保羅所想望的,亦即出乎他意料之外。馬其頓信徒捐助聖徒,不只是出於人的同情,「更照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獻給主」。神所要得著的不是人的財物,因為這一切都是神先給人的,神所要得著的是順服祂旨意的人。因此「先把自己獻給主」,乃是信徒一切事奉、捐獻的屬靈前提。「又歸附了我們」,就是承認神在使徒身上所顯明的權柄。
【因此我勸提多,既然在你們中間開辦這慈惠的事,就當辦成了。你們既然在信心、口才、知識、熱心,和待我們的愛心上,都格外顯出滿足來,就當在這慈惠的事上也格外顯出滿足來。】「因此我勸提多」,是指保羅在馬其頓見到提多,並聽取了他的報告之後,就勸他回到哥林多信徒中間去。「既然在你們中間開辦這慈惠的事,就當辦成了」,「這慈惠的事」,就是供給聖徒的事,這表示保羅要提多在哥林多信徒中間繼續辦理捐助耶路撒冷貧窮聖徒的事,直到完成這善工。「你們既然在信心、口才、知識、熱心」,指哥林多信徒在恩賜上沒有一樣不及人(林前1:6-7)。「和待我們的愛心上,都格外顯出滿足來」,哥林多信徒本來對待保羅不太有愛心(6:12-13),如今竟格外顯出愛心來,想必是因為保羅對他們的愛而激發的一種回饋的愛心。「就當在這慈惠的事上也格外顯出滿足來」,保羅在這裡就是要提醒他們,要儘快完成這善工。【我說這話,不是吩咐你們,乃是借著別人的熱心試驗你們愛心的實在。】「這話」,就是指勸勉哥林多信徒參與捐獻的事。「別人的熱心」,指馬其頓眾教會美好榜樣。「試驗你們」,就是給哥林多教會一個機會,證明他們「愛心的實在」,要借甘心樂意的捐獻而證明出來。【你們知道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祂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祂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就是「祂本來富足」,主耶穌道在成肉身以前在天上的榮耀、尊貴、權能。「成了貧窮」,就是基督為著我們降卑、受苦、受窮,且死在十字架上。「叫你們因祂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是指我們在基督里得著【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弗1:3)
【我在這事上把我的意見告訴你們,是與你們有益;因為你們下手辦這事,而且起此心意,已經有一年了,如今就當辦成這事。既有願做的心,也當照你們所有的去辦成。】 「我的意見」,指使徒保羅個人的見解,但由於他是在聖靈的感動下發表的,故可視作是主的旨意,所以「是與你們有益」的。「因為你們下手辦這事,而且起此心意」,保羅在此提醒哥林多信徒,捐獻這事並不是保羅勉強加在他們身上,而是他們自己主動「起此心意」,但「已經有一年」,表示事情已經拖得太久,不宜再繼續拖延。因此「如今就當辦成這事」,就是將這事付諸實行。因為他們「有願作的心」,就要「照你們所有的去辦成」,意指不要過度勉強,超過他們現有的力量,結果會一拖再拖。人的心愿是寶貴的,但若沒有行動來配合心愿,就浮而不實。【因為人若有願做的心,必蒙悅納,乃是照他所有的,並不是照他所無的。】哥林多信徒之所以過了一年還沒有辦成捐助聖徒的事,可能是因為感到自己沒辦法籌足夠多的捐獻。因此保羅向他們解釋,「人若有願做的心,必蒙悅納「,因為神所看重的是人「願做的心」,而不是捐獻的多少。「照他所有的,並不是照他所無的」,這是神悅納人捐獻的屬靈原則,神並沒有勉強我們,乃是照我們所已蒙到的恩典「所有的」,為神擺上。我們只要照我們「所有的」獻上,就必蒙神悅納。【我原不是要別人輕省,你們受累,乃要均平,就是要你們的富餘,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使他們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這就均平了。】「別人」,是指別地的眾教會,「你們」,是指哥林多教會。「我原不是要別人輕省,你們受累」,意思是我並不是叫別人不必負擔那麼多的捐款,而要你們為別人的需要受累,「乃要均平」。這裡的「均平」,是神在教會中處理經濟的原則。但神的「均平」不是平均主義,也不是合作互助社,而是指自己現在若有「富餘」,就該去補別人的「不足」,等到自己將來「不足」時,也能得著別人的幫補,「這就均平了」。因為現在「富餘」的,將來可能「不足」,而現在「不足」的,將來可能「富餘」。我們在教會中,彼此作弟兄姐妹,應該活出這種光景,用「富餘」補「不足」,使每個肢體都無所缺乏,一同享用神的豐富,在愛中建立基督的身體。
【如經上所記: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如經上所記」,下面的話引自出16:18,「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以色列人在曠野每早晨按各人的飯量收取嗎哪,有多收的,也有少收的,但【及至用俄梅珥量一量,結果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若有人所收的留到第二天,嗎哪便生蟲發臭,這是神讓以色列人學習順服和信靠的功課。【多謝神,感動提多的心,叫他待你們殷勤,像我一樣。他固然是聽了我的勸,但自己更是熱心,情願往你們那裡去。】提多是奉保羅的差派去探訪哥林多教會,因提多在哥林多信徒中間待他們的殷勤,像保羅一樣,保羅就感謝神,並歸功於是神感動提多的心。「他固然是聽了我的勸」,保羅勸提多回哥林多辦成慈惠的事。「但自己更是熱心,情願往你們那裡去」,這表示提多回哥林多,不單是因保羅的勸,更是出於他自己熱切的心愿。提多剛從哥林多回來,但他願意再做一次辛苦的長途旅行回到哥林多去,因為他對哥林多教會有「熱心」的負擔。【我們還打發一位弟兄和他同去,這人在福音上得了眾教會的稱讚。不但這樣,他也被眾教會挑選,和我們同行,把所託與我們的這捐資送到了,可以榮耀主,又表明我們樂意的心。】保羅「還發一位弟兄」跟提多一起到哥林多,辦理捐獻款項的事,卻沒有提到是誰,可見在此使徒只注重那奉派者靈性方面的資格。這弟兄「在福音上得了眾教會的稱讚」,說明他在傳福音的工作上,已經被教會公認是一個忠心可靠的人。「他也被眾教會挑選」,是指這人在辦理捐獻的事上,是眾教會所信任的。「和我們同行」,不但是作為旅行的同伴,也是為眾教會作遞送款項的見證人。這些信徒「把所託與我們的這捐資送到了,可以榮耀主,又表明我們樂意的心」,這是見證基督身體合一、彼此相愛的實際。
【這就免得有人因我們收的捐銀很多,就挑我們的不是。我們留心行光明的事,不但在主面前,就在人面前也是這樣。】保羅那次收捐的對象包括馬其頓、亞該亞和亞西亞等好幾個地區的眾教會,聖經雖未明記數額,但可以想象得到的必然十分龐大。「就挑我們的不是」,是指有可能成為被人攻擊的話柄。但「我們留心行光明的事,不但在主面前,就在人面前也是這樣」,這表明他們行事光明正大,不但自己良心對神能交代,而且在行為上也能通得過眾人的觀察,沒有可疑之處。由此可以看到保羅他們在財物交通上,是何等光明。這與今日有些墮落的教會中,在財物上的黑暗、紛爭、侵佔、貪慾…的光景,真有天淵之別!【我們又打發一位兄弟同去;這人的熱心,我們在許多事上屢次試驗過。現在他因為深信你們,就更加熱心了。】這裡保羅也沒有提及這「一位弟兄」名字,但他也是一位忠心事奉主廣為人知的弟兄。而他的「熱心」是神的用人的重要品格。【論到提多,他是我的同伴,一同為你們勞碌的。論到那兩位兄弟,他們是眾教會的使者,是基督的榮耀。所以,你們務要在眾教會面前顯明你們愛心的憑據,並我所誇獎你們的憑據。】保羅的同工提多代表保羅,那兩位弟兄代表「眾教會」,所以哥林多信徒行在他們面前,等於行在「眾教會」面前。「是基督的榮耀」,指行事為人能彰顯基督,叫眾人歸榮耀給主。保羅要哥林多信徒藉此機會顯明:「你們愛心的憑據」,即顯明他們的愛心是實在的,還有「我所誇獎你們的憑據」,即不要叫保羅稱讚他們的話落空。而保羅和那三位弟兄,都是「留心行光明的事,不但在主面前,就在人面前,也是這樣」。但願我們今天在財務、人際、事奉中,也要「留心行光明的事」,這樣我們的行事為人就能彰顯基督,叫眾人歸榮耀給主!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