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林后4: 1-18>

作者:霞步思  於 2023-7-19 04:5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聖經分享|通用分類:信仰見證

【林后4: 1-18】【我們既然蒙憐憫,受了這職分,就不喪膽……。】在哥林多后書第四章中,使徒保羅繼續講到新約的職事,他說:【我們既然蒙憐憫,受了這職分,就不喪膽,乃將那些暗昧可恥的事棄絕了;不行詭詐,不謬講神的道理,只將真理表明出來,好在神面前把自己薦與各人的良心。】「我們既然蒙憐憫,受了這職分」,「我們」,指眾多的執事。「憐憫」特指人在不配蒙受神的恩典的情形下,因祂的憐憫使我們得著原不該得的。「這職份」指【新約的職事】(3:6)。  「就不喪膽」,意指勇敢地負起職責,大膽講說。因新約的職事是真正受主託付的人,所以必定「不喪膽」,而是剛強作見證。但不是他們自己剛強,乃是蒙了神的憐憫。「乃將那些暗昧可恥的事棄絕了」,就是將那些卑鄙、見不得人的事棄絕了。「不行詭詐,不謬講神的道理」,在此特別指在傳講真理的時候,不投機取巧,不一味迎合人的歡喜,「只將真理表明出來」,這就是忠實地傳講真理。「好在神面前把自己薦與各人的良心」,就是讓各人在良心上承認保羅他們是神的忠心僕人。【如果我們的福音蒙蔽,就是蒙蔽在滅亡的人身上。此等不信之人被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榮耀福音的光照著他們。基督本是神的像。】「如果我們的福音蒙蔽」,意指事奉神的人忠實地傳講神福音的真理,如果聽者仍然不肯接受的話,責任不在我們,乃在他們的心眼被蒙蔽,叫他們不能看見、不能明白福音真理。「就是蒙蔽在滅亡的人身上」,這等人的心眼被蒙蔽,結果導致他們趨向滅亡,最後成了滅亡的人。「此等不信之人被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這世界的神」,即指撒但。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被撒但「弄瞎了心眼」,活在黑暗之中,拒絕接受「基督榮耀福音的光」。「基督本是神的像」,指基督乃是神本體的真像(來1:3)。【我們原不是傳自己,乃是傳基督耶穌為主,並且自己因耶穌作你們的僕人。】「不是傳自己」,就是不宣揚自己,使自己在別人的心目中佔有一份的地位,從而崇敬自己。「乃是傳基督耶穌為主」,這是保羅所傳福音的核心內容之一。「自己因耶穌作你們的僕人」,「因耶穌」,指因耶穌的緣故,「作你們的僕人」,即指作信徒的僕人。可能哥林多教會有人認為保羅總是強調自己的使徒權柄,但保羅卻說自己是他們的僕人。但他們並不是保羅的主人,保羅只有一位主基督耶穌,基督是祂事奉的對象、事奉的中心,他是因順服基督而樂意服事人。

【那吩咐光從黑暗裡照出來的神,已經照在我們心裡,叫我們得知神榮耀的光顯在耶穌基督的面上。】神所有的工作乃是從光照開始(創1:3)。「已經照在我們心裡」,這表示不僅保羅自己已經看見了真光,對於重生得救的人,也同樣已經看見了真光。但只有越多親近主,才能越多讓祂面上的榮光繼續「照在我們心裡」,讓我們在基督里越來越得著【神本性一切的豐盛。】(西2:9)而「神榮耀的光」不在別處,只「顯在耶穌基督的面上」,基督面上的榮光是顯明神兒子的榮耀,因【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地居住在基督裡面。】(西2:9)因此我們要更多親近主,活在主的面前,瞻仰祂的榮美,好讓祂面上的榮光更多照在我們的裡面。【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里,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瓦器」在地中海沿岸相當普遍,幾乎每一個家庭都有,便宜,一旦破了只有丟棄。而富有的人,因社會治安不良,常常把他們的寶貝放在瓦器里埋藏在地底下。保羅此時想到的瓦器,說明基督住在信徒的心靈裡面,如同瓦器里的寶貝。「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里」,「我們」指所有的信徒。「這寶貝」指內住的基督。「瓦器」指我們人,人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成的(創2:7),就著我們人原來的本質來講,不過如同瓦器那樣的卑賤。而神將「寶貝」放在卑賤的「瓦器」裡面,目的是要顯明這寶貝「莫大的能力」,內住的基督,具有這奇妙能力,是信徒應付難處的力量。「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指不是出自我們肉身的生命,乃是出自神的作為。傳福音的人只有真正認識自己是軟弱、不能的「瓦器」,又認識神有「莫大的能力」,才能既不為成功而驕傲自誇,也不因挫折而怨天尤人。【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這裡保羅簡略的形容他許多次為福音所受的逼迫,但卻在各樣危險的環境中得到神的拯救。雖然「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神從天上給他開出路。「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就是沒有到失望的地步。「遭逼迫,卻不被丟棄」,雖被仇敵追趕,卻不被神撇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雖然被人打倒了,但沒有死亡,這些都是保羅本身寶貴的經驗。

【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因為我們這活著的人是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這裡「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對應「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指保羅是站在像主耶穌被人釘死的那一種光景,也就是常常帶著耶穌十字架的記號。「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對應「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指當保羅願意與主耶穌一樣被交於死地時,主耶穌死里復活的大能也會在他軟弱的身體上顯明。因此我們若傳揚死而復活的基督,就會發現死而復活的經歷也會真實地「顯明在我們身上」。在我們傳福音的過程中,十字架的經歷不是只有一次,而是「常帶著耶穌的死」,「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這兩個「常」都不是我們自己找的,乃是「被交於」的,是因為我們肯被神差遣,神就安排環境來訓練我們。【這樣看來,死是在我們身上發動,生卻在你們身上發動。】「死是在我們身上發動」,指傳福音的人天天面對死亡的威脅。「生卻在你們身上發動」,指主耶穌死而復活的生命透過在傳福音的人身上工作,使別人得生命。傳福音的人每一次「死」的經歷,都是見證神「莫大的能力」的機會,都是讓別人體會到基督復活生命、以致能供應別人生命的機會。【但我們既有信心,正如經上記著說:『我因信,所以如此說話。』我們也信,所以也說話。】我們的「信心」,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弗2:8)。「正如經上記著說」,引自詩116:10,「我因信,所以如此說話」,指詩人雖曾落在危難中,卻因信靠神必施拯救,他就憑信心說話。保羅借用這話,表示他也像詩人那樣,憑著信心說話。他在各樣的患難中,相信主的拯救,主也實在拯救了他。【自己知道那叫主耶穌復活的,也必叫我們與耶穌一同復活,並且叫我們與你們一同站在祂面前。】保羅相信神怎樣叫基督復活,也必定叫他和耶穌一同復活,而且也會叫那些接受他所傳之福音的人復活,一同站在主的面前。

【凡事都是為你們,好叫恩惠因人多越發加增,感謝格外顯多,以致榮耀歸與神。】這裡說明使徒保羅為什麼甘願為基督「被交於死地」,為福音冒死工作。因為他凡事為信徒的益處,叫更多的人領受神的恩惠,當神的救恩更加擴展,得救的人越發增多的時候,就會有更多人獻上感謝,以至叫神得著榮耀。因此我們傳福音,不是為了改善道德、改良社會、慈善救濟,而是要借著讓更多的人經歷神福音的「恩惠」,使「感謝格外顯多,以致榮耀歸與神」。【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不喪膽」,因為我們有美好的盼望。雖然外體會「毀壞」,但「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就是日漸更新變化成主的形像,且榮上加榮(3:18)。儘管環境中有碾磨和重壓,這些只能毀壞我們外面的人,反而會使裡面的人剛強、更新、變化,所以我們無論遭遇什麼打擊,總不喪膽。【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保羅所經歷的患難都極其沉重,一直伴隨著他為主工作的一生。但與神所預備的那「極重無比、永遠榮耀」相比,他就看這些患難為「至暫至輕的苦楚」,簡直不成比例。因為信徒苦難的經歷,都是為了「成就」將要顯明的榮耀,【如果我們和祂一同受苦,也必和祂一同得榮耀。】(羅8:17)【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顧念」指一個人最為關注、在乎、重視、挂念,或是特別放在心上的事。「所見的」,指人所能感受的一切屬地的事物,包括身體的毀壞和所忍受的苦楚。「所不見的」,指人所感受不到,但在信心的靈里卻能知道的一切屬天的事物,包括內心的更新和將來「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因為一切屬地和屬物質的事物,肉身的享受或苦楚,都不過是暫時的,一切屬天和屬靈的事物,卻要永遠存留。為此,願我們今天都不要顧念所見的,物質界的一切,而是要顧念那不能見的,就是屬天的一切!阿們!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20:2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