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后2: 1-17】【我自己定了主意再到你們那裡去,必須大家沒有憂愁……。】在哥林多后書第二章中,使徒保羅首先說:【我自己定了主意再到你們那裡去,必須大家沒有憂愁。】「我自己定了主意再到你們那裡去」,表示保羅在寫《哥林多后書》之前,曾經訪問過哥林多。「必須大家沒有憂愁」,由此可知,保羅上次訪問哥林多教會不太愉快,給哥林多信徒和保羅都帶來了「憂愁」。【倘若我叫你們憂愁,除了我叫那憂愁的人以外,誰能叫我快樂呢?】「我叫你們憂愁」,是指保羅在上次訪問時責備哥林多信徒的過錯,使得哥林多會眾都很「憂愁」。「我叫那憂愁的人」,是特別指某位需要悔改的哥林多信徒,只有他的悔改才能讓保羅完全快樂。【我曾把這事寫給你們,恐怕我到的時候,應該叫我快樂的那些人,反倒叫我憂愁。我也深信,你們眾人都以我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保羅從上次不愉快的哥林多之行以後,曾寫了一份措辭嚴厲的信給哥林多教會,叫他們感到憂傷,這封信並沒有留傳下來。 「恐怕我到的時候」,意指若不是我寫信,恐怕就在我到你們那裡的時候,會有不好的情形發生。「應該叫我快樂的那些人」,保羅指望「那些人」能憂傷悔改,好叫他為他們而感到快樂,可是那些人「反倒叫我憂愁」,他們的情況令他感到憂愁。「我也深信,你們眾人都以我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表示保羅對他創建的哥林多教會的信心。雖然他們曾經被人誤導而偏離正途,但由於他在他們身上所栽重的生命和所立的根基(林前3:6,10),必然會產生出良好的結果來。所以他深信當他們被帶回到神的生命和基督裡面時,也都會以他那種的快樂為他們自己的快樂。【我先前心裡難過痛苦,多多地流淚,寫信給你們,不是叫你們憂愁,乃是叫你們知道我格外地疼愛你們。】此封「流淚」信,就是那封遺失的信。「心裡難過痛苦」,是強調有許多的焦慮和痛苦。「多多地流淚」,指寫信時流了許多的眼淚。「不是叫你們憂愁,乃是叫你們知道我格外地疼愛你們」,保羅向哥林多信徒解釋他寫前書,其中的責備不是故意叫他們「憂愁」,而是因為「格外的疼愛你們」。保羅那種特多和特深的愛,從他所寫之信的字裡行間流露出來,令信徒感受到的是他的愛,而非他的責備。
【若有叫人憂愁的,他不但叫我憂愁,也是叫你們眾人有幾分憂愁。我說幾分,恐怕說得太重。這樣的人受了眾人的責罰也就夠了,倒不如赦免他,安慰他,免得他憂愁太過,甚至沉淪了。】「若有叫人憂愁的」,保羅沒有明確指出是什麼人,這給犯罪的人留下餘地。但按當時來說,就是指哥林多教會中犯淫亂、娶自己繼母的那個人。「不但叫我憂愁,也是叫你們眾人有幾分憂愁」,表明那人不只傷害了保羅,也傷害了整個哥林多教會。「我說幾分,恐怕說得太重」,「幾分」既可指數量也可指程度。「恐怕說得太重」,表示保羅若說的「太重」,那人就必憂愁太過。那犯罪的人所犯的罪雖嚴重,卻不是無可挽回,或不肯悔改的。「這樣的人受了眾人的責罰也就夠了」,指那犯淫亂的弟兄被教會採取紀律處分, 「也就夠了」。教會中紀律處分的目的是要挽回弟兄,而不是敗壞弟兄,應當適可而止。「倒不如赦免他,安慰他,免得他憂愁太過」,這證明那位犯錯的弟兄,在被眾人責罰之後,已有憂傷痛悔的表現。信徒只要肯悔改認罪,就應予以赦免並接納,以免對方「憂愁太過,甚至沉淪了」。如果我們只會對弟兄定罪、棄絕,卻絲毫不曾為對方的靈魂著想,就不夠資格定罪別人,因為這樣反而證明我們沒有肢體之間應有的愛。【所以我勸你們,要向他顯出堅定不移的愛心來。為此我先前也寫信給你們,要試驗你們,看你們凡事順從不順從。】保羅深怕哥林多教會其他信徒不肯饒恕那犯罪的人,所以勸他們要向犯罪的人「顯出堅定不移的愛心來」,也就是要顯明他們雖然責備那犯罪的人,但仍是愛他的,並沒有放棄他。而他所寫的前書除了責備犯罪的信徒以外,也要「試驗」那些沒有犯罪的信徒,是不是同心對付罪,順從保羅的教訓。等到他聽了提多的報告(7:6-7、13-14),知道哥林多人實在順從神的意思,跟他同心,就大得安慰。【你們赦免誰,我也赦免誰。我若有所赦免的,是在基督面前為你們赦免的,免得撒但趁著機會勝過我們,因我們並非不曉得牠的詭計。】「你們赦免誰,我也赦免誰」,這是讓哥林多信徒不要顧慮保羅會不同意赦免。因為保羅和教會都受到了這人的傷害,最大的直接受害者是保羅自己,但保羅不願意越過教會,所以他先向教會提議赦免。「在基督面前」,表明保羅無論是責備還是赦免,都是回到主面前、行在主面前,尋求聖靈的引導,學習按主的心意處理事情,而不是根據自己的血氣。「為你們赦免的」,表示保羅的赦免為了哥林多教會在基督里的合一。「免得撒但趁著機會勝過我們,因我們並非不曉得牠的詭計」。撒但的詭計是要趁機把軟弱的肢體騙回到牠的權勢下,擴大對教會的傷害。所以教會該赦免的時候就要赦免,該憐憫的時候就要向軟弱的肢體「顯出堅定不移的愛心來」,不讓「撒但趁著機會勝過」。教會中如果缺少恩慈和赦免,仇敵就會趁虛而入,肢體之間若不能彼此合一相愛,得勝的乃是撒但。
【我從前為基督的福音到了特羅亞,主也給我開了門。那時,因為沒有遇見兄弟提多,我心裡不安,便辭別那裡的人往馬其頓去了。】保羅曾於第二次旅行佈道時到過特羅亞(徒16:8),「主也給我開了門」,表明保羅在特羅亞傳福音的事工蒙主祝福。「提多」可能帶著保羅上一封信前往哥林多,保羅非常關切哥林多教會對這封信的反應,所以在沒見到他之前「心裡不安」。於是他無心繼續留在特羅亞傳福音,就往馬其頓去。【感謝神!常率領我們在基督里誇勝,並借著我們在各處顯揚那因認識基督而有的香氣。】「感謝神,常帥領我們在基督里誇勝」,意指神就是得勝大軍的元帥。「我們」指信徒,乃是屬靈的戰士。「在基督里誇勝」,因我們是靠著愛我們的主,在一切的事上就能得勝有餘。而信徒到處為主作見證,就散發福音的香氣。信徒將他們對基督的認識表明在世人中間,乃是一種獨特的香氣。【因為我們在神面前,無論在得救的人身上或滅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氣。在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氣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氣叫他活。這事誰能當得起呢?】「因為我們在神面前」,「我們」指保羅和他的同工,也可泛指信徒。「在神面前」,表示信徒的一切所是和所作,都是為著神,也都歸於神。這裡保羅將世上的人分為「得救的人」和「滅亡的人」兩類,若非得救就是滅亡,並沒有別的結局。但無論是向得救的信徒或向不信的滅亡者,我們都應該隨時隨地顯出基督徒應有的美好見證,並宣傳十字架的福音,這樣就「都有基督馨香之氣」。這種香氣有兩方面的作用,「在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氣叫他死」,「這等人」指不信的人。基督釘十字架的福音,對於聽了而仍頑梗拒絕相信的人,這福音要作定他們有罪的根據(約3:18),他們的結局乃是滅亡。「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氣叫他活」,「那等人」指信的人。凡聽信福音的人,這福音就是神的大能,使他們得救,結局就是永生。「這事誰能當得起呢?」是指基督馨香之氣會產生兩種完全相反的結局,誰能改變或阻擋這個規則呢?基督馨香之氣會叫拒絕相信基督的人死亡,誰還能硬心不相信祂,竟不覺得可怕呢?【我們不像那許多人,為利混亂神的道;乃是由於誠實,由於神,在神面前憑著基督講道。】「那許多人」指假師傅。「為利混亂神的道」,指他們為著服事自己的肚腹(羅16:18),而將人的話摻入神的話中,甚至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但保羅和他的同工「乃是由於誠實,由於神,在神面前憑著基督講道」。「由於誠實」,就是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后2:15),並且不因對象的不同而故意講不同的話。「由於神」,意指在神的感動和引導下講道。「在神面前」,意指所講的道向神負責。「憑著基督」,就是在與基督合而為一的情況下講道,所以所講的道乃是彰顯基督。但願我們今天都要省察自己的存心,不要使自己成為「那許多人」中的一員,而是要像保羅他們那樣在神面前,誠實的把基督的福音傳開!阿們!